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6

  次六根门中修止观者:一眼见色时修止者。随见色时,如水中月,无有定实。若见顺情之色,不起贪爱;若见违情之色,不起瞋恼;若见非违非顺之色,不起无明及诸乱想,是名修止。

  

  前面是说的六种缘修止观,约行、住、坐、卧、作、言语,在这样的情况里面也还是修止修观的,这一科说完了。现在是历六种境界修止观,就是六根门中修止观的意思。六根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。这个「根」字就是有一种力量,它能够帮助心里的活动,这个眼识、耳识、乃至意识,这个识的活动需要眼根、耳根、乃至意根的帮助,才能在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上活动的,它有帮助的力量,所以叫作「根」;若是没有根,识就不能活动了,所以这个力量还是很大的。这个「门」什么意思呢?就像这个房子的门,房子里面的人可以从这里出去。我们这个识也要假借六根为门,才能够有活动。这等于是一个譬喻了。

  

  在「六根门」里边修止观;第一个是「眼见色时修止者」,六个根,第一个就是眼根。这个眼根发生作用的时候,它看见了外面的境界,就是种种的颜色、形相,这个时候要修止,怎么样修法呢?「随见色时,如水中月,无有定实」,前面的文,智者大师说过了,前后的文这个止都是按体真止的意义说明的,所以这里也还是这样的道理;随我们看见的一切形相的时候,我们要用般若的智慧去观察它,不要随顺自己的老毛病活动。所以这佛法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,也还可以用这句话说,「改造思想」。出了家以后,这个思想要改变,要用佛法作自己的思想,自己的一念心的活动常要遵循真理,这样子慢慢的就可以转凡成圣了,就可以成为圣人了。如果说我们不学习佛法,在思想上还是老的家风,那也就等于没有接受佛法了。所以这里说:「随见色时,如水中月」,要观察这个色。佛没有说叫我们闭上眼睛,什么都不看,也还不是。说是你见到什么境界的时候,眼睛看到什么境界的时候,要有正忆念。怎么样忆念法?怎么样观察法呢?「如水中月」,说这个形相就像水里的月亮似的,像水里的月亮,又有什么道理呢?「无有定实」,就是水里的月亮,它是不决定的,它是不真实的。

  

  这个「不决定」这句话说得非常好,用这个字用得非常好。我们前面一开始讲这个自性空的时候,曾经说这个自性,「自性」换一句话说就是「定」,就是有决定性的东西,就是有自性的;有自性的,就是有决定性的。譬如这个敲罄,你用一个小木头片去敲罄是什么声音?如果你用一个铁锤子去敲罄是什么声音?如果这个罄坏了你再去敲它,是什么声音?所以这个声音随着因缘转变,它自己不能决定的。就是没有「定」,也就是没有「实」。说这个水里的月亮,它是没有决定性的。如果来了云雾了,把天上的月遮住了,水里头还有月影吗?它如果有决定性,它就是继续有月亮,那就是有决定性了。说是我们看一种形相,它有没有决定性呢?它也是因缘有的,它是因缘有的,它的因缘一变了、它也随着变化,它自己不能决定的。所以这个形相,说看见一个人,这个人看见我一脸恶相,他是有什么坏主意了。但你不要用原来的取相惑去观察他,你用这个自性空的智慧去观察他,这是有因缘的,这个相现出来是有因缘的。没有因缘的时候,这个相是没有的。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个相,这个相就叫作自性空了。把所有的因缘都撇开,看看还有没有这个相?这个相是无有少法可得了。所以「无有定实」这里面包含着无常的意思,它会变化的。说这个人他很好,但是他会变化的。说这个人很坏,他也会变化的。说是不管好、是坏,观察它是自性空的,好坏都是不可得的,不可得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了。说「无有定实」,这个「实」是实在的,就是有决定性的、不可变异的,就是实在的。所以用这样的义去观察它,「如水中月,无有定实」。

  

  你常用这样的智慧去观察的时候,「若见顺情之色,不起贪爱」,随顺我的心情,我感觉很满意,但是你若观察它「如水中月,无有定实」的时候,就不起贪爱了,这个贪爱心就没有了。我们一般人的想法,是怎么想的呢?希望外面的境界满我的意。如果这个不满意,我不要;我再选一个满意的,总是从外面想办法。一般的凡夫都是这样子。但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办法,不是。改造自己。外面的境界随它好坏,改造我自己,把我自己的贪瞋痴去掉了,有了般若智慧的光明了,好的境界也好,坏的境界也好,都是平平静静的,无喜亦无忧,是这么一个太平的境界。所以这个「若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」,我心里面不动。这事实上的经验,人是满意于顺情的境界,就是刚才说的;可是事实上又不可能天天都满意的,不可能年年都满意的,所以人就是苦恼。今天是很快乐,明天就流泪了,每一个众生从无始劫来都是这样子,但是自己还不觉悟。所以「顺情之色」你若能这样观察呢,不起贪爱。

  

