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就是很勉强,听起来很勉强,那样不行的。说「随有所见,即相空寂」,你要这样子的。
「所以者何?」这个「随有所见,即相空寂」,这句话我还没懂啊!你再多说几句。所以「所以者何」呢?「于彼根尘空明之中」,这里说;于这个人,他的眼根、眼识所见的尘境,所见的这些什么颜色、什么形相,是「尘」。「空」,这个眼要见色需要有虚空,如果你面墙了,这个是不行的。「明」,还要有光明才能把这个颜色的形相显示出来。「之中」,这些因缘之中,「各无所见」,如果是各别的孤立起来,那就是没有「见」的。譬如说我们有眼根,但是没有所见的境界,这个见的作用也不发生出来的。有所见的境界、没有能见的眼,也没有「见」的作用。
所以由这个根、尘、空、明这些事情,你分别、分开来独立起来,都是不能见的,也没有分别的。我们这个第六意识是能分别的,这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,它只是一剎那,它的时间很短。它也是与境界接触,就是有个明了性,这个明了性异于木石,这个木石是没有明了性的。我们的这个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是有明了性的,这个明了性一明了,就是一剎那就过去了,现成的话叫「不带名言」。眼识它见的时候,它只是这样一见,它还没有名字,还不能说话,所以「不带名言」。它虽然见到这颜色了,但是它没有分别这个是青黄赤白,还没有这种分别,当然不能说话。那么有了名字、能说话的是第六意识,就是第二剎那以后,第六意识它就活动了,它就看见这是青色、这是白色、这地方供的是佛相、怎么怎么的,它也会分别了、也会说话了,就是有了名言了。所以若只说前五识呢,是各无所见亦无分别,他们不和合的时候,当然没有发生这些作用。
「和合因缘,出生眼识」,若这些根、尘、空、明,这些种种需要具备的条件和合了,就是具足了。「出生眼识」,这眼识发生出来了,眼识发生出来就是不带名言。「次生意识」,第二剎那这个第六意识就活动了。「即能分别种种诸色」,这个时候就能分别了,这是青的、这是黄的、这是白的、这是大莲华、怎么怎么的,也就会说话了。「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」,我们凡夫是这样子嘛!这一分别就有了很多的贪烦恼、瞋烦恼、各式各样的烦恼,也就作出来这些善恶的这些事情来了。
那么我们现在是修行人,我们不应该有烦恼,我们「即当反观念色之心,不见相貌」,我们是修行人,但是我们还不是圣人,我们没有成佛。我们不应该有烦恼,这只是道理上说,事实上还是有烦恼。怎么样叫这个烦恼不要活动呢?「即当反观念色之心」,这就是你不要向外去攀缘去,你回过来看看自己这个念色之心,在忆念色相的这个心理,这个心现在在干什么?它这个心是怎么有的?「不见相貌」,观察一看,这个心它也是因缘有的,因缘有的就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里面就看不见它的贪欲相、瞋恚相、高慢的相、疑惑的相,各式各样的烦恼都不见了,而这觅心了不可得了,这不见相貌就是「觅心了不可得」的意思,就这么意思。
这譬如说是,我们在这里坐着,这屋里没有人,就你一个人在这里坐着,这么一个空空的境界,忽然间来了大毒蛇,来了很多,这毒蛇很大,张着嘴来吓你,你心里怎么样?你的心,刚才这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,也没有毒蛇、也没有老虎,你在这里很安闲、很寂静,忽然你发现有大毒蛇、有老虎来了,要向你张牙舞爪,你这个平静的心立刻没有了,你这恐怖的心就来了。那么你若是反观,「即当反观」我这个心,我这个恐怖的心是怎么来的呢?是因缘有的。没有因缘的时候,这个恐怖的心是没有的。没有因缘的时候恐怖心没有,这就叫作「自性空」。观察这个恐怖的心,没有因缘的时候,这个恐怖心是什么样子?这个恐怖心「无有少法可得」,就是前面说「如水中月,无有定实」,没有定实,没有因缘的时候,那有水中月呢?这个心是不可得的,这一念心是不可得的,它没有真实性的,那么这个恐怖是不可得的。没有因缘的时候,这个老虎也是不可得的,这个毒蛇也是不可得,也是空的。在这「自性空」,也就是毕竟空上,老虎也不可得、毒蛇也不可得。这个见老虎、见毒蛇生恐怖心的,也是不可得。在毕竟空上无有少法可得,你这个心就安住在这个不可得上面,在这上面的时候,你就安闲自在了。
我们凡夫因为有我执、有我见、有我爱,执着有我,对这个我还特别的爱,所以若有老虎、有毒蛇来了,它若伤害我,我就害怕了,就是这样子。若是这些大阿罗汉,得无生忍的大菩萨,他与这个毕竟空相应了,他就没有这回事。他见到一切境界的时候,他心里面安闲自在,就是无我、无我所了。他与这个第一义谛,这个法性理相应了,什么境界出现的时候,心里不动,没有事。所以圣人他能那样子,他是有个原因的,就是他不住色生心,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他心不向外攀缘了,他就老是安闲自在的。所以我们现在,我虽然出家几十年了,我心里面还有很多的烦恼都有,都有就「即当反观念色之心,不见相貌」,你若这样观呢,慢慢的、慢慢的,烦恼就除掉了,就没有了。
