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6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到了多少,但是这个息还有一点事情的。就是有出息,有入息。

  

  什么叫「出息」?什么叫「入息」?这是还有一段话的。我们这个气呼出去了,呼出去以后它就不呼了,但是也没有入,这时候中间有一段停止,这叫作「息」,这个息就叫作「出息」。这个出息过去了,这个「息」要入,要入这口气,要吸这口气,吸进来。吸进来以后,它也没有立刻呼出去,它也不吸,但是也不呼,这又有个「息」。中间这段,它也不入、也不出,这也叫作「息」,这个息叫「入息」。是有出息、有入息。这样说,我们有两个息,一个是出息、一个入息。这出息、入息是有长短的不同的。这长短的不同,我们读这个《俱舍论》,《俱舍论》有说,其他的经论也有提。这个小孩子他的入息长,这小孩子这个息,吸进来以后那个息长,呼出去以后那个息短,那个小孩子。这个老年人的这个出息,这个气呼出去以后的这个息长,这入息就短,这个老年人和小孩子是相反的。这个壮年人出息、入息是相等的,这是一般的情况。但是修行人,他有变化;你若得到欲界定了,和最初没得定的那个情形不同,你若得了欲界定以后,这个息的长短还不一样,它有变化的。随时会变化,有的时候入息长;你虽然是个壮年人,你得到欲界定以后,你可能入了息以后这个息很长,然后才出息,出息可能短,但是他也会变化,也不决定的。

  

  「忽然觉息出入长短」,在未到地定里面,他不是说发那个触,有痛痒冷暖,不是这个。他这个息感觉到很长,或者出息入息都长,或者出息入息都短。而「遍身毛孔皆悉虚疏」,普遍你的全身的毛孔,都在出入息,都在出息、入息。本来静坐的时候,口是闭上的,是用鼻呼吸的。而到了未到地定的这个时候,忽然间感觉全身都在呼吸,全身都是虚的,是疏的,不是这么密密实实的,不是;这毛孔都在呼吸。「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」,这个时候,不是用肉眼,是用内心的眼睛,看见身体里面的三十六物。「犹如开仓见诸麻豆」,就像人把仓库打开了,看见里面储藏的麻、储藏的豆、储藏的谷,一样一样都看得清清楚楚的。说这个人在未到地定里面,忽然间就看见自己身体里面,这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、大肠、小肠,什么什么的,一共有三十六样,三十六物都看得清清楚楚的,这个时候心大惊喜,心里面很惊也很喜,惊喜交集,这样子。「寂静安快」,出现了这个境界,心里面也非常的寂静,还非常的快乐。「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」,这是那个「随息」在六个妙门里面,第二个是「随息」,数、随,第二个是随,是那个随息,是特胜善根的发相。这个「特胜」就是十六特胜,后边这个名相很多很多,在后边,若是每一个名相都讲的话,那要很多时间才可以讲完了。我想,不要每个名相都讲,十六特胜,我讲一下。

  

  十六特胜:所谓一知息入,二知息出,三知息长短,四知息遍身,五除诸身行,六心受喜,七心受乐,八受诸心行,九心作喜,十心作摄,十一心作解脱,十二观无常,十三观出散,十四观离欲,十五观灭,十六观弃舍。

  

  十六特胜,是一种修行的法门。这个六妙门,是个法门,像不净观是个法门,十六特胜也是个法门。怎么叫作「特胜」呢?就是它这个法门是胜过数息观的,比数息观好,它是胜过不净观的,因为这个修行人,有的人贪心很大,这个欲心很重。有的人欲心很薄,他并不重,他若修不净观的时候,修到一个程度的时候,他感觉到这个身体太差劲了,这个身体太臭秽了,就想要自杀。那么这样说,这个法门对他就不太合适,所以佛就说这个十六特胜,你修这个法门,对他比较合适,就是能胜过不净观,所以叫这个名字,就是它的作用要比它大一点。

  

  这个法门怎么修呢?就「知息入、知息出」,这也有一点「六妙门」里面那个第二,随息的意思,这个数随止观还净,这个「随」也就是「知息入、知息出」,也有这个意思。这个息的一出、一入,你心里面就是「知」。这个息,它要出、它要入,都听它自由,你不要控制它,但是你的责任就是「知」,知道它在出,知道它在入,你不要控制它,也不要有其他的杂念,这个「随」就是这样意思,随逐它。

  

  「知息长短」,刚才说这息是有长短的不同的,但是你要内心里面逐渐的杂念减少了,你的心的寂静渐渐的深了,这个息就很长。息长也有不同的情况,这个「入息」,这个气息入了以后,这个息长,中间停留的那一段时间很长,它才开始出息,出息短。到了欲界定,或者到未到地定的时候,它这个息它有变化,它也可能翻过来,入息很长很长的,出息短,它是有变化的。这个息,我们平常说,「入息」由鼻至脐,这是入息。「出息」,由脐,这肚脐的脐,由脐至鼻,这是出息。但是有的时候,这个出息,由脐到胸部就没有了,并不到鼻。这个入息,由鼻到了喉咙就完了,就没事了。若是由脐至鼻,这距离有这么长,我们初开始静坐的人,就算是心没有杂念的时候,或者感觉慢一点。但是若是到了欲界定,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,就这一段路,由脐至鼻,要走很长很长时间的。由脐至鼻,不像我们一下子就到鼻子了,不是。它很慢很慢的,很长很长才到鼻子。那么由鼻至脐也是很慢很慢的,它有变化的。所以知息有长、有短、也有冷、也有暖的不同。你由外边吸进来的气就是凉一点,你若由脐呼出去的气它就是暖的。它有冷暖的不同,有长短的不同,也有轻重的不同;你若是这个息吸进来,这个肚子里面有气,感觉身体轻;若是这个息呼出去以后,这个身体就重,也有轻重的不同;也有涩滑的不同,「涩滑」其实就是快慢的不同。它有种种的情况的。

