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」到這裏是一句,「故名華箭」,這樣意思。
「色中作種種境界惑亂行人,作順情境者」,或作父親、母親、兄弟,或作「諸佛形像」,或作「端正」的「男女可愛」的境界,「令人心著」。「作違情境界者,或作虎狼師子羅剎之形,種種可畏之像,來怖行人」,來恐怖這個修行人。「作非違非順境者,則平常之事,動亂人心,令失禅定,故名爲魔」。
或作種種好惡之音聲,作種種香臭之氣,作種種好惡之味,作種種苦樂境界,來觸人身,皆是魔事。其相衆多,今不具說。舉要言之,若作種種五塵,惱亂于人,令失善法,起諸煩惱,皆是魔軍。以能破壞平等佛法,令起貪欲、憂愁、瞋恚、睡眠等諸障道法。
「或作種種好惡」的「音聲」,「作種種香臭之氣」,「作種種好惡」的「味」,「作種種苦樂」的「境界」,「來觸人身」,來觸動你的身體。「皆是魔事」,這都是魔事。「其相衆多」,這個天上的這個魔王,他來搗亂,他會作出來種種的事情了,「其相」是特別多的。「今不具說」,現在不多說了。「舉要言之,若作種種五塵,惱亂于人,令失善法」,叫你失掉了你成就的善法;你已經成就的破壞了,沒成就的不能成就,令你「起諸煩惱,皆是魔軍」。這有的地方說,這個魔王破壞修行人,你這個修行人功夫不一定高深,但是你很努力,你能守護你自己的心,守護得很得法,那麼魔王不能乘虛而入,他不能直接向你搗亂,他怎麼辦法呢?他去向你的好朋友去搗亂,叫你的好朋友向你、打擾你,或者他推動這個施主,來護持你修行的這些在家居士,男女居士,這個魔王到那裏去愚弄這個人,叫你的施主向你搗亂,來破壞你,也有這個事情的。所以這個,如果一個人要用功的話,你的善知識;你的同行善知識,你的外護善知識也應該要注意的,不能上這個魔王的當。
「以能破壞平等佛法,令起貪欲、憂愁、瞋恚、睡眠等諸障道法」,反正魔王的意思就是想出來多少種的辦法,來破壞你的平等的佛法。平等的佛法就是諸法實相了,使令你不與諸法實相相應,令你生起來貪欲心,叫你常憂愁、叫你瞋恚、叫你多睡眠等諸障道法都現出來,叫你不能修行。
在《賢愚經》上說到這個優波鞠多尊者和這個魔王的事情。優波鞠多尊者有一天是在森林裏面、山裏面靜坐,入定了。入定了以後,等到出定的時候,感覺到這頭上有花,有花嘛!說:「這誰給我戴上花了呢?」那麼優波鞠多尊者又入定一看,「喔!這是魔王來戴的,魔王來給我戴上花。」魔王的意思就是來弄聳他。因爲出家人是不能著這香花蔓的,這等于是你破戒了,你大比丘戴著花了,就是弄聳你。後來優波鞠多尊者在有一個大的集會來宣揚佛法,來了很多的居士。來了很多的居士,說法的時候忽然間外邊有個大象,這個大象上面有很多的女人,在大象上又唱歌又跳舞,那麼聽經的人就不聽經了,就光是看這個大象看熱鬧了。連繼了叁天,就這麼搗亂。搗亂,這時候優波鞠多尊者當然就入定一看,這誰來向我搗亂呢?一看,「喔!又是魔王」。
這時候優波鞠多尊者:「好!」那麼他一入定用這個神通,就把魔王請來了。請來了,這優波鞠多尊者說,說是:「你頭些日子蒙你的好意給我戴花了,但是這禮尚往來嘛!我今天也送個花給你。」魔王心裏也很歡喜:「好呀!」他就把這個頭伸過來了,優波鞠多尊者就把這個花蔓給他戴在脖子上,戴在脖子上一看就變了,不是花,是什麼呢?是蛇的死屍、狗的死屍、和人的死屍,叁個死屍連在一起套在脖子上。這個魔王,雖然是魔王,但是他是天上人,那特別清淨的,這個死屍戴在脖子上,這心裏面非常的厭惡、不高興。然後這魔王就說:「你這個阿羅漢真是壞,說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我常常的向他搗亂,他都沒有說出一句話毀辱過我,今天你這個阿羅漢,就在大衆之中毀辱我。真是不知怎麼辦呢?」
然後優波鞠多尊者說:「你說對了!我是聲聞人,是個阿羅漢,怎麼能和佛比呢?但是你知道,佛的意思就是叫我來降伏你的,所以佛不說你什麼。」這魔王就聽不下去這句話,就是到了四王天,到了釋提桓因那裏去;他自己想要把這死屍拿、拿不掉的,那麼請求諸天給他拿這個死屍,也是拿不掉。那麼他就到了梵天王那裏去,請梵天王給他拿掉,梵天王說:「你這個死屍誰給你戴的?」說:「是優波鞠多尊者。」說:「他是大阿羅漢,他要給你戴,誰能拿掉啊?這是任何人拿不掉的。」不過從這地方看,這個欲界天的人,能飛到梵天上去,還有這個事情。那麼梵天王就說:「你還是得要求這個優波鞠多尊者才能拿掉的。他是大阿羅漢的神通道力,叁界之內任何人都不可以動的,你求我們怎麼行呢?」那麼他只好回來了,回來了就向優波鞠多尊者磕頭、哀求:「請你給我拿掉了啊!」
