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6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「釋論」。那裏面有這樣的偈,說是「閑坐林樹間」,這一個比丘,他放棄了世間上的五欲,這些雜事都停下來,空閑的坐在林樹之間,在那裏修行。這正是「息諸緣務,閑居靜處」。「寂然滅諸惡」,在這一個清靜的修行的地方,他心裏面很寂然,很寂靜。「滅諸惡」,沒有五欲,也沒有五蓋。這五欲、五蓋的諸惡都沒有了。「淡泊得一心」,這個「淡泊」就是他內心裏面少欲知足,少欲知足也可以說是淡泊,就是內心裏面很寂靜。這個境界,這地方沒有雜亂的人來,這地方很靜,這是外面的靜;你內心要靜的,所以這「淡泊」是指內心寂靜了。內心寂靜就是沒有五欲、沒有五蓋了。沒有五欲、沒有五蓋,我上次講過,最低限度是初禅的境界。在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這個時候沒有五蓋。我們說是得到欲界定了,得到未到地定了,這個蓋還沒有完全除掉的,還是有蓋的。所以現在「寂然滅諸惡」,那麼這個「淡泊」就是內心寂靜得到禅定的,所以「得一心」,「一心」就是叁昧,叁昧叫作「一心」。得了叁昧以後,那麼這個佛教徒,他的修行,诃五欲、棄五蓋,他修成功得了禅了,得了禅的叁昧樂了,「非天樂」,不要說人間樂,這天上的樂都不如這個比丘快樂。這是贊歎這個禅定的快樂的殊勝。

  

  「人求世間利,名衣好床褥」,一般社會上的人,他不求這個叁昧樂,他就求這個欲樂。這個樂有欲樂、有叁昧樂、有涅槃樂。那麼世間上的人不求涅槃樂,也不求叁昧樂,他也要求樂,他求世間上的財富,求世間上的名譽地位。我要穿好的衣服,特別名牌的衣服,我要有好的床、好的褥、好的房子、好的汽車,這個好、那個好,就求這些。

  

  「斯樂非安隱」,這個也是樂,這有好的車也好嘛!有好床褥也是好,不是說不好,但是「不安隱」,你雖然就是成功了,你心裏面還不是很平靜的。我說一個小的事情;說有一個阿羅漢,領他的沙彌徒弟到一個地方去,經過一個曠野,看見一堆黃金在那裏,這個阿羅漢就這麼的走過去了,但是這個沙彌在後面走,看見這個黃金好嘛!就把這個黃金撿起來放在袋子裏,就跟著師父往前走。走了一會兒,這個沙彌就對師父說:「師父啊!我很害怕,這個地方是曠野,一個人都沒有!」這阿羅漢就說:「你把黃金丟掉了,你就不怕了!」就不怕了。說「斯樂非安隱」,不是說不好,世間上的五欲樂也是好嘛!眼睛看見的也很順心,耳朵聽的也很順心,眼耳鼻舌身意接觸的一切境界都很滿意,也是樂嘛!不是不樂,就是不安隱,你就是有顧慮,有了這種滿意的境界,又怕它跑了,它就心裏不安。所以「斯樂非安隱」。那麼就應該想辦法去求一個安隱的樂才對呀!不!「求利無厭足」,社會上的人,這個不安隱的樂還繼續的求,沒有滿足的時候。那個比丘,「淡泊得一心」,在深山裏面,什麼事也沒有,你就是地震,天塌下來,他心不動。「求利無厭足」,所以這個不安隱的心要繼續下去的,繼續的不安隱。若是這個樂失掉了,就更苦惱了。

  

  「衲衣在空閑,動止心常一,自以智慧明,觀諸法實相。」前面是說叁昧樂的殊勝,人間的欲樂是不能比的。這底下是贊歎那個般若智慧,毗缽舍那的殊勝。「衲衣在空閑」,這個「衲衣」就是糞掃衣,人家丟掉了的爛破布,把撿回來洗它七次,然後一片一片的把它縫成袈裟,那麼就是糞掃衣。但是這種糞掃衣,像這個迦葉尊者,他就是穿這些衣服的,糞掃衣。那麼這個修行人,他也不穿什麼名貴的衣服,就是這個「衲衣」,在空閑的地方住。「動止心常一」,行住坐臥,日常不管是什麼境界,他心常是寂靜不亂的。「自以智慧明,觀諸法實相」,「動止心常一」是叁昧,在這個叁昧、在禅定裏面,用這個般若的智慧的光明觀察一切法的真實相,就觀察它的緣起是自性空的,這樣觀察。

  

  「種種諸法中,皆以等觀入」,色受想行識,觀色是畢竟空不可得,受想行識也是畢竟空不可得,眼耳鼻舌身意,色聲香味觸法,一切法、一切法「皆以等觀入」,都全部是用這個平等的畢竟空的智慧觀察契入,就是與那個真理統一了。「解慧心寂然」,這觀察所觀的境界都是畢竟空的,你能觀察的智慧它也是緣起的、它也是畢竟空的,所以能所都是平等的寂滅了,就是入法界了,就是入于諸法真實相了,這就是聖人了。前面說是「淡泊得一心,斯樂非天樂」,只是叁昧樂,叁昧樂凡夫也可以得到的。現在若是修諸法實相觀成功了,那麼這個人定慧具足了,是具解脫阿羅漢以上的,或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了。「叁界無倫匹」,在叁界裏面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裏面,沒有一個人能和他比得上的,他是聖人了。這是《大智度論》裏面這個偈頌贊歎這個修行人,這個人是最勝、最上無與等的。這樣意思。

