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现在天上打雷的声音很大,但是这个声音是因缘有的,若是观察这个声音的自性,就是一点声音也没有,一切的声音也都是这样子。「随所闻声,空无所有,但从根尘和合,生于耳识,次意识生」,第二剎那,这个第六意识生起了,「强起分别」。「次意识生」的时候,他「强起分别」;这个「强」,或者是,我们烦恼的种子很强,所以就起了分别,「因此即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,故名闻声」。我们如果说观一切法空,没有可分别的,但是我们强起分别,或者这样说也可以,「故名闻声」。
「反观闻声之心,不见相貌」,观察它也是毕竟空的,「当知闻者,及一切法,毕竟空寂,是名为观。」这个观是这样观。
三、鼻嗅香时修止者。随所闻香,即知如焰不实。若闻顺情之香,不起着心;违情之臭,不起瞋心;非违非顺之香,不生乱念,是名修止。云何名闻香中修观?应作是念:我今闻香,虚诳无实。所以者何?根尘合故,而生鼻识,次生意识,强取香相,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,故名闻香。反观闻香之心,不见相貌。当知闻香及一切法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。
「三、鼻嗅香时修止者,随所闻香,即知如焰不实,若闻顺情之香,不起着心;违情之臭,不起瞋心;非违非顺之香,不生乱念,是名修止。」这个闻香生起烦恼,这个人是不一样的,有的人他的鼻根很利,他对这个事情非常注意的。他鼻根一利,他就在那个地方有问题,所以也应该修行。「随所闻香」即知道「如焰不实」,这个「焰」叫作「阳焰」。「阳焰」是什么东西呢?就是春天夏天这个时候,这地面上的水蒸气一飘动,太阳光一照,我们远远的看见,就像水似的。它也有一点光,所以叫「焰」。像水似的,但是我们走到那个地方也没有水。说是这个野外、旷野里面的鹿,它们就看见是水。看见水,渴了,就跑到那儿去饮水,到了那儿看,没有水,所以也叫作「鹿渴」,也叫作「野马」。
这「随所闻香,即知如焰不实」,所闻到的那个香,就知道它像阳焰水似的,实在没有水。说闻这个香,感觉这个香怎么怎么好,实在这个香也是假的,也是空的。所以「若闻顺情之香不起着心」,也不要爱着。违情的臭味,也不要起瞋心,就是要调伏自己。
当然我们平常,有的时候,如果是你对不住我了,你伤害我,我愤怒,这是很合道理的,你怎么能说我起瞋心不对呢?若是他没有得罪我,我就不高兴了,这是我不对。那么,还这样分别对不对。当然也应该知道是怎么个缘起,可是论修行,不管是合理、不合理,我心不应该动,我若一动心,就是我不对了,这要求高一点就是了。「不起瞋心」。「非违非顺之香,不生乱念」,不生这些杂乱的思惟,「是名修止」。「云何名闻香中修观?」怎么样修呢?「应作是念:我今闻香,虚诳无实」,这个就比前面详细了一点。闻这个香,这个香气是因缘有的;因缘有的,它本身是虚诳的,没有真实性,「所以者何」呢?「根尘合故,而生鼻识」,这个鼻识它不能自己发生作用,它要依赖根,依赖尘的和合,才有作用的。「次生意识」,生鼻识只是一剎那,然后才能生出来第六意识。「强取香相」,强取这个香的形相,「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,故名闻香」,这闻香,这是因缘生法的相貌。「反观闻香之心,不见相貌」,反观这闻香之心,不见相貌;这个心若独立起来,这个闻香这个心是不可得的。「当知闻香,及一切法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」。
四、舌受味时修止者,随所受味,即知如于梦幻中得味。若得顺情美味,不起贪着;违情恶味,不起瞋心;非违非顺之味,不起分别意想,是名修止。云何名舌受味时修观?应作是念:今所受味,实不可得。所以者何?内外六味,性无分别。因内舌根和合,则舌识生,次生意识,强取味相,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。反观缘味之识,不见相貌。当知受味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。
「四、舌受味时修止者」,这个「舌受味」,这个「受」当感觉讲也可以。这个舌它领受这个滋味的时候,我们要修止。「随所受味,即知如于梦幻中得味」,就像在梦中吃饭,吃饭的味道是好或不好,作梦的时候是在睡觉,那有吃饭呢?没有那么回事嘛!只是作梦的虚妄分别,所以正是假的了,梦中的境界是假的。「幻」是幻术,用这个幻术变化出来的境界也都是假的,并不真实。「若得顺情」的「美味」,「不起贪着」,所以这个修行人要克制自己,要约束自己,不放纵自己。不放纵自己,勉强的约束自己也很困难。现在佛菩萨给我们智慧,有道理的,观察一切法空,没有这么回事,我贪着什么东西呢?这也应该是容易接受的了。「若得顺情的美味,不起贪着;违情的恶味,也不起瞋心;非违非顺之味,不起分别意想」,我不起分别意想,「是名修止」。