那麼這時候優波鞠多尊者說:「拿掉,可以。但是有兩個條件;一個條件是,你從今以後不可以再破壞修行人,修行人用功修行你不能破壞,不能去打擾他,這是一個條件。第二個條件呢,我沒有看見過佛,你現個佛的身像來我看看。你若能答應這兩個條件,我就給你拿掉。」這魔王說:「可以,我答應。」答應了,那麼好!那麼就拿掉。那麼他說是:「你讓我現佛身,我也有個條件。我現出佛身以後,你不可以磕頭。」說:「好!我不磕頭。」那麼這個魔王就到森林裏面去,隔一會兒從林裏面出來,就現出來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放大光明,也有舍利弗尊者、目犍連尊者、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圍繞著出來。這個優波鞠多尊者一看這佛相的威德,自然的就磕頭了,就頂禮了。頂禮了,這魔王說:「我們說好了不磕頭嘛!」那麼優波鞠多尊者說:「我不是拜你,我是拜佛啊!」有這個事情。所以若看這個故事呢,天上的魔王他是答應優波鞠多尊者的條件,不再破壞修行人的事情了,有這個事情。
所以這上說:「能破壞平等佛法,令起貪欲、憂愁、瞋恚、睡眠等諸障道法」,這個修行人,他起貪欲心,起憂愁、瞋恚、睡眠等諸障道法,那麼自己調得不好,那麼心裏面會生起來這個障道法。那麼現在看這個文呢,也有魔王的力量,這個魔王他來愚弄你,叫你生起貪欲、憂愁、瞋恚、睡眠等諸障道法。可見同樣的事情,原因還不是一樣的。
如經偈中說:「欲是汝初軍,憂愁爲第二,饑渴第叁軍,渴愛爲第四,睡眠第五軍,怖畏爲第六,疑悔第七軍,瞋恚爲第八,利養虛稱九,自高慢人十,如是等衆軍,壓沒出家人,我以禅智力,破汝此諸軍,得成佛道已,度脫一切人。」
「如經偈中說:欲是汝初軍,憂愁爲第二,饑渴第叁軍,渴愛爲第四」,說這個魔王是向修行人搗亂,他用什麼辦法呢?他第一線上的軍隊就是「欲」,他叫你修行,自己生出來欲心,你修行人是心裏面要遠離一切煩惱的,他偏叫你生了欲心的煩惱,這個欲當然可能就是男女之欲了,生出這種心。「憂愁爲第二」,你有所憂愁,有所不足而不能得,心裏面憂愁,叫這個修行人有這樣的心理。有這饑渴的心理,你正是入定、修行、跑香的時候,需要精神,喔!感覺渴、感覺饑,精神疲乏了,又有問題。「渴愛爲第四」,他有這個渴愛,這個愛像渴似的。
「睡眠第五軍」,這個睡眠是第五軍,就是這個修行人是要爭取時間,減少睡眠才能修行的,可是你越減少,這歡喜睡眠的心就越強,越強就越想要睡,所以這一睡就耽誤修行了,所以睡眠是第五軍。「怖畏爲第六」,有恐怖心。「疑悔第七軍」,疑悔,有點疑惑、後悔,這前面講過。「瞋恚爲第八」,這瞋恚心是第八,本來心裏面並不是瞋恚的,向來都不大瞋恚的,忽然間在修行的時候,小小的事情不對勁兒,這個瞋心很大。
我聽人說,這可能是民國初年吧,有一個普照老和尚,這個人他和一個同參兩個人共同修行,共同修行就是忽然間有點什麼事情不如意,就發了脾氣。發了脾氣了,脾氣過去以後就後悔,後悔過了一個時期又發脾氣,發了脾氣又後悔。那麼然後他就對這個同參說:「我發脾氣是不對的,我是知道的,但是當時一沖動,自己不能作主,控製不住。但是現在我要求你一件事。」說:「什麼事?」說:「我們同住修行,本來大家是不錯的嘛,才肯這樣的,我常向你發脾氣是不對。但是從這麼以後,我若再發脾氣的時候,你就打我,你可以打我。」那麼這個同參就答應了。不知道又過了多久,又有些不如意事,又發了脾氣了,他這同參真就按照以前的約定,就打他一下,打了一下,立刻就不發脾氣了,立刻的這脾氣就停下來,從那麼以後不管怎麼大的事情,不發脾氣。經過這麼一回的調伏就有效了。
這個普照法師,原來是怎麼回事呢?他在齊齊哈爾是作律師的,是律師。作律師,代表一方打官司打輸了,輸了從那麼以後不作律師了,就出家作了法師了,自己修行。修行,後來在北京的北部有個淮陽山作了一個道場,作一個寺廟。這個寺廟和我們一般的寺廟都不同,當然也有佛殿,但是都是各別各別的,一個單位、一個單位的,類似茅蓬那樣子。所有的人,只要你肯修行的話都可以到這兒來,你的衣食住,他完全負責供養,你只要在那兒修行。但是他也有個條件,你來的時候要由韋陀菩薩批准,就允許你來裏面住。怎麼辦法呢?就在韋陀菩薩那兒抓阄,把你的名字寫上,連續抓你抓到叁次,你就可以到裏面住,他是那樣辦法。那個修行人,你到裏面住,你今天說你要吃餃子,他就給你廚房預備餃子,大家不是在一起吃的。說是你要一個手表,他就給你買個手表,完全滿你願的。這個普照法師在淮陽山立了這麼樣一個道場。那麼他是降伏自己的瞋心,有這麼一個辦法,是很有效。
「利養虛稱九」,「利養」就是貪著這個財利的供養。「虛稱」就是名譽,還歡喜名聞利養。你這個心若愛著名聞利養的時候,也就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