  

  善根發第七

  

  前面是正修行,修止觀,智者大師說出這麼一大段。這底下說修行的時候,還有種種的境界,這又把這一部份的道理作爲一大段,叫「善根發」。這是第七段。

  

  這善根,什麼叫作「善根」呢?就是你沒有貪心、沒有瞋心、沒有邪知邪見,你用這樣的清淨心,你造作的善法,你作過的事情。譬如你心裏面很清淨的拜佛,你買香花供佛,心裏面很清淨,去供佛拜佛,這就是栽培善根了。或者是這一個修行人,他修念佛叁昧你能護持他,這也是善根。「善根發」,那麼你修止觀的時候,以前的善根在你修止觀的時候現出來,那麼這就是「善根發」。不過這不是這麼簡單,這底下說得詳細。

  

  行者若能如是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,則于坐中身心明淨,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,應須識知。

  

  「行者若能如是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」,說這個修行人,你若能像前面這一大段,你能「從假入空」,「假」就是假觀,「空」是空觀。你想要觀一切法空,你先要觀察一切法是因緣生的,先要這樣觀。「觀一切法因緣生」就叫作「假」,這個「一切法」本身是無所有的,它要假借種種的因緣具足了,這件事才出現。那麼這件事的出現,它要假借,所以是假的。說我沒有錢,我同人借錢,這個錢借來了,我就有錢了,你有錢是假的,「假」者「借」也,這個「假」就當「借」字講。這個「假」就是虛假。我沒有錢,我借來錢,這個錢借來了,我就有錢,但是你有錢是假的,不是真有錢。如果你不借錢,你有錢,這是真有錢。本來一個錢沒有,借來錢是有錢,這個有錢是假的。所以一切法本身都是沒有的,那麼怎麼有了呢?是借來的,從因緣那裏借來的,所以這個有是假有,所以先要修這個假觀。這個假觀修好了,從假入空,觀這個假是自性空的。前面這一大段文所說的這個空觀,都是從假入空觀。

  

  在這個觀的修行裏面,又有止、也有觀的,如果你能「善修止觀者」,「則于坐中身心明淨」,你在那裏靜坐的時候,你身體和你的內心都是很光明、很清淨的,它這個貪瞋癡不活動。貪瞋癡是黑暗,它不活動了就是明靜了。貪瞋癡是汙染,是不光明,是黑暗的,你用這個止觀的力量,把這個煩惱,就算是沒斷除去,它不活動了,你的身心就是光明,是清淨的,它不同。

  

  「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」,因爲你身心明淨了,所以你前一生,或者今生,或者前多少生,你栽培的種種的善法,就在你明淨的身心裏面開發了。如果你不修止觀,你身心不明淨,宿世有善根,現在不一定能開發;你要身心明淨,才容易開發。「應須識知」,這個善根顯現了的時候,你要認識它,所以「應須識知」。

  

  今略明善根發相,有二種不同:一、外善根發相,所謂布施、持戒、孝順父母、尊長、供養叁寶及諸聽學等善根開發。此是外事,若非正修,與魔境相濫,今不分別。

  

  這有兩種,有外善根,有內善根。這個外善根發的形相是什麼呢?就是「所謂布施」,你或者是同情這個貧苦的人,你用這個財物布施給他,解決他的困難;或者你受了叁歸五戒,受了比丘戒,受了菩薩戒,你持戒很清淨;或者是孝順父母,父母的恩重山丘,很深重的大恩,我對父母能孝順;或者是對這個尊長也能孝順;或者是供養叁寶,供養佛、供養法、供養大衆僧。這些清淨心所作的善法,都叫作善根,也叫作外善根。「及諸聽學等善根」,說我能去聽法師講經,我能學習佛法,我把《法華經》能背下來,我把《華嚴經》也背下來了,我能思惟它的道理,種種的這些善根都發出來。就是在你身心明淨,靜坐的時候,或者是作夢,就現出這個好相來。「此是外事」,這些事情都是外事。這個「外事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什麼叫作「外事」呢?就是我們布施的時候也好,你持戒也好,你孝順父母尊長也好,你供養叁寶也好,你聽學佛法也好;你這個心,我們這個心都是向外攀緣的,都是散亂心的境界,所以叫作「外」,所以這叫作「外事」。

  

  「若非正修,與魔境相濫」,若不是你正修這種善法的話,這些善法與魔的境界相混亂的。這《華嚴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上也說過這個話,「除諸法實相,以外的一切法都是魔事」,除諸法實相,其余的事情都是魔事。這個話的意思,你沒有用般若無所得的智慧,你所作的一切功德,都是用有所得的心作的,有執著的心,有取相惑在裏面活動的,那麼這些善法、這些功德,是「與魔境界相濫」,相混亂。因爲魔王他就叫你不得解脫的,你沒有無所得的智慧,你所有的功德都是在人天裏面享福而已,你不動不出,你不能動出,你不能出離叁界的,所以都是與魔境界相混亂的。「若非正修」,這個「正修」是什麼呢?你譬如說這些法身的菩薩,或者得無生法忍的這些聖人,他要去作布施、持戒、孝順父母、供養叁寶這些事情,他心不向外攀緣,他有無所得的智慧在那裏活動,他是用空的智慧來推動這件事情,他心裏面無所得,不執著的,那叫作「正修」。說我們不是「正修」,就是我們沒有般若無所得的智慧,用有所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