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這個廁所來的。羅睺羅在廁所裏危險啊!如果我若不照顧的話,這個釋種姓會有問題,釋種姓會起來反對,會怎麼怎麼的。所以佛就預先,就是這個大雨要下還沒下,佛就把羅睺羅叫到他自己的房間住一宿,有這個事情。

  

  有這個事情呢,說是人家又譏嫌了:「啊!你佛是斷了煩惱了,你對羅睺羅就特別愛護,你對提婆達多就特別的诃斥他,你不是還有煩惱嗎?」就是有人這樣譏嫌。佛說:「不是,這是各有各的原因,並不是煩惱。」就像剛才說,羅睺羅如果不照顧,釋種姓很多人起來會毀謗叁寶,那麼不是斷善根了?對這個提婆達多,提婆達多的性格,他要作惡業,應該要诃斥他的,這不是煩惱的事情。所以這是「我是諸漏盡者」。

  

  「我爲弟子說諸障法」,這個想要修行修學聖道,有些事情你不能作,你若作這些染汙的事情,就障礙你自己的修行不能成就的。若有人說:「這件事作了不能爲障」,這地方也有個原因的,什麼原因?譬如說這個在家人也能得初果,也能得二果,再努力也可以得叁果,那麼就有人說了:「這個夫妻,這個淫欲不障道,因爲在家人他有太太,他有能得初果嘛!」佛說:「他在家人,他是有夫妻,他得初果,這個事情他一定是很輕微,他的欲心不重。但是你出家人,你若去這樣子,你就不行,你就不可以。你若這樣子,你就不能得初果,因爲你犯戒了就有罪。但是在家人,你若受了五戒,你若犯了邪淫戒,那也不行,你也不能得初果,也是不能的。」它就是有這麼一個分際,有這麼一個界限,你超越這個界限就不行。那麼這是「說諸障法」。

  

  「說出離道」,說出離道,譬如你這樣修學戒定慧,你就能夠出離生死,得大解脫,得涅槃的,就能得涅槃。有人說:「不,我這麼修行,不能出離。」佛無所畏懼。所以這叫作「四種無所畏」,無所畏懼。其實這裏面事情也很多的,我說不那麼多了。

  

  「所有十力、無畏」,「不共」就是十八不共法,十八種不共法,就是超越了阿羅漢一切菩薩的境界,唯獨佛有這種功德。「叁昧」就指叁叁昧說的,空叁昧、無相叁昧、無作叁昧。這「無作叁昧」,鸠摩羅什法師翻個「無作」,玄奘法師翻個「無願」,意思也是一樣。「解脫」就是八解脫,「等法」。

  

  「不可思議」的「神通變化」,這「神通」包括六種神通。「變化」就是神通包括一切變化,或者另外有十四變化。「無礙說法」,佛爲一切衆生說法,都是無障礙的,佛能夠知道一切衆生的根性,能夠契理而又能契機,所以叫「無礙說法」,這個凡夫不行的,這個阿羅漢也是很好,但是還不如佛。

  

  「廣利衆生不可思議」,這個得未到地定的這位修行人,在他的清淨心裏面,他憶念諸佛的功德,那麼這就是念佛的善根發相。這個「念佛善根發相」,我們現時代的念佛,多數是「持名念佛」,就是念佛的名號,自己能夠攝心不亂,專心念佛的名號念佛;我們若說「念佛」,就是說這樣念佛。而實在這念佛法門,在經論上說的那樣念佛法門,是指念佛的功德,念佛的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不可思議功德,念佛的十力,念佛的四無所畏,念佛的十八不共法,念佛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念佛的這些功德,這叫作「念佛法門」。所以這念佛的善根發相就指這些,在他的未到地定寂靜心裏面,就是等于念佛的功德了,這樣子,這叫「念佛的善根發相」。

  

  「作是念時,即發愛敬心生」,這個修行人,他在心裏面這樣子念的時候,他對于佛這個愛敬心就生起來了,因爲,這就是佛有這麼多的無量無邊的道德,無量無邊的功德,所以是特別的發出來恭敬心,就是尊重他的道德,這恭敬心就生出來了。我們凡夫對于聖人的恭敬心也會有,我們多少相信佛法,佛法裏面說的聖人我們有多少恭敬心,但是這個恭敬心也不是太強。

  

  要到什麼時候,那個恭敬心才是特別的比較開始好一點呢?要初果聖人以上。因爲初果聖人,在他的清淨心裏面,他那個正念一提起來的時候,他有聖人的境界,他那無我的智慧一現前的時候,也見到那個我空的真理了,這是聖人一部分的功德他見到了,他心裏面正憶念,「啊!佛菩薩這廣大無邊的功德。」他的恭敬心就生起來。我們凡夫,聖人的功德我們一點也沒有,也沒有成就,我們只是在文字上分別「佛有這個功德,佛有那個功德」,只是憶念功德的名稱,憶念功德的名字生一點恭敬心,這個恭敬心不能和初果聖人對佛的恭敬心相比,不能比的。

  

  所以這個地方說「即發愛敬心生」,看這個文的意思,這個人就是得無生法忍了,所以他對于佛的境界,發出特別誠懇的愛敬心。

  

