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現在天上打雷的聲音很大,但是這個聲音是因緣有的,若是觀察這個聲音的自性,就是一點聲音也沒有,一切的聲音也都是這樣子。「隨所聞聲,空無所有,但從根塵和合,生于耳識,次意識生」,第二剎那,這個第六意識生起了,「強起分別」。「次意識生」的時候,他「強起分別」;這個「強」,或者是,我們煩惱的種子很強,所以就起了分別,「因此即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,故名聞聲」。我們如果說觀一切法空,沒有可分別的,但是我們強起分別,或者這樣說也可以,「故名聞聲」。
「反觀聞聲之心,不見相貌」,觀察它也是畢竟空的,「當知聞者,及一切法,畢竟空寂,是名爲觀。」這個觀是這樣觀。
叁、鼻嗅香時修止者。隨所聞香,即知如焰不實。若聞順情之香,不起著心;違情之臭,不起瞋心;非違非順之香,不生亂念,是名修止。雲何名聞香中修觀?應作是念:我今聞香,虛诳無實。所以者何?根塵合故,而生鼻識,次生意識,強取香相,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,故名聞香。反觀聞香之心,不見相貌。當知聞香及一切法畢竟空寂,是名修觀。
「叁、鼻嗅香時修止者,隨所聞香,即知如焰不實,若聞順情之香,不起著心;違情之臭,不起瞋心;非違非順之香,不生亂念,是名修止。」這個聞香生起煩惱,這個人是不一樣的,有的人他的鼻根很利,他對這個事情非常注意的。他鼻根一利,他就在那個地方有問題,所以也應該修行。「隨所聞香」即知道「如焰不實」,這個「焰」叫作「陽焰」。「陽焰」是什麼東西呢?就是春天夏天這個時候,這地面上的水蒸氣一飄動,太陽光一照,我們遠遠的看見,就像水似的。它也有一點光,所以叫「焰」。像水似的,但是我們走到那個地方也沒有水。說是這個野外、曠野裏面的鹿,它們就看見是水。看見水,渴了,就跑到那兒去飲水,到了那兒看,沒有水,所以也叫作「鹿渴」,也叫作「野馬」。
這「隨所聞香,即知如焰不實」,所聞到的那個香,就知道它像陽焰水似的,實在沒有水。說聞這個香,感覺這個香怎麼怎麼好,實在這個香也是假的,也是空的。所以「若聞順情之香不起著心」,也不要愛著。違情的臭味,也不要起瞋心,就是要調伏自己。
當然我們平常,有的時候,如果是你對不住我了,你傷害我,我憤怒,這是很合道理的,你怎麼能說我起瞋心不對呢?若是他沒有得罪我,我就不高興了,這是我不對。那麼,還這樣分別對不對。當然也應該知道是怎麼個緣起,可是論修行,不管是合理、不合理,我心不應該動,我若一動心,就是我不對了,這要求高一點就是了。「不起瞋心」。「非違非順之香,不生亂念」,不生這些雜亂的思惟,「是名修止」。「雲何名聞香中修觀?」怎麼樣修呢?「應作是念:我今聞香,虛诳無實」,這個就比前面詳細了一點。聞這個香,這個香氣是因緣有的;因緣有的,它本身是虛诳的,沒有真實性,「所以者何」呢?「根塵合故,而生鼻識」,這個鼻識它不能自己發生作用,它要依賴根,依賴塵的和合,才有作用的。「次生意識」,生鼻識只是一剎那,然後才能生出來第六意識。「強取香相」,強取這個香的形相,「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,故名聞香」,這聞香,這是因緣生法的相貌。「反觀聞香之心,不見相貌」,反觀這聞香之心,不見相貌;這個心若獨立起來,這個聞香這個心是不可得的。「當知聞香,及一切法畢竟空寂,是名修觀」。
四、舌受味時修止者,隨所受味,即知如于夢幻中得味。若得順情美味,不起貪著;違情惡味,不起瞋心;非違非順之味,不起分別意想,是名修止。雲何名舌受味時修觀?應作是念:今所受味,實不可得。所以者何?內外六味,性無分別。因內舌根和合,則舌識生,次生意識,強取味相,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。反觀緣味之識,不見相貌。當知受味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,是名修觀。
「四、舌受味時修止者」,這個「舌受味」,這個「受」當感覺講也可以。這個舌它領受這個滋味的時候,我們要修止。「隨所受味,即知如于夢幻中得味」,就像在夢中吃飯,吃飯的味道是好或不好,作夢的時候是在睡覺,那有吃飯呢?沒有那麼回事嘛!只是作夢的虛妄分別,所以正是假的了,夢中的境界是假的。「幻」是幻術,用這個幻術變化出來的境界也都是假的,並不真實。「若得順情」的「美味」,「不起貪著」,所以這個修行人要克製自己,要約束自己,不放縱自己。不放縱自己,勉強的約束自己也很困難。現在佛菩薩給我們智慧,有道理的,觀察一切法空,沒有這麼回事,我貪著什麼東西呢?這也應該是容易接受的了。「若得順情的美味,不起貪著;違情的惡味,也不起瞋心;非違非順之味,不起分別意想」,我不起分別意想,「是名修止」。
