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我观,以禅定作依止处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都可以,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也可以,所以叫作「七依定」。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就不可以,就不能作依止修无我观了。因为什么呢?就是因为他这个时候这个非想非非想,这个想太微弱,没有力量,不能作依止。现在修十六特胜的这个修行人,他得到这个定的时候,他就观察这个非非想定,这个弃舍的境界也是虚妄的,还不是真实的。而这个外道的信徒,他们不相信佛法,他们若得了到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,他们心里面有什么想法呢?我曾经写过,就是到了这个时候,这个外道的教徒,他的想法就认为:「所有一切一切的事情都空掉了,最后剩一个不空的,就是我。这个我是不空的,就叫作『真神不灭』。」「真神不灭」,这个「真神」是什么呢?就是「我」,这个「我」是不坏的,我现在是究竟清净的了,常住不坏的了,是大般涅槃的境界了。这外道的教徒,得到非非想定的时候,就是这么一个想法的。
我们现在的中国的佛教,有的人注意了佛教史,注意了印度的佛教史,从印度佛教史的研究,就影响到佛教的教义。所以我们若是认真的去看一看,我们若学习佛法,认真的看一看,什么叫作「四禅八定」?什么叫作「非想非非想定」?这个世间的禅定最高的就是「非想非非想定」了,那么这个定有什么不对?假设我们若是注意这件事,那么这里面是有些问题需要讨论的了。不过,我现在不想说什么!
那么这十六特胜的这个修行人,到这个时候,用佛法的智慧,无常、无我、空的智慧,观察这个「弃舍」,这个非非想定的人,把有想也弃舍了,把无想也弃舍了,最后是剩他自己了。那么佛法的智慧观察,你这个地方还是受想行识的虚妄境界,也还是败坏法,是可破坏的,还是无常的、无我的、毕竟空的。那么你这样子观察成就了,再进一步,就是灭受想定。若是三果圣人得了灭尽定,再进一步那么就是四果阿罗汉,那也等于就是涅槃了,进一步才是涅槃。那么涅槃是什么?无我、无我所,还是要这样子。
这是这个十六特胜,其实这里面的意思也是很多的,我只是少少的讲了一点。但是请各位注意,就是这个解释法不一样。你若看看《瑜伽师地论》,它又一个解释法,《大毗婆沙论》又有不同的解释法。
「忽然觉息出入长短,遍身毛孔皆悉虚疏,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,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,心大惊喜,寂静安快,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。」就是在未到地定里面,发出来这样的境界。那么这样的境界,我们看这个十六特胜,就是包括由欲界定、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禅、到无色界的四空定,这个范围有这么大的,那么就可以进一步,就是得阿罗汉果了。
二、不净观善根发相。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,于此定中,身心虚寂,忽然见他男女身死,死已膖胀烂坏,虫脓流出;见白骨狼藉,其心悲喜,厌患所爱,此为九想善根发相。或于静定之中,忽然见内身不净,外身膖胀狼藉,自身白骨从头至足,节节相拄,见是事已,定心安隐,惊悟无常,厌患五欲,不着我人,此是背舍善根发相。或于定心中,见于内身及外身,一切飞禽走兽、衣服饮食、屋舍山林皆悉不净,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。
「二、不净观善根发相。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,于此定中身心虚寂」,第二种是不净观善根的发相。这个修行人,他在欲界定,或者未到地定里面,「于此定中身心虚寂」,身体是空了,这个心也很寂静。忽然间看见「他男女身死」了,「死已膖胀」,这个身体膖胀,像一个袋子,里面装上风,都鼓起来了。「烂坏」,各部分破坏了。「虫脓流出」,这身体里面的虫子、脓血都流出来了,这就是不净观的境界。「见白骨狼藉,其心悲喜」,这时候这脓血流出来以后,这种污秽的境界,也可能有禽兽来吃掉它,那么就露出来白骨了。当然骨有可能里面有脓血的污染不白,久了也可能会白。「狼藉」,这种杂乱的境界。「其心悲喜」,在禅定里面现出这个境界的时候,心里面悲而又喜。「厌患所爱」,这个时候对于原来所爱的境界,心里面厌患它,就不爱了。「此为九想善根发相」,这时九想观善根的发相,发出来这种相貌。这「九想观」就是不净观,修这个不净观能断除爱心。