「当知见者、及一切法毕竟空寂」,你应该知道,这个见这一切相的,及所见的一切法,能见的一切法,这个因缘生起毕竟空寂的这个道理是平等的,都是毕竟空寂的。你这样思惟,你这样观察,「是名修观」,这就叫作「修观」。
但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,这个眼睛的作用是很大的,常常要用眼睛。所以我们若是假设有兴趣这样作呢!的确是应该这样注意的。
二、耳闻声时修止者。随所闻声,即知声如响相,若闻顺情之声,不起爱心;违情之声,不起瞋心;非违非顺之声,不起分别心,是名修止。云何闻声中修观?应作是念:随所闻声,空无所有,但从根尘和合,生于耳识,次意识生,强起分别,因此即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,故名闻声。反观闻声之心,不见相貌。当知闻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,是名为观。
「二、耳闻声时修止者。随所闻声,即知声如响相,若闻顺情之声,不起爱心;违情之声,不起瞋心;非违非顺之声,不起分别心,是名修止」,其实这以后的文的道理是一样的,念一念就好了,不用讲了。
这闻声的时候修止,我们刚才说,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,这个眼睛很重要。这第二闻声这件事也是很重要。那么闻声的时候,你不要向外攀缘,常是反观自己的心,用这个止观来调伏自己,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。「随所闻声」,即知道这个声音「如响」。这个「响」,就是在空谷里面,你在空谷这边发出声音,那边有个回响。「回响」当然就是那个地方的情况,它会有这种现象。在我们平常人,我们认为那个响并没有一个人在那里发出声音来,就认为那个响是虚妄的。现在我们随所闻声,听见一个人赞叹我,说你怎么怎么好,你不要认为那是真实的,你认为这个声音如响,并不是真实,也都是虚妄的,毕竟空寂的,你这个心不要离开这个道。是「即知声如响相」,「响」的那个样子。
「若闻顺情之声,不起爱心」,你不要起这个执着心。或者有人会说:「他顺着我的心情说话,赞叹我好,我生了欢喜心不要紧。只是他骂我的时候,我不要随顺他,我用正念提起来对治,我不要生瞋心。」其实这是不对的。你闻这个顺情的声音和违情的声音,其实是一回事情。你对顺情的声音生爱着心,如果你不对治它,你这违情的声音的瞋心,你也没办法对治的。对治这件事,是人家现在赞叹你,或者是毁谤你,有道理、无道理,(若修行人可以不必那么想),你事情已经到来了,临时我才修止观,当然好过不修止观。譬如说我们就说事实上,有的人说;自己知道自己的脾气很坏,人家有一点不对,立刻就怒起来,知道自己不对,但是自己不能够改造自己,愤怒的时候还是愤怒。我们若是退一步来说,应该是原谅这个人,他的脾气这样子,就是久远以来习惯了,也就是那个烦恼,那个瞋心的种子太强,你稍微有一点境界,他就要发生作用。那么这种境界出现了,说我反观我的心,观察都是毕竟空的,心不动,这个事能不能办得到?
所以智者大师说,这个「历缘对境修止观」,这是给谁说的?这是要给有一点修行的人说这种佛法;这个法门是给有一点修行的人说的,因为他能有效。那么我们,我的贪心很大,我的脾气很坏,这个法门是不相应的,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?修那一个法门呢?应该坐中;坐在那里修行对我们合适,那个时候也没有人赞叹我们,也没有人毁谤我们,也没有人欺骗我们,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,你坐在那里,跑跑香,行一行,然后坐下来,观察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香味触法,我这一念心是毕竟空的,常常这样观,这时候能观上来。因为这时候贪烦恼不出现,瞋烦恼、所有的烦恼都没有活动,你心有余力可以修行奢摩他、毗钵舍那的,这时候是能修行的。若是你这时候不修行,你等到烦恼已经出现了修行,那时候不行,修不来。所谓烦恼障,就是这个;烦恼来的时候你不能修行的,烦恼是什么呢?烦恼能障碍你修行的嘛!在它烦恼不来的时候可以,烦恼不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修行。所以说「烦恼障」,有时障、有时不障,就是它不活动的时候不障碍,所以我们这个凡夫还有希望可以成为圣人的。若说有烦恼就是障,那糟糕了!我们没有希望成为圣人了,不行的。
所以这个地方,「随所闻声,即知声如响相,若闻顺情之声,不起爱心;违情之声,不起瞋心;非违非顺之声,不起分别心」,也就是那个「不起无明及诸乱想」,「是名修止」。
「云何闻声中修观?」修观怎么修?「应作是念:随所闻声,空无所有」,观察这个声音没有决定性,他是靠因缘有的,你把这声音孤立起来,这个声音就没有了。说是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