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6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到了多少,但是這個息還有一點事情的。就是有出息,有入息。

  

  什麼叫「出息」?什麼叫「入息」?這是還有一段話的。我們這個氣呼出去了,呼出去以後它就不呼了,但是也沒有入,這時候中間有一段停止,這叫作「息」,這個息就叫作「出息」。這個出息過去了,這個「息」要入,要入這口氣,要吸這口氣,吸進來。吸進來以後,它也沒有立刻呼出去,它也不吸,但是也不呼,這又有個「息」。中間這段,它也不入、也不出,這也叫作「息」,這個息叫「入息」。是有出息、有入息。這樣說,我們有兩個息,一個是出息、一個入息。這出息、入息是有長短的不同的。這長短的不同,我們讀這個《俱舍論》,《俱舍論》有說,其他的經論也有提。這個小孩子他的入息長,這小孩子這個息,吸進來以後那個息長,呼出去以後那個息短,那個小孩子。這個老年人的這個出息,這個氣呼出去以後的這個息長,這入息就短,這個老年人和小孩子是相反的。這個壯年人出息、入息是相等的,這是一般的情況。但是修行人,他有變化;你若得到欲界定了,和最初沒得定的那個情形不同,你若得了欲界定以後,這個息的長短還不一樣,它有變化的。隨時會變化,有的時候入息長;你雖然是個壯年人,你得到欲界定以後,你可能入了息以後這個息很長,然後才出息,出息可能短,但是他也會變化,也不決定的。

  

  「忽然覺息出入長短」,在未到地定裏面,他不是說發那個觸,有痛癢冷暖,不是這個。他這個息感覺到很長,或者出息入息都長,或者出息入息都短。而「遍身毛孔皆悉虛疏」,普遍你的全身的毛孔,都在出入息,都在出息、入息。本來靜坐的時候,口是閉上的,是用鼻呼吸的。而到了未到地定的這個時候,忽然間感覺全身都在呼吸,全身都是虛的,是疏的,不是這麼密密實實的,不是;這毛孔都在呼吸。「即以心眼見身內叁十六物」,這個時候,不是用肉眼,是用內心的眼睛,看見身體裏面的叁十六物。「猶如開倉見諸麻豆」,就像人把倉庫打開了,看見裏面儲藏的麻、儲藏的豆、儲藏的谷,一樣一樣都看得清清楚楚的。說這個人在未到地定裏面,忽然間就看見自己身體裏面,這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、大腸、小腸,什麼什麼的,一共有叁十六樣,叁十六物都看得清清楚楚的,這個時候心大驚喜,心裏面很驚也很喜,驚喜交集,這樣子。「寂靜安快」,出現了這個境界,心裏面也非常的寂靜,還非常的快樂。「是爲隨息特勝善根發相」,這是那個「隨息」在六個妙門裏面,第二個是「隨息」,數、隨,第二個是隨,是那個隨息,是特勝善根的發相。這個「特勝」就是十六特勝,後邊這個名相很多很多,在後邊,若是每一個名相都講的話,那要很多時間才可以講完了。我想,不要每個名相都講,十六特勝,我講一下。

  

  十六特勝:所謂一知息入,二知息出,叁知息長短,四知息遍身,五除諸身行,六心受喜,七心受樂,八受諸心行,九心作喜,十心作攝,十一心作解脫,十二觀無常,十叁觀出散,十四觀離欲,十五觀滅,十六觀棄舍。

  

  十六特勝,是一種修行的法門。這個六妙門,是個法門,像不淨觀是個法門,十六特勝也是個法門。怎麼叫作「特勝」呢?就是它這個法門是勝過數息觀的,比數息觀好,它是勝過不淨觀的,因爲這個修行人,有的人貪心很大,這個欲心很重。有的人欲心很薄,他並不重,他若修不淨觀的時候,修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他感覺到這個身體太差勁了,這個身體太臭穢了,就想要自殺。那麼這樣說,這個法門對他就不太合適,所以佛就說這個十六特勝,你修這個法門,對他比較合適,就是能勝過不淨觀,所以叫這個名字,就是它的作用要比它大一點。

  

  這個法門怎麼修呢?就「知息入、知息出」,這也有一點「六妙門」裏面那個第二,隨息的意思,這個數隨止觀還淨,這個「隨」也就是「知息入、知息出」,也有這個意思。這個息的一出、一入,你心裏面就是「知」。這個息,它要出、它要入,都聽它自由,你不要控製它,但是你的責任就是「知」,知道它在出,知道它在入,你不要控製它,也不要有其他的雜念,這個「隨」就是這樣意思,隨逐它。

  

  「知息長短」,剛才說這息是有長短的不同的,但是你要內心裏面逐漸的雜念減少了,你的心的寂靜漸漸的深了,這個息就很長。息長也有不同的情況,這個「入息」,這個氣息入了以後,這個息長,中間停留的那一段時間很長,它才開始出息,出息短。到了欲界定,或者到未到地定的時候,它這個息它有變化,它也可能翻過來,入息很長很長的,出息短,它是有變化的。這個息,我們平常說,「入息」由鼻至臍,這是入息。「出息」,由臍,這肚臍的臍,由臍至鼻,這是出息。但是有的時候,這個出息,由臍到胸部就沒有了,並不到鼻。這個入息,由鼻到了喉嚨就完了,就沒事了。若是由臍至鼻,這距離有這麼長,我們初開始靜坐的人,就算是心沒有雜念的時候,或者感覺慢一點。但是若是到了欲界定,到了未到地定的時候,就這一段路,由臍至鼻,要走很長很長時間的。由臍至鼻,不像我們一下子就到鼻子了,不是。它很慢很慢的,很長很長才到鼻子。那麼由鼻至臍也是很慢很慢的,它有變化的。所以知息有長、有短、也有冷、也有暖的不同。你由外邊吸進來的氣就是涼一點,你若由臍呼出去的氣它就是暖的。它有冷暖的不同,有長短的不同,也有輕重的不同;你若是這個息吸進來,這個肚子裏面有氣,感覺身體輕;若是這個息呼出去以後,這個身體就重,也有輕重的不同;也有澀滑的不同,「澀滑」其實就是快慢的不同。它有種種的情況的。

