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5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也有這種事情。「或時多睡」,或者睡覺睡多了,我們的精神上就會這樣子,不清爽。

  「爾時應當修觀照了」,你這個時候你應該修觀,就心裏面多分別,多用如理作意去分別。分別時這心的活動,慢慢地這個氣血流暢了,這個暗塞、無記、瞪瞢的境界就沒有了,就破除去了。另外也可以多經行,經行多活動一下,也會破除這種境界。「爾時應當修觀照了」,它就會好了,就轉過來了。

  「若于坐中,其心浮動輕躁不安」,若是你本來坐得很安閑、很自在,但是這個時候不對勁,心裏面浮動,很輕躁,很容易就動了,打這個妄想、打那個妄想,不安閑、不安靜。「爾時應當修止止之」,應該修這奢摩他的止把它停下來。停下來這個止,看智者大師的意思,他也是非常的靈活的,這裏不多說。「是則略說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」的行相。

  「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」,你要「善識」,要善巧的認識,什麼藥什麼病是相對的;什麼藥同什麼病是不相對的,你要知道,這樣子去用它才能合適的。「一一不得于對治有乖僻」的過失,你弄錯了就不行,它不容易有效的。

  叁、隨便宜修止觀。行者于坐禅時,雖爲對治心沈故,修于觀照,而心不明淨,亦無法利,爾時當試修止止之。若于止時,即覺身心安靜,當知宜止,即應用止安心。

  「叁、隨便宜修止觀」,這個「便宜」,隨你那個情形合適,你就這樣用,這樣修止觀。「行者于坐禅」的時候,「雖爲對治心沈故修于觀照」,說我現在心裏面有點沈沒、瞪瞢,心情不是那麼明了,我應該對治這個毛病,我要修這個觀照。但結果心裏還不明靜,它還是不靈明、不清淨,還是暗塞。那怎麼辦呢?「修于觀照,而心不明淨,亦無法利」,你雖然去觀照它去,也得不到觀照的作用,不能破除去這個毛病。「爾時當試修止止之」,這個時候你還可以用止來對治它的,也可以的。「若于止時,即覺身心安靜」,你用這個體真止,或者也可以用系緣守境止、製心止,都可以用的。你用的時候,「即覺」,感覺到身心安靜下來了,很合適,把這個毛病破除出去了。「當知宜止」,那你就應該知道,你這個毛病和止是相應的,「當知宜止」。「即應用止」來安心的。

  若于坐禅時,雖爲對治心浮動故修止,而心不住,亦無法利,當試修觀。若于觀中,即覺心神明淨,寂然安隱,當知宜觀,即當用觀安心。是則略說隨便宜修止觀相。但須善約便宜修之,則心神安隱,煩惱患息,證諸法門也。

  「若于坐禅時,雖爲對治心浮動故修止」,我這個時候心浮動,我應該用止來止,結果「而心不住」,心還不能停下來的。「亦無法利」,也沒有得到這個止的好處,「當試修觀」,那你應該試驗去修這個毗缽舍那觀,修這個觀心的方法,觀一切法空的止觀。「若于觀中,即覺心神明淨,寂然安隱」,若是你在觀之中,你感覺你這個心神、就是心識,心識它很光明、很清淨,「寂然安隱」,沒有一切的雜念的沖動擾亂,你感覺很安隱的。「當知宜觀」,你還應該知道,你這個毛病與觀是相應的。「即當用觀安心」。「是則略說隨便宜修止觀相」,這是簡單的說「隨便宜」,這個是不守常軌;本來是心裏浮動應該用止,心裏暗塞應該用觀,現在不是,轉變了,就是隨便宜,隨你個人的個別的情形,你要活動的活用,所謂活學活用,是這樣意思,這叫「隨便宜修止觀」。「是則略說隨便宜修止觀相」。

  「但須善約便宜修之,則心神安隱,煩惱患息,證諸法門也」,這個隨便宜修止觀的行相,你需要「善約便宜修之」,不是那麼死板的,你要靈活的去約這個便宜來修,「則心神安隱」,則你的心識感覺到很安隱,很相應。「煩惱患息」,所有的愛煩惱、見煩惱、瞋煩惱、各式各樣的煩惱都停下來了。「證諸法門也」,你就會得無生法忍了,你會覺悟很多很多的法門的。一般說我們從《楞嚴經》的二十五圓通,和《大寶積經》說的這些法門來看,沒有一件事不是法門的!但是要照我們沒有那樣智慧呢,好像我們就不知道;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法門?什麼不是法門?

  說那個耆婆,佛在世的時候,印度有個醫王是耆婆。他跟一個醫生學這個醫藥的事情,說是:「你去,到山上采藥來」,叫這個耆婆去采藥來,耆婆就空手回來了,說是:「你怎麼沒有采藥呢?」說是:「我看這個山上,沒有一樣不是藥的。」就是佛法,若按佛的智慧來看,沒有一樣不是入第一義谛的門,都是涅槃門的。但是在我們凡夫的時候,有的合適,有的不合適,這又是不一樣了。所以是「證諸法門也」,如果你用這便宜的修止觀合適了,你就會得無生法忍了,你就會通達一切法皆是門,皆是佛法。