  「若见违情之色,不起瞋恼」,看见这个不顺于我的心情的形相,我不起瞋恼,因为没有这么一回事情,观察它如水中月,它就是自性空的了,它没有来恼乱我。我自己也是如水中月,也是无我、无我所的,恼乱谁呢?所以不起瞋恼,这个瞋心不动、没有。「若见非违非顺之色,不起无明及诸乱想」,若是接触到也不违、也不顺的这个形相,我也不起无明和诸乱想的。这个「无明」是什么呢?「无明」当然可以说没有智慧,这个没有智慧,究竟是什么东西呢?「取相惑」。就是我们心遇见什么境界就去取着它,就像这个手不论遇见什么都去拿过来,这手就是要拿东西。我们心遇见什么境界也是,好的也是取、不好的也是取,你认为它是真实的,这就是取了,在心理上来说就是取了。这一取,认为它是真实的,然后就分别它是好的、它是坏的、或者是不好不坏的、它是对我有利的、或者它是对我有害的,就种种的分别乱想都起来了。现在,这个书当然是智者大师说的,实在也就是佛说的;你读这些经,经上也是这样说。遇见了「非违非顺之色,不起无明」,不要去取着它是真实的,不要这样起种种的虚妄分别。你要有正忆念,用这个般若的智慧,观察它是缘起的、它是自性空的、它是无常的。你这样去观察呢,你这个贪爱心也没有了,这个瞋心也没有了,你内心里面很太平的。

  

  我们若是不听闻佛法,不知道这回事,那么我们就是随顺自己无始劫来的烦恼这样去活动,就是老在这个,有的时候快乐了、有的时候苦恼了,当然这苦恼的时候特别多,忧苦的时候特别多,安乐的时候不是很多的(很少的),就是这样子生活下去。说一般的老百姓,上至于于统治者,国家的领导人,完全都不出这个范围的,都是这样子,就是这样生活。我们释迦牟尼佛觉悟了这个真理,告诉我们,告诉你一个大安乐的法门。所以就是你不要取着。这个「不起无明」这句话是通于前面两段的,说是「随见色时,如水中月,无有定实。若见顺情之色,不起贪爱」,这也是不起无明。「若见违情之色,不起瞋恼」,也是不起无明的。本来是先起无明,而后才起贪爱、或者瞋恚的。这个无明反倒是根本的烦恼了。用这样的智慧,把自己的烦恼停下来,「是名修止」,这就叫作修止。

  

  这说话是容易。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正常,我们来到佛教里来了,来到佛教里来,各有各的因缘了,时间或长、或短了。若是我们一开始就接受这样的法门,我们不要去作大通家,不要作大通家。我们就把这一个法门,用一点时间,把它通了。我们就开始这样生活,我们用这样的法门来调伏自己,我看三年的时间就有消息,你心情就会很快乐。这个快乐,倒不是我把这个楼房修得很大、很漂亮,不是。就是你在那个茅蓬里住,你心里也很快乐的,他不苦恼。

  

  云何名眼见色时修观?应作是念:随有所见,即相空寂。所以者何?于彼根尘空明之中,各无所见,亦无分别,和合因缘,出生眼识,次生意识,即能分别种种诸色,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。即当反观念色之心,不见相貌。当知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。

  

  「云何名眼见色时修观?」前面是说这个修止,这底下说修观。「应作是念」,这个「作」就是生起来,在我们这个取相的烦恼的这个心里面生出一朵莲华来,在淤泥里生出莲华来。我们这一念的分别心,总是贪瞋痴和它一起活动的,忽然间生出个莲华来了,就是生出般若的智慧来了,叫作「应作是念」。

  

  「随有所见,即相空寂。所以者何?于彼根尘空明之中,各无所见,亦无分别,和合因缘,出生眼识,次生意识,即能分别种种诸色,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」。这底下是说观,前面说止也是用观作止的,不过那个文略一点。这底下文多一点,把这个「如水中月,无有定实」这两句话说得详细了一点,就只此不同。

  

  「随有所见」到的,「即相空寂」,这两句话是总说,这大意、这两句话把它说出来了。随你所看见的一切境界,看见小孩子也好、看见大人也好、看见老鼠也好、你看见一条牛也好,你这个正念不要失掉,随时提起来,「即相空寂」,就所见的这个相它本身就是空无所有的,就是空无所有的。我昨天已经说了,要把这个空搞通了,就像一加一是二那样的明白,一点也不疑惑。一加一是二,你要把这个空的道理把它弄通,弄得明明白白的。不是说似是而非的说了一大套,又好像明白、又好像没明白,这个没有用;你想要在你心里面发生作用,这样是不够的,你一定要老老实实的把它搞通了。喔!我自己的心里面是通过去了,是空了,你最低限度要达到这个程度。这样子,「随有所见,即相空寂」,在你心里面一点也不疑惑才可以,这样你随时就可以用。

  

  所以我感觉,你要读这个《大智度论》,《大智度论》它把这个空说得明明白白的,不是勉勉强强的。有的人说空,也不能说他说错了,但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