  「叁昧開發,身心快樂,清淨安隱,無諸惡相」,那麼這個修行人,他這樣念佛的功德,愛敬心一生出來,他的叁昧也開發,又進步了。他身心上也特別快樂,這輕安樂也增長了,他這個清淨心也增長了,特別安隱。「無諸惡相」,這個凡夫的惡相除掉了很多,所以「無諸惡相」,這些五蓋,這都是惡相,其他的這些微細的執著也都是惡相,「無諸惡相」。

  

  「從禅定起」,從禅定裏面出來。「身體輕利」,這個身體不濁不重,身體很輕、很靈利。「自覺功德巍巍」,他自己也就感覺到這功德很高大。「人所愛敬」,其他的人看見他呢,也對他生歡喜心。「是爲念佛叁昧善根發相」。

  

  複次,行者因修止觀故,若得身心澄淨,或發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、不淨、世間可厭、食不淨相、死離盡想、念佛、法、僧、戒、舍、天,念處、正勤、如意、根、力、覺、道,空、無相、無作,六度、諸波羅蜜、神通變化等,一切法門發相,是中應廣分別。故經雲: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

  

  前面是約這個五停心,分這麼五類善根發相。這底下又說出來其余的,還有不同的善根發相。

  

  「複次」,這個修行人「因修止觀故」,他「若得身心澄淨」,就是得到欲界定,又得到未到地定,他身心很清淨。或者呢,他不但是前五種善根發出來,這也是不一定,有的時候發出一、兩種,也可能發出來五種,這是也不一定的。那麼這個人或者發出來這「無常、苦、空」這個地方,這個就是在《大智度論》上看呢,這就是「十想」。說是「十想」也可以,或者說「十念」也可以。不過其中,這裏面有個「空」,「發無常、苦、空」有個「空」字,在那個《大智度論》那個「十想」上面沒有這個「空」字。下面那個「死離盡想」應該有個「斷」,在那「十想」裏面有一個「斷」,這裏面沒有「斷」,加一個「空」,就是這點和《智度論》有點不同。底下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舍、念天」,這個是「六念法門」。

  

  就是這個得未到地定這個人,在定裏面他能發出來這樣的智慧。「十想」這個「想」實在也就是智慧,他有這個「無常」的智慧、「苦」的智慧、「空」、「無我」的智慧、「不淨」的智慧。這個「不淨」就是觀身不淨。這個「世間可厭」,這個世間不是一個可愛的世界,這個世界是不可愛的,叫「世間可厭」。

  

  這「世間可厭」這句話,這個凡夫的世界就是好好壞壞的這樣子。這個增劫的時候,凡夫的世界分兩個時期,一個是「增」,一個是「減」。這個「減」就是人的道德漸漸的向下減、不道德,由道德向不道德那方面去,這個大方向來說,那麼就是叫作「減」。這個「增」,由不道德向道德那方面去,那叫作「增」。「增劫」的時候,人的壽命、福報越來越大,品德越來越好。這個「減劫」就是人的壽命漸漸少,福報也漸漸小,這個道德、品德漸漸的壞,這是大方向這麼說。尤其這個減劫的時候,世界上多災多難,有戰爭的災難、有傳染病的災難、有饑馑,世界上天旱,這個糧食不夠吃,很多人餓死了,這樣的世界當然是可厭,不可愛的地方。就算是增劫的時候,人的品德好一點,但是所有的這些貪瞋癡的煩惱還都在那裏,就是遇見好因緣,人就向上,遇見壞因緣人就向下,衆生沒有固定性了,就是這樣,這就是流轉的意思。若到聖人的世界呢,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他們都斷煩惱,究竟的和平了,所以那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了,所以世間是可厭。

  

  「食不淨相」,這個世間上的人,這個食都是不清淨的。這個「不清淨」怎麼樣說法呢?我們若是看比丘律,看出家人的戒律,這樣的道理會容易明白一點。怎麼叫作「不清淨」?譬如說,這個人是作土匪的,他作土匪,他賺了很多錢,他偷到了很多錢,他用這個錢來供養叁寶,來給你作用途,作生活的所須,這就是「不清淨」,這個飲食就不清淨,食就不清淨。如果說這個人他是一個很守本分、有道德的人,用他合法的生活方式賺來的錢來供養叁寶,那麼這樣的爲我們出家人作生活所須的一切,這叫作清淨。說「食不淨相」,當然這是一種解釋,其他的解釋,我們觀察吃的這個湯,吃的這個飯,我們說廚房作菜的人怎麼怎麼的,是不清淨,我們這樣想,當然這也可以解釋。

  

  這在優波鞠多尊者,有一個大比丘跟他來學禅。他一入定一看,喔!這個比丘貪著飲食,對這個飲食特別講究的。因爲他愛著這個飲食,使令他不能夠成道。我們人的境界,要去調查一下,或者問問你自己坦白坦白,可能知道你的消息。這個優波鞠多尊者是大阿羅漢有神通,他就入定一看,就把你完全看明白了。那麼這一天優波鞠多尊者說:「你到這兒來跟我學禅,我明天請你吃飯。」這個比丘對這件事很注意的,他聽見這句話,心裏很歡喜。那麼優波鞠多尊者作了乳糜,大概「乳糜」我看這意思,就是這個飯裏面加牛奶的意思,叫「乳糜」。就放在這個比丘前面,另外又放一個空碗,放在那裏。這個比丘,他這個脾胃好,所以一看見飯來了心裏非常歡喜,就想吃,但是又很熱,又不能吃,他就用口吹,吹那個飯叫它涼。優波鞠多尊者說:「你爲什麼要吹呢?」說是:「這個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