我讲到这里,我心里想出来一件事。佛在世的时候,这南印度一个国家天旱,好像是不下雨,要请这些沙门道士祈雨。有的人相信外道婆罗门,就要请婆罗门祈雨。有的人相信佛教,就要请这些比丘来祈雨。这国王就都随顺,好,就都请来。请来了,佛教就是摩诃迦旃延尊者,带领了很多的比丘。那个国王是聪明人,他就说是:「这婆罗门是有修行的人,这沙门,佛弟子迦旃延尊者这些大比丘,也是有修行的人;我们怎么知道他有修行?没有修行呢?」就提出这么个问题。然后这国王大臣,人多了,大家一商议,就想出办法来。想什么办法呢?我们请他们吃饭,请他们吃饭可以试验出来。那么就先请这个婆罗门吃饭,那么第一天吃饭,预备的菜饭都不好,吃饭的地点也不好,用的器具也不好,饭菜预备得也不好,这个婆罗门来,吃完了就破口大骂。那么第二天呢,说:「我们昨天预备得是不对了,我们承认错,我们再好好预备。」再请来,这个吃饭的地点也特别漂亮,用的器具,吃饭的器具也好,这个饭菜的味道也调得好。这些婆罗门吃完了,心里很欢喜,表示得很合乎人情味的。吃完了就走了。那么国王就是有个记录,婆罗门就是这样子;坏的境界他这样反应,好的境界是这样反应的。
那么过了几天,就请这个摩诃迦旃延尊者来吃饭,也是到那个…,好像是一个喂马的一个马棚里面,请这些阿罗汉,摩诃迦旃延尊者是佛的大弟子之一,那么领着诸比丘来吃饭。也是一样,样样都不好。不好,这些比丘没有出什么声音。吃完饭了,这些侍奉的人要知道消息嘛!你们不出声,怎么知道呢?说是:「你们各位吃得怎么样呢?」「我们吃饱了就好了!」就走了。那么第二天,我们还请你们吃饭。又是预备的都是好的。吃完饭了,迦旃延尊者这些大比丘也不出声。吃完了,那么这些人又着急了,你们没有什么反应,这怎么行呢?就主动的问一问,说:「我们今天预备得好不好啊?」这些比丘说:「吃饱了就好了!」还是这样讲。
这是在说一切有部律里面说这件事。这就是佛弟子,他接受了佛的教诲了,他接受了佛的奢摩他、毗钵舍那了,有了般若的智慧,他能观照自己,他不放纵自己的烦恼。我们不要说一定是圣人;凡夫,你肯修行也是一样,能调伏自己,是三业随智慧行的意思。
所以「若得顺情美味,不起贪着,违情恶味,不起瞋心,非违非顺之味,不起分别意想,是名修止」,这就是修止。
「云何名舌受味时修观?」说「应作是念:今所受味,实不可得」,实在是这个味也是自性空的,没有这个味可得的。「所以者何?内外六味,性无分别,因内舌根和合,则舌识生」。「所以者何?内外六味」,「六味」就是酸甜苦辣咸淡六味。这个内外六味,或者是内身外境,或者是这么解释。「性无分别」,这个味本身它并没有分别,味本身它自己也不会说话;「我是酸的,我是甜的」,没有这些分别的。「因内舌根」和这个味和合了,「则舌识生」,「次生意识,强取味相」,去分别这个味是酸的,是甜的,是辣的。「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」,因此,因为这个关系,这一切的烦恼,一切善恶等法才现出来的。
「反观缘味之识,不见相貌」,外面的境界,种种的变化,但是我们佛教徒,不要一味的向外,要反回来观察这个攀缘味的这个舌识,它是怎么回事?是不见舌识的相貌,它是自性空的。「当知受味者,及一切法,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。」要这样子修观。
五、身受触时修止者。随所觉触,即知如影,幻化不实,若受顺情乐触,不起贪着;若受违情苦触,不起瞋恼;受非违非顺之触,不起忆想分别,是名修止。云何身受触时修观?应作是念:轻重冷暖涩滑等法,名之为触;头等六分,名之为身。触性虚假,身亦不实;和合因缘,即生身识。次生意识,忆想分别苦乐等相,故名受触。反观缘触之心,不见相貌。当知受触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。
「五、身受触时修止者」,第五,我们的身体受到触的时候,要修止。「随所觉触,即知如影,幻化不实」,随我们到什么地方,什么境界,什么环境,你感觉到有所触的时候,或者是冷、或者是热、或者是涩、或者是滑、或者轻、或者重,这些各式各样的触,「即知如影」,即知道这个所触的境界,它就像影似的,它并不真实。像镜子里面那个影像,它不是真有那个相的,是个假的,不是真实的。「幻化不实」,或者是幻术所变现的,或者神通变化的,都是不真实的。不过说起来,譬如说我们坐船到大海里,遇见大风,这船翻了,掉到水里面淹死了。但是我们念观世音菩萨,喔!这底下有个山,这海里面有个小山,我们就到山上去,得救了。但是我们想一想,原来没有这个山的,怎么忽然间有这个山呢?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神通的变化,等我们脱了难以后,这个山也没有了。所以,你说它没有,但是它也有作用的。不真实,可是也有作用。可是我们现在是论调伏自己要断烦恼,你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