  

  这十六特胜里面,不但仅仅是这样子,它其中还观察修这个无常观、无我观、和空观的,还修这个观法的。它观察我们人的这个气息,如果这一口气呼出去不回来了,就死掉了,所以这个息就是人的命,这个息若是不回来就没有命了,所以观知道这个身体是无常的;也观知道这个四大假合的这个虚妄的境界是无我的。这个知息长短,正是欲界定的境界,知息遍身就是未到地定的境界。那么得到欲界定的人,虽然不是很高深的境界,但是欢喜静坐、欢喜定的人,得到了这个定,心里也很快乐,也会欢喜。如果你没有无常、无我的观慧,没有这种智慧的观察,就会爱这个境界,爱着这个欲界定的境界,所以生「爱」,也会生「见」;「啊!我能得定了,你们都没得到,你们都不如我。」就生高慢心,生爱、见、慢,生这些烦恼。那么这个修十六特胜的这个修行人,他若观察这是无常的、是无我的,就不生爱、见、慢的烦恼了。所以它能胜过数息观,这里是一个原因的,要有这样的观察。

  

  「知息遍身」,是未到地定的境界。若是我们不学习十六特胜这个法门,我们只是由数息去这样摄心不乱,去这样继续学习、继续修行,你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,是感觉到身体没有了,感觉到犹如虚空这样境界。但是修十六特胜的这个人,他不是,他因为有这无常、无我的观慧,就胜过了这数息观,他看这身体还在这里,只是感觉到身体如云如影而已,不感觉到像虚空那样子,不是那样子,这个身体还在那里。但是这个时候感觉到这个身体,就是「知息遍身」,知道这个出入息周遍身体都有出入息的,不是只是鼻孔出入息的。所以这就是定力深了,你发觉到的事情就不同了,「知息遍身」。他也是观察这个境界是个虚妄的,是不真实的,是无我的,是空的。他这个时候也就这地方说的,就像把这个仓库打开了,「见诸麻豆等」,看这身体的三十六物都是臭秽的,不可爱乐,也有这个不净的境界出现,也有这个境界的。那么他就对这个身体的爱着心,就渐渐的轻微了,所以胜过这个数息观。

  

  「除诸身行」,这「除诸身行」是什么呢?就是到了初禅的境界了。这个「身行」怎么讲呢?因为从欲界定进步到未到地定,从未到地定又进步到初禅的时候,我们前几次讲过,这到了初禅的时候,就是我们欲界的地水火风里面出现了色界的地水火风,色界天的地水火风和欲界的地水火风相依而住。相依而住,这就叫「身行」,这个时候这个身体是这样的身,这个时候这个身是和以前可是不同了;以前只是欲界的地水火风,现在加上了色界的四大以后,头几次说过,身体就是有殊胜的轻安乐了。有殊胜的轻安乐的时候,我们若是不修这个无常、无我观,我们当然就是非常的欢喜,非常的快乐,爱着这个境界,也还是像刚才说的,爱见慢的烦恼生起来。所以若不是佛教徒,他如果得到欲界定,得到未到地定,得到色界四禅,他的高慢心大得不得了的。当然那样有修行的人,他也有多少智慧的,他那个智慧能给他掩饰了一点,但是他的内心是瞧不起任何人的。只有佛教徒,有释迦牟尼佛告诉这修行人,你要不断的用这无常观、无我观、毕竟空观来观察,能息灭爱见慢的烦恼,不然的话,它就是要有这些烦恼的。这就叫作「除诸身行」,你内心有这种禅的境界出现的时候,用这个无常观、无我观去观察它,这都是虚妄的,不真实的,毕竟空的,就把这在这上的所有这些烦恼垢都洗净了它,所以叫作「除诸身行」。

  

  在初禅里面,得到初禅的人,其中有五样事情,就是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,有这么五种功德。那么现在「除诸身行」就是指觉、观两种事情说的,就是他分别,「觉」就是粗分别,「观」就是微细的分别。这两种分别,得到初禅的人,感觉到欲界里面的色声香味触法,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臭秽的,不好。色界天的初禅的功德是殊胜的、微妙的,就是这样分别。有粗的分别、有细的分别,那么就引起了爱见慢的这些烦恼。那么现在是用无常、无我观去洗一洗,清净一下,来个大扫除,所以叫「除诸身行」,这样意思。

  

  这样解释,其实这十六特胜,《大毗婆沙论》也有解释,《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