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執著的取相惑來作功德的時候,這些都是有漏的福報,與魔境相混亂的。「今不分別」,智者大師說,在這裏現在不多說這件事,不講了。
二、內善根發相,所謂諸禅定法門善根開發有叁種意:第一、明善根發相有五種不同:一、息道善根發相。行者善修止觀故,身心調適,妄念止息。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,發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,身心泯然空寂,定心安隱。于此定中,都不見有身心相貌。于後或經一坐、二坐,乃至一日、二日,一月、二月,將息不得、不退不失。即于定中,忽覺身心運動,八觸而發者,所謂覺身痛癢冷暖輕重澀滑等。當觸發時,身心安定,虛微悅豫,快樂清淨,不可爲喻,是爲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發相。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,忽然覺息出入長短,遍身毛孔皆悉虛疏,即以心眼見身內叁十六物,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,心大驚喜,寂靜安快,是爲隨息特勝善根發相。
「二、內善根發相,所謂諸禅定法門善根開發。」前面說的是外善根發相,已經講過了,現在說是內善根的發相。我們相信佛教的人,在佛法裏面的栽培有內外的不同,外善根是因爲向外攀緣所作的善法,雖然是善法,雖然是功德,但是散亂心創造的,所以叫作「外」。現在是內善根發相,就是所說的「諸禅定法門善根開發」,就是不向外攀緣,所創造的功德。這是說宿世,前多生,應該不是太久,他栽培的善根現在開發了,顯現出來了。智者大師在這裏,這個外善根發相沒有多說,只是標出來名字,沒有詳細說。這個內善根就說得多了一點。
「有叁種意」;第一明善根的發相。第二是分別它的真僞,這個善根有真實的、有虛僞的。第叁段是修習止觀增長善根的意思。
這第一段,善根發相「有五種不同」:「一、息道善根發相」,「息道」就是數息觀。這個數息觀裏面有數、隨、止、觀、還、 淨六種不同,這裏說「息道」就是說這個數息,約這計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的數目,這樣的修行法栽培的善根發相。這個說「息道」這個「道」字,說我們人走的道路,行來行去。現在說這個「息道」是內心「心行之道」,這個心,我們內心在這裏注意,也就是心所走的道路,所以叫作「息道」。
「行者善修止觀故,身心調適」,這是說現在,這個修行人今生、現在他能夠修奢摩他的止,也能夠修毗缽舍那的觀,費了很多的辛苦了,但是有了成就,「身心調適」,他這個四大和合的身體也很調和,四大調和,沒有什麼病痛。他的內心也很愉快,也沒有什麼壓力。「妄念止息」,所有的這個虛妄分別心都停下來了,不活動了。「身心調適」這句話,或者說容易辦到,但是「妄念止息」就是難了。可是這個地方,就是說你修止觀有成就了,那麼這個成就,成就到什麼程度了呢?下面有說。
「因是自覺其心,漸漸入定,發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」。這個「身心調適,妄念止息」,其實這兩句話是總說的,這底下就詳細說。「因是」,因爲這個人他努力的修止觀,所以他就自己感覺到他的心,漸漸地,不是一下子,不是頓然間,逐漸的入定了,心裏面很安定。「發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」,這個地方說「發」和「善根發相」的「發」還不同;這個「發」其實就是成就的意思。因爲你努力的調伏自己,你就成就了欲界定了。這個「欲界定」這句話,就是你雖然得定了,你還是屬于欲界的,你沒有超出欲界,所以叫「欲界定」。這個「未到地」我們解釋過了,就是超過了欲界,但是還沒有到色界定,就是欲界、色界之間的一種定;得到這兩種定。當然欲界定是最起碼的了,再進一步就是未到地定。這個「身心調適,妄念止息」就指這兩種定說的。
這兩種定的差別在什麼地方?這「欲界定」只是你坐下來靜坐、或者站在那裏,你心能夠明靜而住,心裏面沒有雜念,也不昏沈,能相續的明靜而住,只此而已,沒有輕安樂,沒有其他的感覺。這個「未到地」就是不同了,這下面有解釋。「未到地」不但是明靜而住,它有很微妙的輕安樂。
「身心泯然空寂」,這個未到地定,它不感覺到有身體的存在了,「泯然」就是沒有了;感覺到像虛空似的。這個欲界定也沒有這樣的感覺,但是它也感覺到這個身體如雲如影那樣子,身體像雲霧似的,像一棵樹被太陽一照,出來一個影,就是有若無的樣子,並不是說沒有;有、但是不是那麼粗重就是了。未到地定呢,「身心泯然」,這個心當然沒有雜念,身體是感覺沒有了。這個「感覺沒有」,就是他自己感覺沒有,別的人看見他還是坐在那裏,身體還是有的。所以這個「空」,說它是「空」,而實在就是內心的感覺,什麼叫作「空」?你只是心裏面有個感覺,這個身體沒有了,好像虛空似的,就是這樣子。若是修這毗缽舍那觀,觀一切法「空」,也是用這個字,但是那個是屬于理性的,屬于智慧的,和這個「空」不一樣,不是一回事。