我講到這裏,我心裏想出來一件事。佛在世的時候,這南印度一個國家天旱,好像是不下雨,要請這些沙門道士祈雨。有的人相信外道婆羅門,就要請婆羅門祈雨。有的人相信佛教,就要請這些比丘來祈雨。這國王就都隨順,好,就都請來。請來了,佛教就是摩诃迦旃延尊者,帶領了很多的比丘。那個國王是聰明人,他就說是:「這婆羅門是有修行的人,這沙門,佛弟子迦旃延尊者這些大比丘,也是有修行的人;我們怎麼知道他有修行?沒有修行呢?」就提出這麼個問題。然後這國王大臣,人多了,大家一商議,就想出辦法來。想什麼辦法呢?我們請他們吃飯,請他們吃飯可以試驗出來。那麼就先請這個婆羅門吃飯,那麼第一天吃飯,預備的菜飯都不好,吃飯的地點也不好,用的器具也不好,飯菜預備得也不好,這個婆羅門來,吃完了就破口大罵。那麼第二天呢,說:「我們昨天預備得是不對了,我們承認錯,我們再好好預備。」再請來,這個吃飯的地點也特別漂亮,用的器具,吃飯的器具也好,這個飯菜的味道也調得好。這些婆羅門吃完了,心裏很歡喜,表示得很合乎人情味的。吃完了就走了。那麼國王就是有個記錄,婆羅門就是這樣子;壞的境界他這樣反應,好的境界是這樣反應的。
那麼過了幾天,就請這個摩诃迦旃延尊者來吃飯,也是到那個…,好像是一個喂馬的一個馬棚裏面,請這些阿羅漢,摩诃迦旃延尊者是佛的大弟子之一,那麼領著諸比丘來吃飯。也是一樣,樣樣都不好。不好,這些比丘沒有出什麼聲音。吃完飯了,這些侍奉的人要知道消息嘛!你們不出聲,怎麼知道呢?說是:「你們各位吃得怎麼樣呢?」「我們吃飽了就好了!」就走了。那麼第二天,我們還請你們吃飯。又是預備的都是好的。吃完飯了,迦旃延尊者這些大比丘也不出聲。吃完了,那麼這些人又著急了,你們沒有什麼反應,這怎麼行呢?就主動的問一問,說:「我們今天預備得好不好啊?」這些比丘說:「吃飽了就好了!」還是這樣講。
這是在說一切有部律裏面說這件事。這就是佛弟子,他接受了佛的教誨了,他接受了佛的奢摩他、毗缽舍那了,有了般若的智慧,他能觀照自己,他不放縱自己的煩惱。我們不要說一定是聖人;凡夫,你肯修行也是一樣,能調伏自己,是叁業隨智慧行的意思。
所以「若得順情美味,不起貪著,違情惡味,不起瞋心,非違非順之味,不起分別意想,是名修止」,這就是修止。
「雲何名舌受味時修觀?」說「應作是念:今所受味,實不可得」,實在是這個味也是自性空的,沒有這個味可得的。「所以者何?內外六味,性無分別,因內舌根和合,則舌識生」。「所以者何?內外六味」,「六味」就是酸甜苦辣鹹淡六味。這個內外六味,或者是內身外境,或者是這麼解釋。「性無分別」,這個味本身它並沒有分別,味本身它自己也不會說話;「我是酸的,我是甜的」,沒有這些分別的。「因內舌根」和這個味和合了,「則舌識生」,「次生意識,強取味相」,去分別這個味是酸的,是甜的,是辣的。「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」,因此,因爲這個關系,這一切的煩惱,一切善惡等法才現出來的。
「反觀緣味之識,不見相貌」,外面的境界,種種的變化,但是我們佛教徒,不要一味的向外,要反回來觀察這個攀緣味的這個舌識,它是怎麼回事?是不見舌識的相貌,它是自性空的。「當知受味者,及一切法,畢竟空寂,是名修觀。」要這樣子修觀。
五、身受觸時修止者。隨所覺觸,即知如影,幻化不實,若受順情樂觸,不起貪著;若受違情苦觸,不起瞋惱;受非違非順之觸,不起憶想分別,是名修止。雲何身受觸時修觀?應作是念:輕重冷暖澀滑等法,名之爲觸;頭等六分,名之爲身。觸性虛假,身亦不實;和合因緣,即生身識。次生意識,憶想分別苦樂等相,故名受觸。反觀緣觸之心,不見相貌。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,是名修觀。
「五、身受觸時修止者」,第五,我們的身體受到觸的時候,要修止。「隨所覺觸,即知如影,幻化不實」,隨我們到什麼地方,什麼境界,什麼環境,你感覺到有所觸的時候,或者是冷、或者是熱、或者是澀、或者是滑、或者輕、或者重,這些各式各樣的觸,「即知如影」,即知道這個所觸的境界,它就像影似的,它並不真實。像鏡子裏面那個影像,它不是真有那個相的,是個假的,不是真實的。「幻化不實」,或者是幻術所變現的,或者神通變化的,都是不真實的。不過說起來,譬如說我們坐船到大海裏,遇見大風,這船翻了,掉到水裏面淹死了。但是我們念觀世音菩薩,喔!這底下有個山,這海裏面有個小山,我們就到山上去,得救了。但是我們想一想,原來沒有這個山的,怎麼忽然間有這個山呢?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神通的變化,等我們脫了難以後,這個山也沒有了。所以,你說它沒有,但是它也有作用的。不真實,可是也有作用。可是我們現在是論調伏自己要斷煩惱,你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