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瑜伽师地论》里面也有解释,智者大师的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》里面也有解释,大家解释都不一样,我现在说的就是其中的一种。那么这叫「除诸身行」。
「受喜」,就是初禅的「喜」,这个「喜」字。就是觉、观、喜、乐。那么「受乐」,就是初禅的「乐」字。「受诸心行」,就是那个「一心」支。
「喜」,其实这个意思已经讲过了,就是费了这么久的时间的努力,现在成就了,得了初禅的境界了,心里面很喜,很欢喜。现在说「受喜」的意思,就是你根据禅的境界,得到这么好的禅定,心里面欢喜,要除掉爱见慢的烦恼,不执着这个境界,还是用这个无常观、无我观、空观来观察它。观察它,就变成清净的欢喜了,所以叫「受喜」。「乐」呢?就是你得了初禅的时候,这个身体的快乐是不得了的,就是轻安乐了。受乐,也用这个无常观、无我观、空观去观察它,使令你的心不染着,这个时候这个乐就变成清净的了,所以叫「受乐」。
「受诸心行」,这个「心行」是什么呢?就是觉、观、喜、乐都是心行。这几种心行都是动,运动的「动」,「动行」;还有一个「不动行」。平常说「动行、不动行」怎么样分别呢?譬如说欲界的境界都是「动行」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也都算「动行」,到四禅叫「不动行」。但是现在这里不这么讲,现在这里是说这个初禅,觉、观、喜、乐是「动行」,这个「一心」是「不动行」。这「一心」是什么呢?这个初禅的自体就是「定」,这个「一心」就是定。这个「定」虽然是觉、观、喜、乐,但是它这个定力能还一样的摄持他的内心不动、不乱。譬如我们静坐的时候,假设坐得不错,但是若有人同你说话,你一注意,你那一点的寂静就没有了、就不行了。但是得了初禅的时候,不是。得了初禅,虽然里面有觉观喜乐,但是那个「一心」定的境界继续存在,继续不失掉的。所以这个「一心」支,它能够「受诸心行」,它能够受得觉观喜乐的,所以这叫「受诸心行」。而这个境界还是用无常、无我、空的智慧去观察它,观察它是不真实的,不生爱见慢的烦恼,这叫作「受诸心行」。
「心作喜」,心作喜这个是二禅,到了第二禅。二禅里面它是把初禅的那个觉观两个东西不要了,去掉了。你想要得初禅,你一定要观察欲界的欲是不清净的,是最坏的东西,有厌离心,加上寂静的功夫才能得初禅。你观察欲界这一切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都是不净的;这个观就是分别心,这也就等于是正忆念了。因为长期的这样观察,这正忆念也很有力量的;也就是这觉观很有力量的。你若入初禅的时候,一定经过这个阶段的。
现在这个修行人成就了初禅以后,当然他还要长时期的锻炼,不能立刻去修第二禅,你还要继续修这个初禅,修得很坚固了,然后才去修二禅,再学习二禅。学习二禅的时候,就是先破坏这个觉观,这个初禅的觉观那两个心理,还要诃斥它,这时候也要长期的这样修行,把这个觉观破坏了。破坏了,这二禅的境界出现的时候,这个禅定是更深妙了,更深妙的时候,心里面有喜,有欢喜,这是因定而生喜,「定生喜乐」。这个喜叫「受喜」,也是用这个无常、无我观来观察它,不生爱见慢的烦恼,所以叫「受喜」。说是这个「心作喜」,心作喜这是二禅。
「心作摄」,心作摄怎么讲?这个喜是有多少……初禅里面有觉观的分别心的动摇,二禅有喜的动摇,三禅有乐的动摇。这个觉观、喜、乐,就是在这三个禅定里面的动摇的分子,使令它不是太好。使令这个禅定里面的境界不太好。那么这个喜,也有一点冲动的性格,所以修这十六特胜法门的这个修行人,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,他也就用无常观、无我观、空观来制伏这个喜,所以「心作摄」,叫它不要动。那这等于是二禅里面也有这个「一心」支的。这样二禅,这地方只说了两个部分,心作摄。
「心作解脱」,心作解脱是三禅。色界天的这个三禅,它有什么特别的性格呢?三禅里面的这个乐,在三界里面它是最殊胜的快乐了。初禅、二禅的乐也不如它,四禅、乃至空无边处定、非非想处定都不如三禅的乐,是最殊胜的。佛在经上说:三禅的乐,「圣人得能舍,余人舍为难」,这佛教徒,你证圣果的人,他若得了三禅的乐的时候,他能弃舍,能放得下。若其他的人,不是圣人,你叫他弃舍这个乐是很困难的。就是这个乐很能迷惑人,就把你绑住了,你跑不出来了。所以这个地方说「心作解脱」,这个修十六特胜这个人,他得到三禅乐的时候,他观察这个乐也是个坏东西,它使令这个心迷醉,使令你减少智慧,它也是无常的,也是个可破坏的东西。用无常、无我、空来对治自己的这个爱见慢,爱着这个乐,生种种烦恼,使令你得解脱,不被这个乐所系缚,所以叫「心作解脱」。
