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6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觀,以禅定作依止處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都可以,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也可以,所以叫作「七依定」。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就不可以,就不能作依止修無我觀了。因爲什麼呢?就是因爲他這個時候這個非想非非想,這個想太微弱,沒有力量,不能作依止。現在修十六特勝的這個修行人,他得到這個定的時候,他就觀察這個非非想定,這個棄舍的境界也是虛妄的,還不是真實的。而這個外道的信徒,他們不相信佛法,他們若得了到非想非非想定的時候,他們心裏面有什麼想法呢?我曾經寫過,就是到了這個時候,這個外道的教徒,他的想法就認爲:「所有一切一切的事情都空掉了,最後剩一個不空的,就是我。這個我是不空的,就叫作『真神不滅』。」「真神不滅」,這個「真神」是什麼呢?就是「我」,這個「我」是不壞的,我現在是究竟清淨的了,常住不壞的了,是大般涅槃的境界了。這外道的教徒,得到非非想定的時候,就是這麼一個想法的。

  

  我們現在的中國的佛教,有的人注意了佛教史,注意了印度的佛教史,從印度佛教史的研究,就影響到佛教的教義。所以我們若是認真的去看一看,我們若學習佛法,認真的看一看,什麼叫作「四禅八定」?什麼叫作「非想非非想定」?這個世間的禅定最高的就是「非想非非想定」了,那麼這個定有什麼不對?假設我們若是注意這件事,那麼這裏面是有些問題需要討論的了。不過,我現在不想說什麼!

  

  那麼這十六特勝的這個修行人,到這個時候,用佛法的智慧,無常、無我、空的智慧,觀察這個「棄舍」,這個非非想定的人,把有想也棄舍了,把無想也棄舍了,最後是剩他自己了。那麼佛法的智慧觀察,你這個地方還是受想行識的虛妄境界,也還是敗壞法,是可破壞的,還是無常的、無我的、畢竟空的。那麼你這樣子觀察成就了,再進一步,就是滅受想定。若是叁果聖人得了滅盡定,再進一步那麼就是四果阿羅漢,那也等于就是涅槃了,進一步才是涅槃。那麼涅槃是什麼?無我、無我所,還是要這樣子。

  

  這是這個十六特勝,其實這裏面的意思也是很多的,我只是少少的講了一點。但是請各位注意,就是這個解釋法不一樣。你若看看《瑜伽師地論》,它又一個解釋法,《大毗婆沙論》又有不同的解釋法。

  

  「忽然覺息出入長短,遍身毛孔皆悉虛疏,即以心眼見身內叁十六物,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,心大驚喜,寂靜安快,是爲隨息特勝善根發相。」就是在未到地定裏面,發出來這樣的境界。那麼這樣的境界,我們看這個十六特勝,就是包括由欲界定、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禅、到無色界的四空定,這個範圍有這麼大的,那麼就可以進一步,就是得阿羅漢果了。

  

  二、不淨觀善根發相。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,于此定中,身心虛寂,忽然見他男女身死,死已膖脹爛壞,蟲膿流出;見白骨狼藉,其心悲喜,厭患所愛,此爲九想善根發相。或于靜定之中,忽然見內身不淨,外身膖脹狼藉,自身白骨從頭至足,節節相拄,見是事已,定心安隱,驚悟無常,厭患五欲,不著我人,此是背舍善根發相。或于定心中,見于內身及外身,一切飛禽走獸、衣服飲食、屋舍山林皆悉不淨,此爲大不淨善根發相。

  

  「二、不淨觀善根發相。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,于此定中身心虛寂」,第二種是不淨觀善根的發相。這個修行人,他在欲界定,或者未到地定裏面,「于此定中身心虛寂」,身體是空了,這個心也很寂靜。忽然間看見「他男女身死」了,「死已膖脹」,這個身體膖脹,像一個袋子,裏面裝上風,都鼓起來了。「爛壞」,各部分破壞了。「蟲膿流出」,這身體裏面的蟲子、膿血都流出來了,這就是不淨觀的境界。「見白骨狼藉,其心悲喜」,這時候這膿血流出來以後,這種汙穢的境界,也可能有禽獸來吃掉它,那麼就露出來白骨了。當然骨有可能裏面有膿血的汙染不白,久了也可能會白。「狼藉」,這種雜亂的境界。「其心悲喜」,在禅定裏面現出這個境界的時候,心裏面悲而又喜。「厭患所愛」,這個時候對于原來所愛的境界,心裏面厭患它,就不愛了。「此爲九想善根發相」,這時九想觀善根的發相,發出來這種相貌。這「九想觀」就是不淨觀,修這個不淨觀能斷除愛心。

  

  「或于靜定之中,忽然見內身不淨,外身膖脹狼藉」,靜定之中,忽然間看見自己的「內身不淨」,就是自己的身體不淨。「外身膖脹」,別的人,看見這村莊裏的人,這一城市裏的人,或者這一個世界上的人,都是「篷脹狼藉」,爛壞,蟲膿流出,白骨狼藉這樣子。見「自身白骨從頭至足,節節相拄」,就是相連。「見是事已,定心安隱」,見到這種境界,他的定心很安隱,並不亂。「驚悟無常」,世間真是無常的。「厭患」這個「五欲」。「不著我人」,不執著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的。「此是背舍善根發相」,這是八背舍善根的發相。

  

