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6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得执着的取相惑来作功德的时候,这些都是有漏的福报,与魔境相混乱的。「今不分别」,智者大师说,在这里现在不多说这件事,不讲了。

  

  二、内善根发相,所谓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有三种意:第一、明善根发相有五种不同:一、息道善根发相。行者善修止观故,身心调适,妄念止息。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,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,身心泯然空寂,定心安隐。于此定中,都不见有身心相貌。于后或经一坐、二坐,乃至一日、二日,一月、二月,将息不得、不退不失。即于定中,忽觉身心运动,八触而发者,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。当触发时,身心安定,虚微悦豫,快乐清净,不可为喻,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。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,忽然觉息出入长短,遍身毛孔皆悉虚疏,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,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,心大惊喜,寂静安快,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。

  

  「二、内善根发相,所谓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。」前面说的是外善根发相,已经讲过了,现在说是内善根的发相。我们相信佛教的人,在佛法里面的栽培有内外的不同,外善根是因为向外攀缘所作的善法,虽然是善法,虽然是功德,但是散乱心创造的,所以叫作「外」。现在是内善根发相,就是所说的「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」,就是不向外攀缘,所创造的功德。这是说宿世,前多生,应该不是太久,他栽培的善根现在开发了,显现出来了。智者大师在这里,这个外善根发相没有多说,只是标出来名字,没有详细说。这个内善根就说得多了一点。

  

  「有三种意」;第一明善根的发相。第二是分别它的真伪,这个善根有真实的、有虚伪的。第三段是修习止观增长善根的意思。

  

  这第一段,善根发相「有五种不同」:「一、息道善根发相」,「息道」就是数息观。这个数息观里面有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还、 净六种不同,这里说「息道」就是说这个数息,约这计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的数目,这样的修行法栽培的善根发相。这个说「息道」这个「道」字,说我们人走的道路,行来行去。现在说这个「息道」是内心「心行之道」,这个心,我们内心在这里注意,也就是心所走的道路,所以叫作「息道」。

  

  「行者善修止观故,身心调适」,这是说现在,这个修行人今生、现在他能够修奢摩他的止,也能够修毗钵舍那的观,费了很多的辛苦了,但是有了成就,「身心调适」,他这个四大和合的身体也很调和,四大调和,没有什么病痛。他的内心也很愉快,也没有什么压力。「妄念止息」,所有的这个虚妄分别心都停下来了,不活动了。「身心调适」这句话,或者说容易办到,但是「妄念止息」就是难了。可是这个地方,就是说你修止观有成就了,那么这个成就,成就到什么程度了呢?下面有说。

  

  「因是自觉其心,渐渐入定,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」。这个「身心调适,妄念止息」,其实这两句话是总说的,这底下就详细说。「因是」,因为这个人他努力的修止观,所以他就自己感觉到他的心,渐渐地,不是一下子,不是顿然间,逐渐的入定了,心里面很安定。「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」,这个地方说「发」和「善根发相」的「发」还不同;这个「发」其实就是成就的意思。因为你努力的调伏自己,你就成就了欲界定了。这个「欲界定」这句话,就是你虽然得定了,你还是属于欲界的,你没有超出欲界,所以叫「欲界定」。这个「未到地」我们解释过了,就是超过了欲界,但是还没有到色界定,就是欲界、色界之间的一种定;得到这两种定。当然欲界定是最起码的了,再进一步就是未到地定。这个「身心调适,妄念止息」就指这两种定说的。

  

  这两种定的差别在什么地方?这「欲界定」只是你坐下来静坐、或者站在那里,你心能够明静而住,心里面没有杂念,也不昏沉,能相续的明静而住,只此而已,没有轻安乐,没有其他的感觉。这个「未到地」就是不同了,这下面有解释。「未到地」不但是明静而住,它有很微妙的轻安乐。

  

  「身心泯然空寂」,这个未到地定,它不感觉到有身体的存在了,「泯然」就是没有了;感觉到像虚空似的。这个欲界定也没有这样的感觉,但是它也感觉到这个身体如云如影那样子,身体像云雾似的,像一棵树被太阳一照,出来一个影,就是有若无的样子,并不是说没有;有、但是不是那么粗重就是了。未到地定呢,「身心泯然」,这个心当然没有杂念,身体是感觉没有了。这个「感觉没有」,就是他自己感觉没有,别的人看见他还是坐在那里,身体还是有的。所以这个「空」,说它是「空」,而实在就是内心的感觉,什么叫作「空」?你只是心里面有个感觉,这个身体没有了,好像虚空似的,就是这样子。若是修这毗钵舍那观,观一切法「空」,也是用这个字,但是那个是属于理性的,属于智慧的,和这个「空」不一样,不是一回事。

  

