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「释论」。那里面有这样的偈,说是「闲坐林树间」,这一个比丘,他放弃了世间上的五欲,这些杂事都停下来,空闲的坐在林树之间,在那里修行。这正是「息诸缘务,闲居静处」。「寂然灭诸恶」,在这一个清静的修行的地方,他心里面很寂然,很寂静。「灭诸恶」,没有五欲,也没有五盖。这五欲、五盖的诸恶都没有了。「淡泊得一心」,这个「淡泊」就是他内心里面少欲知足,少欲知足也可以说是淡泊,就是内心里面很寂静。这个境界,这地方没有杂乱的人来,这地方很静,这是外面的静;你内心要静的,所以这「淡泊」是指内心寂静了。内心寂静就是没有五欲、没有五盖了。没有五欲、没有五盖,我上次讲过,最低限度是初禅的境界。在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这个时候没有五盖。我们说是得到欲界定了,得到未到地定了,这个盖还没有完全除掉的,还是有盖的。所以现在「寂然灭诸恶」,那么这个「淡泊」就是内心寂静得到禅定的,所以「得一心」,「一心」就是三昧,三昧叫作「一心」。得了三昧以后,那么这个佛教徒,他的修行,诃五欲、弃五盖,他修成功得了禅了,得了禅的三昧乐了,「非天乐」,不要说人间乐,这天上的乐都不如这个比丘快乐。这是赞叹这个禅定的快乐的殊胜。
「人求世间利,名衣好床褥」,一般社会上的人,他不求这个三昧乐,他就求这个欲乐。这个乐有欲乐、有三昧乐、有涅槃乐。那么世间上的人不求涅槃乐,也不求三昧乐,他也要求乐,他求世间上的财富,求世间上的名誉地位。我要穿好的衣服,特别名牌的衣服,我要有好的床、好的褥、好的房子、好的汽车,这个好、那个好,就求这些。
「斯乐非安隐」,这个也是乐,这有好的车也好嘛!有好床褥也是好,不是说不好,但是「不安隐」,你虽然就是成功了,你心里面还不是很平静的。我说一个小的事情;说有一个阿罗汉,领他的沙弥徒弟到一个地方去,经过一个旷野,看见一堆黄金在那里,这个阿罗汉就这么的走过去了,但是这个沙弥在后面走,看见这个黄金好嘛!就把这个黄金捡起来放在袋子里,就跟着师父往前走。走了一会儿,这个沙弥就对师父说:「师父啊!我很害怕,这个地方是旷野,一个人都没有!」这阿罗汉就说:「你把黄金丢掉了,你就不怕了!」就不怕了。说「斯乐非安隐」,不是说不好,世间上的五欲乐也是好嘛!眼睛看见的也很顺心,耳朵听的也很顺心,眼耳鼻舌身意接触的一切境界都很满意,也是乐嘛!不是不乐,就是不安隐,你就是有顾虑,有了这种满意的境界,又怕它跑了,它就心里不安。所以「斯乐非安隐」。那么就应该想办法去求一个安隐的乐才对呀!不!「求利无厌足」,社会上的人,这个不安隐的乐还继续的求,没有满足的时候。那个比丘,「淡泊得一心」,在深山里面,什么事也没有,你就是地震,天塌下来,他心不动。「求利无厌足」,所以这个不安隐的心要继续下去的,继续的不安隐。若是这个乐失掉了,就更苦恼了。
「衲衣在空闲,动止心常一,自以智慧明,观诸法实相。」前面是说三昧乐的殊胜,人间的欲乐是不能比的。这底下是赞叹那个般若智慧,毗钵舍那的殊胜。「衲衣在空闲」,这个「衲衣」就是粪扫衣,人家丢掉了的烂破布,把捡回来洗它七次,然后一片一片的把它缝成袈裟,那么就是粪扫衣。但是这种粪扫衣,像这个迦叶尊者,他就是穿这些衣服的,粪扫衣。那么这个修行人,他也不穿什么名贵的衣服,就是这个「衲衣」,在空闲的地方住。「动止心常一」,行住坐卧,日常不管是什么境界,他心常是寂静不乱的。「自以智慧明,观诸法实相」,「动止心常一」是三昧,在这个三昧、在禅定里面,用这个般若的智慧的光明观察一切法的真实相,就观察它的缘起是自性空的,这样观察。
「种种诸法中,皆以等观入」,色受想行识,观色是毕竟空不可得,受想行识也是毕竟空不可得,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香味触法,一切法、一切法「皆以等观入」,都全部是用这个平等的毕竟空的智慧观察契入,就是与那个真理统一了。「解慧心寂然」,这观察所观的境界都是毕竟空的,你能观察的智慧它也是缘起的、它也是毕竟空的,所以能所都是平等的寂灭了,就是入法界了,就是入于诸法真实相了,这就是圣人了。前面说是「淡泊得一心,斯乐非天乐」,只是三昧乐,三昧乐凡夫也可以得到的。现在若是修诸法实相观成功了,那么这个人定慧具足了,是具解脱阿罗汉以上的,或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了。「三界无伦匹」,在三界里面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里面,没有一个人能和他比得上的,他是圣人了。这是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这个偈颂赞叹这个修行人,这个人是最胜、最上无与等的。这样意思。
善根发第七
