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6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偏于假、偏于空這一方面來用力,才會斷煩惱的。你若偏于有,認爲它是怎麼怎麼的,這個煩惱不能斷了。所以這個「偏空」是在法身菩薩、在佛的境界,诃斥阿羅漢他是「沈空滯寂」,「你是偏空」,那是很高的境界。我們才發心用功的人,我們不能說這句話的,這個偏空對我們來說就是好,就是妙法,應該這樣說。所以這個「幻化不實」。

  

  「若受順情樂觸,不起貪著」心,當然這個是,這凡夫的毛病就是這樣子。「若受違情苦觸,不起瞋惱;受非違非順之觸,不起憶想分別,是名修止」。

  

  「雲何身受觸時修觀?應作是念:輕重」,這個「觸」究竟是什麼呢?就是輕的感覺,重的感覺,或者冷,或者暖,或者澀,或者滑,這些法,這就是觸,這個觸就是指這些說的,這些所觸的境界,你接觸了這個境界,內心裏有這樣感覺,「名之爲觸」。「頭等六分,名之爲身」,我們的頭,兩個手,兩個足,加一個身,這就是六分,六分合起來就叫作「身」。「觸性虛假,身亦不實」,我們的身體,這個皮膚接觸到什麼境界,就有這麼多的感覺,而這個感覺的體性本身是虛假的,不是真實的。我聽一個病人說;他有病了,他要吃這個黃蓮。我們若是沒有病的人吃黃蓮感覺是苦的,但這個病人他吃黃蓮感覺是甜的。就是因緣變了,感覺就變了,不是固定的。所以這個「觸性虛假」,不是固定的,沒有定實性。「身亦不實」,能有觸感覺的這個身體,它也是不真實的。我們這個身體很不真實,很不堅固的。

  

  「和合因緣,即生身識。次生意識,憶想分別苦樂等相」,苦樂這也是個觸,「故名受觸。反觀緣觸之心,不見相貌」,我們不要一味的向外攀緣,要把這個心收回來觀察自己的心,作這樣的分別,作那樣的分別,把這個心觀察它是空的,不見它的相貌。「當知受觸者,及一切法,畢竟空寂,是名修觀。」這樣子觀。

  

  這是第五,現在說第六。

  

  六、意知法中修止觀相,如初坐中已明訖。自上依六根修止觀相,隨所意用而用之,一一具上五番之意,是中已廣分別,今不重辨。行者若能于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,當知是人真修摩诃衍道。如《大品經》雲:「佛告須菩提:若菩薩行時知行,坐時知坐,乃至服僧伽梨,視眴一心,出入禅定,當知是人名菩薩摩诃衍。」

  

  「意知法中修止觀」者,第六意根對這個法塵,這個時候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「如初坐中已明訖」,頭一科,坐中修止觀那裏,一共分了五段,那就是第六意根對法塵修止觀的事情了,那已經說過了,這裏不說了。

  

  「自上依六根修止觀相,隨所意用而用之」,從上面來,依這個六根修止觀的相貌,是這麼一個大概的情形,那麼你這位修行人,「隨所意用而用之」。前一段那行住坐臥那六個緣,是「隨時相應而用之」,這個地方說「隨所意用而用之」,應該是相通的意思。

  

  這第六意根修止觀,其實眼耳鼻舌身修止觀,也還是由第六意識來主持的,不過眼耳鼻舌身,隨時你若是眼睛遇見境界的時候,你這第六意識要警惕,要修止觀。你這個時候,鼻根有特別境界,你的第六意識要起來,要來修止觀。倒不是一定先要眼睛修止觀,然後耳、鼻…不是的,隨你什麼時候,你就要修止觀的,「隨所意用而用之」。「一一具上五番之意」,「一一」,或者眼、或者耳、或者鼻、舌,一一具上五番之意,那坐中修止觀不是有五條,都是具那五番之意的。「是中已廣分別,今不重辨」。「是中已廣分別」,這個「已」字應該是「應」,「是中應廣分別」,那五番之意,在這裏應該廣廣的、多多的分別,但「今不重辨」,但是這裏不再說了,前面說過這就不說了。

  

  「行者若能于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」,這以下是結束上面這一大段。說這個修行人,若能夠在行住坐臥,做作與說話,或者見聞覺知的六根等一切處,一切時、一切處中,這樣的不間斷的修止、修觀,就是不雜用心,時時的有正憶念。「當知是人真修摩诃衍道」,應該知道這個人,他真是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修行者了。這正是《大品般若經》的意思。「摩诃衍」就是翻個「大乘」,這是一個大乘修行的人。

  

  這個「大乘」這句話,不必說是「你是小乘,我是大乘」,不是那個大乘,這是贊歎。這個「乘」是「動、出」的意思,這個「大小乘」這個「乘」字,是個動、出之意。「動出之意」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日常一般世間上的人,譬如說學習孔孟之道的人,他不是佛法,但是他也有多少修養,他也知道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」,也有一個約束自己的意思,也有修養的。但是它不能「動、出」,就是它不能根本的動搖這個煩惱,能夠跳出叁界,不能。他不能出離叁界、出離生死的;不能動,不能出。但是你若這樣學習佛法,像這樣修止觀,它就有這個「乘」的意思,就是能把你這個煩惱能動搖它,這貪瞋癡的煩惱是不容易斷掉的,但是現在能斷掉它,你可以出離生死,可以得涅槃的。這個「大乘」剛才說,不是大小乘的意思,就是贊歎你這個修行是有力量的,你將來一定能得涅槃了,你能夠成爲聖人的,這樣子贊歎他。