  這個「八背舍」又是一個法門,它初初也是修不淨觀的,這個「背」字是厭離的意思,厭離這個欲界欲的境界。這不淨的境界分兩種,一種是觀察這個身體膖脹、爛壞、膿血流出這個不淨的境界。另外一種境界是觀察這個骨人,這個白骨他能發出來青黃赤白,地水火風的光明,那麼這一種叫作「淨色」。「不淨色」、「淨色」。這個「背」就是淨色也好,不淨色也好,他都是厭離的。這個「舍」就是棄舍這個執著心,都不執著。它也有八種,這就不講了。

  

  「或于定心中,見于內身及外身,一切飛禽走獸、衣服飲食、屋舍山林,皆悉不淨」,或者見到內身、或者見到外身、或者一切飛禽的走獸、穿的衣服、吃的飲食、住的房舍、這個山林大地,都是不淨、都是臭穢的、都是膿血的境界。「此爲大不淨善根發相」,它就是大不淨觀,就是所有的人物山河大地,都是不清淨的,心裏面沒有愛著心。

  

  叁、慈心善根發相。行者因修止觀故,若得欲界未到地定,于此定中,忽然發心慈念衆生,或緣親人得樂之相,即發深定,內心悅樂清淨,不可爲喻。中人、怨人,乃至十方五道衆生亦複如是。從禅定起,其心悅樂,隨所見人,顔色常和。是爲慈心善根發相。悲、喜、舍心發相,類此可知也。

  

  「叁、慈心善根發相」,這第叁個是慈悲心善根的發相。「行者因修止觀故,若得欲界未到地定,于此定中,忽然發心慈念衆生」,在這禅定裏面把這個慈悲心發出來,慈念衆生。「或緣親人得樂之相」,在定中就思惟,現出來親愛的人,親愛的人就是父母、兄弟、姊妹這些人,看見他們都得到快樂的事情,那種行相。「即發深定」,這個時候「即發深定」。「即發深定」這個話,這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也是叁昧,這個叁昧是什麼呢?是得到色界四禅以後,在第四禅裏面修這個慈悲喜舍的叁昧成就了,就叫作「四無量心」的,所以它是在色界四禅裏面,更高一層的叁昧。當然,你也可以得初禅的時候,也可以修四無量心的。不管怎麼說,是他已經得到禅定之後,再進一步修行的叁昧,叫作「四無量心」的,所以「即發深定」。「內心悅樂清淨,不可爲喻」。

  

  「中人怨人,乃至十方五道衆生,亦複如是」,這個意思說,前面說親人,在禅定裏面忽然間發心慈念衆生,前面說「親人得樂之相」。現在說在禅定裏面慈念的衆生是中等人,這和我不親也不怨,這種人「得樂之相」。「怨人」,和我有怨仇的人,我在禅定裏面,現出來這些怨人也都得到種種如意的事情。「乃至十方五道」的衆生,本來說六道,就是這阿修羅道,或者攝在鬼神道裏面去,就是五道衆生。「亦複如是」。

  

  「從禅定起,其心悅樂」,從禅定起來,他心裏面很快樂。「隨所見人,顔色常和」,他的顔色常是很和氣的。「是爲慈心善根發相」。

  

  「悲喜舍心發相,類此可知也」。這個「慈」是與樂,有種種喜樂的事情布施給所緣念的衆生。這個「悲」是能拔苦,在禅定裏面現出來很多的人有痛苦,把他所有的苦惱都解決了,在禅定裏面現出這樣的相,就是「悲」無量心。「喜」是什麼呢?就是在禅定裏面看見了很多的人離苦得樂了,心裏面很歡喜。這個「舍」心,就是把這個慈悲喜這樣的心行都停下來,心裏面很平淡的境界,心無分別了,這是又一種,這是「舍」無量心的發相。「類此可知也」,類前面那個慈念衆生的那樣情形可以知道的,都是禅定裏面的境界。

  

  修禅定的人,宿世若有殊勝的善根,你今生沒有那樣修,但是有可能在未到地定裏面,欲界定裏面現出來那種境界的。如果是宿世若沒有栽培,今生它就不現。或者是距離得太久了,它也不容易現的。但是若是修行成功了,雖然宿世沒有栽培,今生也可以成功的,當然這是要靠自己努力才可以。

  

  我講一個小小的故事,這也是禅定的事情。這個佛在世的時候,在王舍城,有一個長者,當然是特別富貴的。他生了一個兒,叫作婆世踬。婆世踬這個孩子當然是福報很大,也很聰明。那麼年輕人是這樣子嘛,不能老在屋子裏,到外頭跑,和其他的小孩子在一起跑,各處玩。但是這個時候,這個城市裏面有一個團體,大概就類似現在馬戲團那一類的組織。這個馬戲團在那裏,或者是有老虎、或者有獅子、有各式各樣的把戲這些事情,他們小孩子在那裏看熱鬧。但是忽然間看見這個馬戲團裏表演的有個女孩子,看見這個女孩子,這個婆世踬這個孩子就歡喜這個女孩子。回到家來就向父母報告,就是願意同她結婚。那麼他父母說:「這個不可以,我們族姓是高貴的,他們是次一等的階級,我們和他們是不通婚的。」這個小孩子說:「我們何必論門戶呢?何必論貧富呢?何必論族姓呢?只要歡喜就好了嘛!」就是和父母這麼要求,父母愛這個兒,後來也就同意了。那麼就派人,大概那個時代和現在時代不同,那麼由父母派人去連絡,遭到拒絕,也是同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