  「定心安隐」,他这个未到地定,这个心很安隐的、很自在的。「于此定中,都不见有身心相貌」,在这个未到地定里面,不看见这个身体的相貌了,这个身体的相貌没有了。这个心也没有这些杂念的相貌。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,乃至一日二日」,那么这个境界成就了、出现了以后,「或经一坐」,或者是经过你这一坐,「一坐」或者是两小时,或者是八小时,或者十二个钟头,或者经两坐,「乃至一日」,或者经过一天,或者是两天,或者一个月、两个月,他这个定力能经过这么久。

  

  「将息不得、不退不失」,这「将息不得」这句话,我就没办法讲,我不知道怎么讲才对,所以我就去查别的书,查这个智者大师的别的书。还算不错,我查到了。他是这么说的;「将息得所」。这欢喜静坐的人如果是出现了这样的境界,先得到欲界定,得欲界定,也可能时间很短就进步到未到地定,也可能经过很长的时间,在欲界定里面的时间很长;你今天你成就了欲界定,你继续静坐还是欲界定,经过很长的时间,喔!进步了,到了未到地定。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,也可能很短的时间又进步了,到了初禅;或者不是,经过很长的时间,他也不进步。那么在这个时间内,「将息得所」,这个「将」就是调养的意思。「将」者「养」也,「养」就是长养,就是你继续的修行学习,叫它增长,叫它向前进,是这么意思。那么你「将息得所」,你继续的用功修行调和它,没有犯错误,没有什么岔头。「得所」,你调和的恰到好处,叫作「将息得所」。我查这个「将息不得」,这个「不」字没有办法讲,因为前后的文义,不应该有这个「不」字。我心想,这一下子,这句话我不能讲了。但是又查到了,我心里也很欢喜。「将息得所」,「不退不失」,所以你这个功夫,你得到的这个定,没有退,也没有失掉。「失掉」就是完全失掉了,没有了。「退」就是降低了一点。

  

  「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」,这底下就是进步到初禅了,由未到地定前进一步,到了初禅。定中忽然间觉得…,这原来这未到地定是感觉到没有身体,就像虚空似的,像虚空这样子,这时候忽然间又有身体了,又有身体,也是如云如影这样子,又有了身体。有了身体,在这身体里面感觉到运动,感觉到身体有动。这个「动」,也可能是先头部感觉到动,或者是身体感觉动,或者是由足那一部份动,动的处所不一定。不过说是,若是由足部动,表示这个人的定一定是向前进步的,若是从头部向下动,可能他得到的这个初禅要失掉,有这种可能的。若是在身体中间动,可能在初禅这里要耽搁一个时期,也不进、也不退,有这个可能的。

  

  不过这个「动」这个事情呢,头些日子有一位法师提到这个问题。我们初开始学坐的人也有的时候会动,不过这种动和现在说这个动不同的。我们初开始坐了几天,坐了几个月就动了,多数是身体有病。你身体有病,你心一静下来,你这第六意识这个执持力放缓了、放松了。放松了,这个身体的病相就发现出来,就会动,各式各样的动,还有种种关系。也有魔王来捣乱的那个「动」,也是有。现在说的这个「动」,这是正常的动。而只是内心的感觉在动,别人看见你并没有动。这里说这个动和那个不同。

  

  「八触而发者」,这「动」这是一种触,一共是八种。这底下说了。「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」,其实这种感觉,有十六种之多的,这就说八种。这样说就是不只八种,不过这里就是简单说了。或者这个人他感觉动,这个动就过去了,动一个时候就不动了,就感觉到痛,但是这个痛和一般的痛不同,这个痛而会带来快乐,还是一种快乐的痛。这底下,虽然有一点不同,但是都是一种功德相。

  

  「当触法时,身心安定,虚微悦豫,快乐清净,不可为喻」,你感觉到有这种触的时候,这种触,也可能一样一样都发出来,也可能。也可能只发出来两种三种就算了,这也不一定的。发这种触的时候,我们的身心是什么情形呢?我们的身心是很安定的。「虚微悦豫」,这个「虚微」就是这个身体若有若无,若无若有这样,就叫「虚微」。这个内心是悦豫的,是很喜悦的,是很快乐的,身心很清净的。「不可为喻」,那种境界,不能用语言说令你明白的,你若证到了,你会知道的。

  

  「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」,这一段话,如果你在未到地定里面出现了的话,就可以知道,你是由数息观这个方法,你修行这个方法,你的宿世根本禅定善根发现出来了,发出来了,就是这样子。这就是色界初禅的相貌发出来了。

  

  「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,忽然觉息出入长短,遍身毛孔皆悉虚疏,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,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」,这底下又不同的善根发相。这个修行人或者是在欲界定进一步,未到地定里面,忽然间感觉这个息的出入长短,我们这个息的出入,是有长有短的不同。这个息,前面这个「调五事」里面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