前面是正修行,修止观,智者大师说出这么一大段。这底下说修行的时候,还有种种的境界,这又把这一部份的道理作为一大段,叫「善根发」。这是第七段。
这善根,什么叫作「善根」呢?就是你没有贪心、没有瞋心、没有邪知邪见,你用这样的清净心,你造作的善法,你作过的事情。譬如你心里面很清净的拜佛,你买香花供佛,心里面很清净,去供佛拜佛,这就是栽培善根了。或者是这一个修行人,他修念佛三昧你能护持他,这也是善根。「善根发」,那么你修止观的时候,以前的善根在你修止观的时候现出来,那么这就是「善根发」。不过这不是这么简单,这底下说得详细。
行者若能如是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,则于坐中身心明净,尔时当有种种善根开发,应须识知。
「行者若能如是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」,说这个修行人,你若能像前面这一大段,你能「从假入空」,「假」就是假观,「空」是空观。你想要观一切法空,你先要观察一切法是因缘生的,先要这样观。「观一切法因缘生」就叫作「假」,这个「一切法」本身是无所有的,它要假借种种的因缘具足了,这件事才出现。那么这件事的出现,它要假借,所以是假的。说我没有钱,我同人借钱,这个钱借来了,我就有钱了,你有钱是假的,「假」者「借」也,这个「假」就当「借」字讲。这个「假」就是虚假。我没有钱,我借来钱,这个钱借来了,我就有钱,但是你有钱是假的,不是真有钱。如果你不借钱,你有钱,这是真有钱。本来一个钱没有,借来钱是有钱,这个有钱是假的。所以一切法本身都是没有的,那么怎么有了呢?是借来的,从因缘那里借来的,所以这个有是假有,所以先要修这个假观。这个假观修好了,从假入空,观这个假是自性空的。前面这一大段文所说的这个空观,都是从假入空观。
在这个观的修行里面,又有止、也有观的,如果你能「善修止观者」,「则于坐中身心明净」,你在那里静坐的时候,你身体和你的内心都是很光明、很清净的,它这个贪瞋痴不活动。贪瞋痴是黑暗,它不活动了就是明静了。贪瞋痴是污染,是不光明,是黑暗的,你用这个止观的力量,把这个烦恼,就算是没断除去,它不活动了,你的身心就是光明,是清净的,它不同。
「尔时当有种种善根开发」,因为你身心明净了,所以你前一生,或者今生,或者前多少生,你栽培的种种的善法,就在你明净的身心里面开发了。如果你不修止观,你身心不明净,宿世有善根,现在不一定能开发;你要身心明净,才容易开发。「应须识知」,这个善根显现了的时候,你要认识它,所以「应须识知」。
今略明善根发相,有二种不同:一、外善根发相,所谓布施、持戒、孝顺父母、尊长、供养三宝及诸听学等善根开发。此是外事,若非正修,与魔境相滥,今不分别。
这有两种,有外善根,有内善根。这个外善根发的形相是什么呢?就是「所谓布施」,你或者是同情这个贫苦的人,你用这个财物布施给他,解决他的困难;或者你受了三归五戒,受了比丘戒,受了菩萨戒,你持戒很清净;或者是孝顺父母,父母的恩重山丘,很深重的大恩,我对父母能孝顺;或者是对这个尊长也能孝顺;或者是供养三宝,供养佛、供养法、供养大众僧。这些清净心所作的善法,都叫作善根,也叫作外善根。「及诸听学等善根」,说我能去听法师讲经,我能学习佛法,我把《法华经》能背下来,我把《华严经》也背下来了,我能思惟它的道理,种种的这些善根都发出来。就是在你身心明净,静坐的时候,或者是作梦,就现出这个好相来。「此是外事」,这些事情都是外事。这个「外事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什么叫作「外事」呢?就是我们布施的时候也好,你持戒也好,你孝顺父母尊长也好,你供养三宝也好,你听学佛法也好;你这个心,我们这个心都是向外攀缘的,都是散乱心的境界,所以叫作「外」,所以这叫作「外事」。
「若非正修,与魔境相滥」,若不是你正修这种善法的话,这些善法与魔的境界相混乱的。这《华严经》、《大智度论》上也说过这个话,「除诸法实相,以外的一切法都是魔事」,除诸法实相,其余的事情都是魔事。这个话的意思,你没有用般若无所得的智慧,你所作的一切功德,都是用有所得的心作的,有执着的心,有取相惑在里面活动的,那么这些善法、这些功德,是「与魔境界相滥」,相混乱。因为魔王他就叫你不得解脱的,你没有无所得的智慧,你所有的功德都是在人天里面享福而已,你不动不出,你不能动出,你不能出离三界的,所以都是与魔境界相混乱的。「若非正修」,这个「正修」是什么呢?你譬如说这些法身的菩萨,或者得无生法忍的这些圣人,他要去作布施、持戒、孝顺父母、供养三宝这些事情,他心不向外攀缘,他有无所得的智慧在那里活动,他是用空的智慧来推动这件事情,他心里面无所得,不执着的,那叫作「正修」。说我们不是「正修」,就是我们没有般若无所得的智慧,用有所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