  

  這十六特勝裏面,不但僅僅是這樣子,它其中還觀察修這個無常觀、無我觀、和空觀的,還修這個觀法的。它觀察我們人的這個氣息,如果這一口氣呼出去不回來了,就死掉了,所以這個息就是人的命,這個息若是不回來就沒有命了,所以觀知道這個身體是無常的;也觀知道這個四大假合的這個虛妄的境界是無我的。這個知息長短,正是欲界定的境界,知息遍身就是未到地定的境界。那麼得到欲界定的人,雖然不是很高深的境界,但是歡喜靜坐、歡喜定的人,得到了這個定,心裏也很快樂,也會歡喜。如果你沒有無常、無我的觀慧,沒有這種智慧的觀察,就會愛這個境界,愛著這個欲界定的境界,所以生「愛」,也會生「見」;「啊!我能得定了,你們都沒得到,你們都不如我。」就生高慢心,生愛、見、慢,生這些煩惱。那麼這個修十六特勝的這個修行人,他若觀察這是無常的、是無我的,就不生愛、見、慢的煩惱了。所以它能勝過數息觀,這裏是一個原因的,要有這樣的觀察。

  

  「知息遍身」,是未到地定的境界。若是我們不學習十六特勝這個法門,我們只是由數息去這樣攝心不亂,去這樣繼續學習、繼續修行,你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,是感覺到身體沒有了,感覺到猶如虛空這樣境界。但是修十六特勝的這個人,他不是,他因爲有這無常、無我的觀慧,就勝過了這數息觀,他看這身體還在這裏,只是感覺到身體如雲如影而已,不感覺到像虛空那樣子,不是那樣子,這個身體還在那裏。但是這個時候感覺到這個身體,就是「知息遍身」,知道這個出入息周遍身體都有出入息的,不是只是鼻孔出入息的。所以這就是定力深了,你發覺到的事情就不同了,「知息遍身」。他也是觀察這個境界是個虛妄的,是不真實的,是無我的,是空的。他這個時候也就這地方說的,就像把這個倉庫打開了,「見諸麻豆等」,看這身體的叁十六物都是臭穢的,不可愛樂,也有這個不淨的境界出現,也有這個境界的。那麼他就對這個身體的愛著心,就漸漸的輕微了,所以勝過這個數息觀。

  

  「除諸身行」,這「除諸身行」是什麼呢?就是到了初禅的境界了。這個「身行」怎麼講呢?因爲從欲界定進步到未到地定,從未到地定又進步到初禅的時候,我們前幾次講過,這到了初禅的時候,就是我們欲界的地水火風裏面出現了色界的地水火風,色界天的地水火風和欲界的地水火風相依而住。相依而住,這就叫「身行」,這個時候這個身體是這樣的身,這個時候這個身是和以前可是不同了;以前只是欲界的地水火風,現在加上了色界的四大以後,頭幾次說過,身體就是有殊勝的輕安樂了。有殊勝的輕安樂的時候,我們若是不修這個無常、無我觀,我們當然就是非常的歡喜,非常的快樂,愛著這個境界,也還是像剛才說的,愛見慢的煩惱生起來。所以若不是佛教徒,他如果得到欲界定,得到未到地定,得到色界四禅,他的高慢心大得不得了的。當然那樣有修行的人,他也有多少智慧的,他那個智慧能給他掩飾了一點,但是他的內心是瞧不起任何人的。只有佛教徒,有釋迦牟尼佛告訴這修行人,你要不斷的用這無常觀、無我觀、畢竟空觀來觀察,能息滅愛見慢的煩惱,不然的話,它就是要有這些煩惱的。這就叫作「除諸身行」,你內心有這種禅的境界出現的時候,用這個無常觀、無我觀去觀察它,這都是虛妄的,不真實的,畢竟空的,就把這在這上的所有這些煩惱垢都洗淨了它,所以叫作「除諸身行」。

  

  在初禅裏面,得到初禅的人,其中有五樣事情,就是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,有這麼五種功德。那麼現在「除諸身行」就是指覺、觀兩種事情說的,就是他分別,「覺」就是粗分別,「觀」就是微細的分別。這兩種分別,得到初禅的人,感覺到欲界裏面的色聲香味觸法,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臭穢的,不好。色界天的初禅的功德是殊勝的、微妙的,就是這樣分別。有粗的分別、有細的分別,那麼就引起了愛見慢的這些煩惱。那麼現在是用無常、無我觀去洗一洗,清淨一下,來個大掃除,所以叫「除諸身行」,這樣意思。

  

  這樣解釋,其實這十六特勝,《大毗婆沙論》也有解釋,《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