  

  「如《大品經》」上說,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「佛告須菩提,若菩薩行時知行,坐時知坐,乃至服僧伽梨,視眴一心,出入禅定,當知是人名菩薩摩诃衍」。這個「佛告須菩提,若菩薩行時知行」,這就是〈四念處品〉。行的時候,你走路,你提起來腳,一步一步向前走,你能知道行。這個話是很簡單,實在這個「知」就是止觀了,觀察這個「行」是因緣有的,是畢竟空的,這叫作「知行」。「坐時知坐」,你坐的時候,你知道是坐,他不會按一般的想法,去貪瞋癡的活動,沒有這個事情。「乃至服僧伽梨」,「乃至」是超略之詞,中間還有話,或者是你在禅堂裏來往,或者是你搭上五衣,或搭上七衣,乃至你「服僧伽梨」,就是大衣,你是到聚落去了,或者爲人說法去了,或者是禮拜師父去了,這叫作「乃至」,這一切日常的活動。

  

  這個「僧伽梨」就是我們出家人搭的大衣,但是它翻到中國話是翻個「覆衣」。「覆衣」,它的意思是說;譬如五衣,也叫「作務衣」就是一層,單一層這樣作,這個七衣也是這樣子。但是大衣可以重複,可以兩層布。就是你若冷的時候,搭這衣就暖了,睡覺的時候也可以蓋上的,所以叫「覆衣」。

  

  乃至「服僧伽梨」的時候,「視眴一心」,是說你眼睛在看的時候,看的時間多,或者是短短的一眴間。這個「眴」就是眼睛一動,短的時間。不管是行也好、坐也好、服僧伽梨也好,「視眴」,什麼時候那個心都是不雜亂的,就叫「一心」,就是不雜用心,沒有空間給貪瞋癡活動的。你或者出入禅定,這個時候出禅定,或者入禅定,你常常有正憶念。這個《大品般若經》有這個意思的。

  

  「當知是人名菩薩摩诃衍」,當知能這樣用功修行的人,這個人就是個「菩薩摩诃衍」,是大乘佛法裏面的菩薩。這也就是贊歎他的意思。

  

  複次,若人能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,是人則于世間最勝最上無與等者。釋論偈中說:「閑坐林樹間,寂然滅諸惡,淡泊得一心,斯樂非天樂。人求世間利,名衣好床褥,斯樂非安隱,求利無厭足。衲衣在空閑,動止心常一,自以智慧明,觀諸法實相。種種諸法中,皆以等觀入,解慧心寂然,叁界無倫匹。」

  

  「複次,若人能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」,這前面是一個意思,這底下又一個意思。說這個人能這樣一切時、一切處中這樣修行這個法門。「是人則于世間最勝最上無與等者」,那麼這個人,他在世間上,世間上人多得很,但是這個人是最殊勝的,他是最高上的,因爲他能調伏他自己的貪瞋癡的煩惱,能破除一切煩惱,能了生死,能得涅槃的,所以「無與等者」,其他的人不能與他相等的,都不如他。贊歎這個人修行的殊勝的意思。

  

  我們讀這個《阿含經》,它就是告訴這個比丘要修四念處觀,四念處觀是修這個無常觀、無我觀、修不淨觀,至于像《般若經》說的自性空的觀察,不明顯。《阿含經》裏面,這樣的修行方法不明顯。但是在《雜阿含經》這個孫陀羅難陀爲五百比丘尼說法的那一段經,也有這個自性空的意思。就是佛的在家的時候的那個弟弟,孫陀羅難陀。本來這大衆僧是排出個次第,爲比丘尼說法的,半月半月請教誡,爲這個比丘尼說法。但是,論這個次第,已經輪到了孫陀羅難陀去說法的,但是孫陀羅難陀他不去。但是這個比丘尼的僧團裏面還希望他來,但是他就不去。不去,這時候必是報告了佛,佛等于是下令,「你去!」這時候他才去的。如果你們歡喜的話,可以把這一部經注意讀一讀。是孫陀羅難陀到比丘尼的僧團去講佛法講了兩次,五百比丘尼得阿羅漢果。第一次講完了的時候,這些比丘尼到佛這兒來繞佛,然後拜佛,就走了。來的時候,佛說:「現在像月亮還沒有太圓,十五的月亮圓了,現在還沒到十五,月亮還不圓。」佛就又下令,特別的叫孫陀羅難陀再去說法,就不按照原來的那個次第,就特別的叫他再去說法。他又去說了一次,這比丘尼又來拜佛、繞佛一匝。佛就說了:「這回月亮是圓了!」就是得阿羅漢果了。我看那一段經文,也有自性空、無我、無我所的意思,也有。但是這樣的文少,多數是修無常觀,修無我觀,這樣子。

  

  所以這個地方是贊歎這個人是「菩薩摩诃衍」,「若人能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,是人則于世間最勝最上無與等者。」但是在大乘佛教裏,若今天的佛教來說,若是有人能這樣修行,也應該這樣贊歎,這是對的。

  

  「釋論偈中說:『閑坐林樹間,寂然滅諸惡,淡泊得一心,斯樂非天樂。人求世間利,名衣好床褥,斯樂非安隱,求利無厭足。』「釋論」就是《大智度論》,它是解釋《大品般若經》的,所以叫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