「观无常」。观无常就是色界第四禅。色界第四禅的这个境界,就是超过了初禅、二禅、三禅了。刚才说过,初禅为觉观所动,二禅为喜所动,三禅为乐所动,到第四禅的时候不动,成为「不动定」了。那么凡夫得到这种定的时候,都生常想;这回是常住不坏的了,是得涅槃了。那么现在十六特胜的这个修行人,他由这个法门修行到第四禅的时候,「观无常」观察这个第四禅虽然是很安静、很好,超过前三个禅,但是它也是可破坏的,还是不长久的,也是可破坏的。这样破除他的爱见慢的烦恼,所以叫「观无常」。
「观出散」,观出散就是修十六特胜的这个人,他继续的修行,到了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定了。这个空无边处定,就是这个修行人他在第四禅里面;这已经成功了的人,他先入初禅,由初禅入二禅,由二禅入三禅,由三禅入四禅,到了第四禅的时候,在禅定里面,他用禅定的力量加上他的智慧,破坏这个「色」,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,破坏这个色蕴。色蕴有可见可对色、不可见可对色、不可见不可对色,这三种的物质。他观察的时候,他怎么破坏法呢?我们中国农村的社会,旧时代有这个箩,或者是打鱼的网,打鱼的网是一个细孔,一孔一孔的。这所得禅定,是说他在欲界的这个人,他得到色界第四禅了,他这个时候希望得到空无边处定,那么他怎么办呢?他就在第四禅里面,入这个第四禅以后,观察这个身体就像那个网似的,这每一个毛孔都扩大,那么这空间越来越多了,这物质越来越减少,就是这样观察,就是这样思想,到最后的时候,这个身体完全没有了,就是变成虚空了。变成虚空了,他的内心就住在这里不动,那么这就叫作「空无边处定」。「观出散」就是把这个色法散坏了,从色的境界里面出来了,到了空无边处的境界了,这「出散」就叫作空无边处定。而现在修十六特胜的这个修行人,观察这个出离的境界是虚妄的,只是你内心的分别嘛!不是真有这种境界,而这也是无常的、无我的、是空无所有的,所以叫「观出散」。
「观离欲」,这个观离欲是什么东西呢?离欲,就是识无边处定。这无色界天的四空定,第二个是识无边处定。识无边处定的这个人,他原来是住在空的境界,这个空的境界,空是无量无边的。这个识,色受想行识的识,识领受这个空,这空是识的所欲;也就是,空是识的住处,这个时候就是空无边处定。现在这个修行人,他不愿意在空的境界住了。这欲界的众生都是向外攀缘,乃至到空无边处定也是向外攀缘的。现在这个修行人要离欲,我不要向外攀缘,我这个心回来,要离这个欲,我不欢喜向外攀缘。那么他住在什么地方呢?就是以心为所缘境,以心为他禅定的住处,观察这个识,过去的识无量无边,未来的识也是无量无边,现在的识也是无量无边。你这能观的识住在所观的识这里得定了,就叫作「识无边处定」,所以这个离欲就是识无边处定。而这个十六特胜的这个修行人,「观离欲」,观察这个也是虚妄的境界,你这个心剎那剎那生灭,也是个无常的败坏法,不是常住不坏的,也是无常的、无我的、毕竟空的。那么也不生爱见慢的烦恼。所以这个就不是有漏的世间定,不是有漏的世间禅。
「观灭」,「灭」是什么东西呢?这个「灭」是无所有处定,这个无所有处定是什么呢?这空无边处定以空为所缘境,识无边处定以识为所缘境,欲界众生,色界天的众生,每一个境界都有一个所缘境的,都是「有」。现在「无所有处定」,所有这个境界都灭掉它,以「无」为所缘境了,这时候就叫作「灭」。空无边处定以空为所缘境,还有个空。识无边处定以识为所缘境,还是有一个识的。现在是也不以色为所缘境,也不以空为所缘境,也不以识为所缘境,把所缘境都灭了,以「无」为所缘境,所以叫作「灭」。那么「以无为所缘境」这件事,谁住在所缘境上呢?还是有一个识的,还是有一个少少的识的,当然这时候是微细了一点,定的功夫深了一点。这时候修十六特胜的这个修行人,观察这个灭的境界,你还没能够清净,你还有一个少少的识存在。而这上面表示,人的粪,很多的粪固然是臭秽,你少少一点也是臭秽的。说是你把色也空了、空也空了、识也空了,你就剩一个无所有,你还有少少识,这个少少识也不是个好东西。所以还就是无常的、无我的、空的,用这样的智慧观察它,叫「观灭」。
第四个,最后一个「观弃舍」。观弃舍就是无色界天最后一个,非想非非想处定。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什么?就是弃舍。这个「非想」就是把想弃舍,「非非想」就是把无想也弃舍。这个无所有处定是无想,前面的这一切的定都是想,把想也弃舍了,把无想也弃舍了,这两方面都弃舍了。譬如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都是有想,而这无所有处定是无想,现在最后这个定,把这个有想、无想都弃舍了,所以叫「弃舍」。这个弃舍了以后,就是这个修行人,他这时候的境界就是更微细了很多,使令他只能剩下很微弱的一点想。佛教徒修这四念处观、无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