  問:這裏有一位法師提出來,說了幾句話:「我因靜坐發病,長期受困,雖求諸法師大德,無奈業障深重,故至今依舊。懇祈老法師慈悲,教我法要、出我業障,感恩不盡也!」

  答:這一位法師,他說他是因爲靜坐就有病了,受這個病的困擾很久了。他說他是業障深重,現在要求「教我法要、出我業障」。天臺智者大師,我讀他的書,我感覺他教導我們修行的法門,大概地說,就是兩種;就是一個正行,一個助行。你主要的法門是你要修學的,但是另外你還要准備有助行。你看他的《摩诃止觀》,當然他說得非常的圓滿。我們簡要的說;就是一個正行,一個助行,還另外要有個助行。佛在世的時候,佛的弟子裏面,像舍利弗尊者這些人,就是他根性非常利而沒有業障,所以他聽聞佛法,就很順利地就得道果了,就沒有事了。但是說周利盤陀迦這位阿羅漢呢,對比起來說,他根性鈍,但是沒有業障;說根性鈍,因爲沒有業障的關系,他也能成功,也能夠得聖道。

  若是我們這些人來說呢,就是根或又鈍、又有業障,這一下子糟糕!若是根性利、有業障,這業障障不住,他還是能夠把業障破壞了,他就成功了。若是根性鈍,他來得很慢,但是沒有業障障礙他,他一步一步,雖然慢也走到了,也能到涅槃那兒去。我們這些人呢,這是智者大師在《法華文句》上說的這個話。我們根性鈍,又有業障,我們就邁不動步,向前邁一步都很困難;那麼這樣的人要修學佛法怎麼辦呢?要有正行,還要有助行才可以。站在修止觀的立場來說,正行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也包括奢摩他在內,這是正行。但是另外有助行,是什麼呢?要多忏悔,要忏悔;有業障就是要多忏悔。智者大師他說了好多忏,有方等忏、還有法華忏、法華叁昧忏,四明尊者又編了一個大悲忏;或者我們念這個八十八佛的功課本也是忏,也是好,一佛一拜。我們大家在一起做功課念這八十八佛,只是跪在那兒念,也是很好。但若是你自己個別,你一佛一拜,這八十八佛,還有法界藏身阿彌陀佛也是一拜;那長行的文,你跪下來讀;底下那個頌文,一段一拜、一段一拜;最後普賢菩薩叁稱,就是叁拜。多忏悔,多忏悔就是能消除業障。當然這個是你不能著急,就是慢慢來;若是有業障的話,業障終究有一天是滅掉了,那麼你所有的病應該會好了,你修行也就會進步了。說是,我只是這樣坐禅,我不修這個助行。不修助行,你沒有業障不要緊;有業障你就不行,就障住你不能進步,你有困難。所以要有正行,還要有助行,這樣才可以。

  我看天臺智者大師的他這些學生,在國清寺的、或者在玉泉寺的,他們有些人怎麼辦法呢?那時候很多人都把《法華經》背下來,也有把《大品般若經》背下來的,一天就是背這個經,有很多的不可思議的感應。若是我們修止觀不合適,不妨也采取這個辦法,當然這個也要息諸緣務。背《金剛經》短,那比較容易;若是背《法華經》,那是要息諸緣務才行,一天就是背一部《法華經》也可以。若是背《華嚴經》,那八十卷,若長期地背,也是可以。那其他的都不用,就是一天背經,就是不可思議。我看這個《華嚴經持驗記》、《法華經持驗記》,看這《高僧傳》說的那些修行人,我們就可以這樣說:「保證你會到佛世界去!」你就這樣修行,也就不白出一回家,也就不白出家的,你會法喜充滿。

  四、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。所謂行者先用止觀對破麁亂,亂心既息,即得入定。定心細故,覺身空寂,受于快樂;或利便心發,能以細心取于偏邪之理。若不知定心止息虛诳,心生貪著,若生貪著,執以爲實。若知虛诳不實,即愛見二煩惱不起,是爲修止。雖複修止,若心猶著愛見,結業不息,爾時應當修觀,觀于定中細心。若不見定中細心,即不執著定見。若不執著定見,則愛見煩惱業悉皆摧滅,是名修觀。此則略說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相。分別止觀方法,並同于前,但以破定見微細之失爲異也。

  「四、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。所謂行者先用止觀對破麁亂,亂心既息,即得入定。定心細故,覺身空寂,受于快樂。」

  正修行第六段是分兩方面說明修止觀的次第。第一是坐中修,盤腿坐下來修。第二是曆緣對境修。靜坐之中修止觀,一共是分五條,分五段。第一是對治初心麁亂修止觀、第二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、叁隨便宜修止觀。這個「便」字我又去查了字典,在字典上是念(ㄅㄧㄢˋ)也念(ㄆㄧㄢˊ),我看那個解釋,念(ㄆㄧㄢˊ)也可以,隨便宜修止觀。這叁種修法,解釋過了。現在是第四種,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。

  這個「定中細心修止觀」,就是經過前叁種的修行之後,這位修行人已經有多少成就了。或者明白一點說,就是他得到定了。他得到這個定,但是他的智慧不夠,又有了新的毛病,所以還需要重新的開導一下,所以叫「對治」,「定中的細心」有了毛病需要對治,這樣的修止觀,那麼天臺智者大師,在這裏又開示這個修的方法。

  「所謂行者」,就是所說的這個修行人,「先用止觀對破麁亂」,一開始修行的時候,這個妄想顛倒的煩惱非常猛烈,那麼用止觀來破它,所以叫「對破麁亂」。「亂心既息,即得入定」,這個雜念的妄想雖然是很猛,但是經過止觀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