「或于静定之中,忽然见内身不净,外身膖胀狼藉」,静定之中,忽然间看见自己的「内身不净」,就是自己的身体不净。「外身膖胀」,别的人,看见这村庄里的人,这一城市里的人,或者这一个世界上的人,都是「篷胀狼藉」,烂坏,虫脓流出,白骨狼藉这样子。见「自身白骨从头至足,节节相拄」,就是相连。「见是事已,定心安隐」,见到这种境界,他的定心很安隐,并不乱。「惊悟无常」,世间真是无常的。「厌患」这个「五欲」。「不着我人」,不执着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的。「此是背舍善根发相」,这是八背舍善根的发相。
这个「八背舍」又是一个法门,它初初也是修不净观的,这个「背」字是厌离的意思,厌离这个欲界欲的境界。这不净的境界分两种,一种是观察这个身体膖胀、烂坏、脓血流出这个不净的境界。另外一种境界是观察这个骨人,这个白骨他能发出来青黄赤白,地水火风的光明,那么这一种叫作「净色」。「不净色」、「净色」。这个「背」就是净色也好,不净色也好,他都是厌离的。这个「舍」就是弃舍这个执着心,都不执着。它也有八种,这就不讲了。
「或于定心中,见于内身及外身,一切飞禽走兽、衣服饮食、屋舍山林,皆悉不净」,或者见到内身、或者见到外身、或者一切飞禽的走兽、穿的衣服、吃的饮食、住的房舍、这个山林大地,都是不净、都是臭秽的、都是脓血的境界。「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」,它就是大不净观,就是所有的人物山河大地,都是不清净的,心里面没有爱着心。
三、慈心善根发相。行者因修止观故,若得欲界未到地定,于此定中,忽然发心慈念众生,或缘亲人得乐之相,即发深定,内心悦乐清净,不可为喻。中人、怨人,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。从禅定起,其心悦乐,随所见人,颜色常和。是为慈心善根发相。悲、喜、舍心发相,类此可知也。
「三、慈心善根发相」,这第三个是慈悲心善根的发相。「行者因修止观故,若得欲界未到地定,于此定中,忽然发心慈念众生」,在这禅定里面把这个慈悲心发出来,慈念众生。「或缘亲人得乐之相」,在定中就思惟,现出来亲爱的人,亲爱的人就是父母、兄弟、姊妹这些人,看见他们都得到快乐的事情,那种行相。「即发深定」,这个时候「即发深定」。「即发深定」这个话,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是三昧,这个三昧是什么呢?是得到色界四禅以后,在第四禅里面修这个慈悲喜舍的三昧成就了,就叫作「四无量心」的,所以它是在色界四禅里面,更高一层的三昧。当然,你也可以得初禅的时候,也可以修四无量心的。不管怎么说,是他已经得到禅定之后,再进一步修行的三昧,叫作「四无量心」的,所以「即发深定」。「内心悦乐清净,不可为喻」。
「中人怨人,乃至十方五道众生,亦复如是」,这个意思说,前面说亲人,在禅定里面忽然间发心慈念众生,前面说「亲人得乐之相」。现在说在禅定里面慈念的众生是中等人,这和我不亲也不怨,这种人「得乐之相」。「怨人」,和我有怨仇的人,我在禅定里面,现出来这些怨人也都得到种种如意的事情。「乃至十方五道」的众生,本来说六道,就是这阿修罗道,或者摄在鬼神道里面去,就是五道众生。「亦复如是」。
「从禅定起,其心悦乐」,从禅定起来,他心里面很快乐。「随所见人,颜色常和」,他的颜色常是很和气的。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」。
「悲喜舍心发相,类此可知也」。这个「慈」是与乐,有种种喜乐的事情布施给所缘念的众生。这个「悲」是能拔苦,在禅定里面现出来很多的人有痛苦,把他所有的苦恼都解决了,在禅定里面现出这样的相,就是「悲」无量心。「喜」是什么呢?就是在禅定里面看见了很多的人离苦得乐了,心里面很欢喜。这个「舍」心,就是把这个慈悲喜这样的心行都停下来,心里面很平淡的境界,心无分别了,这是又一种,这是「舍」无量心的发相。「类此可知也」,类前面那个慈念众生的那样情形可以知道的,都是禅定里面的境界。
修禅定的人,宿世若有殊胜的善根,你今生没有那样修,但是有可能在未到地定里面,欲界定里面现出来那种境界的。如果是宿世若没有栽培,今生它就不现。或者是距离得太久了,它也不容易现的。但是若是修行成功了,虽然宿世没有栽培,今生也可以成功的,当然这是要靠自己努力才可以。
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,这也是禅定的事情。这个佛在世的时候,在王舍城,有一个长者,当然是特别富贵的。他生了一个儿,叫作婆世踬。婆世踬这个孩子当然是福报很大,也很聪明。那么年轻人是这样子嘛,不能老在屋子里,到外头跑,和其他的小孩子在一起跑,各处玩。但是这个时候,这个城市里面有一个团体,大概就类似现在马戏团那一类的组织。这个马戏团在那里,或者是有老虎、或者有狮子、有各式各样的把戏这些事情,他们小孩子在那里看热闹。但是忽然间看见这个马戏团里表演的有个女孩子,看见这个女孩子,这个婆世踬这个孩子就欢喜这个女孩子。回到家来就向父母报告,就是愿意同她结婚。那么他父母说:「这个不可以,我们族姓是高贵的,他们是次一等的阶级,我们和他们是不通婚的。」这个小孩子说:「我们何必论门户呢?何必论贫富呢?何必论族姓呢?只要欢喜就好了嘛!」就是和父母这么要求,父母爱这个儿,后来也就同意了。那么就派人,大概那个时代和现在时代不同,那么由父母派人去连络,遭到拒绝,也是同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