「定心安隱」,他這個未到地定,這個心很安隱的、很自在的。「于此定中,都不見有身心相貌」,在這個未到地定裏面,不看見這個身體的相貌了,這個身體的相貌沒有了。這個心也沒有這些雜念的相貌。「于後或經一坐二坐,乃至一日二日」,那麼這個境界成就了、出現了以後,「或經一坐」,或者是經過你這一坐,「一坐」或者是兩小時,或者是八小時,或者十二個鍾頭,或者經兩坐,「乃至一日」,或者經過一天,或者是兩天,或者一個月、兩個月,他這個定力能經過這麼久。
「將息不得、不退不失」,這「將息不得」這句話,我就沒辦法講,我不知道怎麼講才對,所以我就去查別的書,查這個智者大師的別的書。還算不錯,我查到了。他是這麼說的;「將息得所」。這歡喜靜坐的人如果是出現了這樣的境界,先得到欲界定,得欲界定,也可能時間很短就進步到未到地定,也可能經過很長的時間,在欲界定裏面的時間很長;你今天你成就了欲界定,你繼續靜坐還是欲界定,經過很長的時間,喔!進步了,到了未到地定。到了未到地定的時候,也可能很短的時間又進步了,到了初禅;或者不是,經過很長的時間,他也不進步。那麼在這個時間內,「將息得所」,這個「將」就是調養的意思。「將」者「養」也,「養」就是長養,就是你繼續的修行學習,叫它增長,叫它向前進,是這麼意思。那麼你「將息得所」,你繼續的用功修行調和它,沒有犯錯誤,沒有什麼岔頭。「得所」,你調和的恰到好處,叫作「將息得所」。我查這個「將息不得」,這個「不」字沒有辦法講,因爲前後的文義,不應該有這個「不」字。我心想,這一下子,這句話我不能講了。但是又查到了,我心裏也很歡喜。「將息得所」,「不退不失」,所以你這個功夫,你得到的這個定,沒有退,也沒有失掉。「失掉」就是完全失掉了,沒有了。「退」就是降低了一點。
「即于定中忽覺身心運動」,這底下就是進步到初禅了,由未到地定前進一步,到了初禅。定中忽然間覺得…,這原來這未到地定是感覺到沒有身體,就像虛空似的,像虛空這樣子,這時候忽然間又有身體了,又有身體,也是如雲如影這樣子,又有了身體。有了身體,在這身體裏面感覺到運動,感覺到身體有動。這個「動」,也可能是先頭部感覺到動,或者是身體感覺動,或者是由足那一部份動,動的處所不一定。不過說是,若是由足部動,表示這個人的定一定是向前進步的,若是從頭部向下動,可能他得到的這個初禅要失掉,有這種可能的。若是在身體中間動,可能在初禅這裏要耽擱一個時期,也不進、也不退,有這個可能的。
不過這個「動」這個事情呢,頭些日子有一位法師提到這個問題。我們初開始學坐的人也有的時候會動,不過這種動和現在說這個動不同的。我們初開始坐了幾天,坐了幾個月就動了,多數是身體有病。你身體有病,你心一靜下來,你這第六意識這個執持力放緩了、放松了。放松了,這個身體的病相就發現出來,就會動,各式各樣的動,還有種種關系。也有魔王來搗亂的那個「動」,也是有。現在說的這個「動」,這是正常的動。而只是內心的感覺在動,別人看見你並沒有動。這裏說這個動和那個不同。
「八觸而發者」,這「動」這是一種觸,一共是八種。這底下說了。「所謂覺身痛癢冷暖輕重澀滑等」,其實這種感覺,有十六種之多的,這就說八種。這樣說就是不只八種,不過這裏就是簡單說了。或者這個人他感覺動,這個動就過去了,動一個時候就不動了,就感覺到痛,但是這個痛和一般的痛不同,這個痛而會帶來快樂,還是一種快樂的痛。這底下,雖然有一點不同,但是都是一種功德相。
「當觸法時,身心安定,虛微悅豫,快樂清淨,不可爲喻」,你感覺到有這種觸的時候,這種觸,也可能一樣一樣都發出來,也可能。也可能只發出來兩種叁種就算了,這也不一定的。發這種觸的時候,我們的身心是什麼情形呢?我們的身心是很安定的。「虛微悅豫」,這個「虛微」就是這個身體若有若無,若無若有這樣,就叫「虛微」。這個內心是悅豫的,是很喜悅的,是很快樂的,身心很清淨的。「不可爲喻」,那種境界,不能用語言說令你明白的,你若證到了,你會知道的。
「是爲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發相」,這一段話,如果你在未到地定裏面出現了的話,就可以知道,你是由數息觀這個方法,你修行這個方法,你的宿世根本禅定善根發現出來了,發出來了,就是這樣子。這就是色界初禅的相貌發出來了。
「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,忽然覺息出入長短,遍身毛孔皆悉虛疏,即以心眼見身內叁十六物,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」,這底下又不同的善根發相。這個修行人或者是在欲界定進一步,未到地定裏面,忽然間感覺這個息的出入長短,我們這個息的出入,是有長有短的不同。這個息,前面這個「調五事」裏面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