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妄想,「往往发狂」,有的时候,有的人就会发狂了,所以也不要太急。「如学射法,久习方中矣!」就像古代的人学射箭似的,你最初射箭向那个地上射,射不中,但是你长期的学习呢,它就射得很准,射准了。所以我们学这个奢摩他,用这个体真止,这是观一切法空的智慧,来停这个妄想,你暂时不要希望太高,不要说「我七天内就得无生法忍了!」那个是太过头了;你是慢慢的来,你只是常常的坐,常常的摄心,它尽管心里面老是有妄想,你常常的注意控制它,慢慢地它就调伏了。所以「久习方中矣」。
二者、修观有二种。
前面这是说这个「止」,这底下说「修观」。修观,有两种观。
一者、对治观。如不净观对治贪欲、慈心观对治瞋恚、界分别观对治着我、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,此不分别也。
这观有两种。第一是对治观。就是我有什么毛病,我就吃这个药。药和病是相对的,这样去治疗他的病,治疗我自己的病。「如不净观」是对治贪欲的,说是我们这个欲心很重,那你应该修不净观。我看释迦牟尼佛的意思,修体真止是很重要,修不净观也很重要。但是我认为这修不净观并不是很难的事,像《大智度论》我说过,修四念处的那个地方,说那个不净观,把那个文多读几遍,把那个偈颂背下来,偈颂也不很多,你静坐的时候,你就那样思惟,它就是有力量了。所以用这个不净观来对治自己的贪心,就像人有病,你看医生看对了,这个病就能减轻,逐渐地就好了。我们有这个贪欲的病,谁也不应该说大话,说「你有贪欲,我没有嘛!」其实都不要,谁也不要耻笑谁,但是主要就是要想办法来治病,这件事重要。用这个不净观常常的调伏它,常常的调伏它,它就好了,你不知不觉的你心里面的世界太平,就太平了。你若遇见什么境界,心里面没有什么事。就算是偶然的有一点儿,很容易调伏。若是你从来就没有修过不净观,你没有经过调伏。你有病,你没有吃过药,那个病它就在那里,所以这个不净观,我认为我们出家人还是需要的。
「慈心观对治瞋恚」,如果自己的瞋恚心很重,小小的事情很愤怒,也应该修慈心观,这也都是现成的。那么你常常那么思惟,它就有效的。「界分别观对治着我」,这执着我,这也是我们的毛病,并且修无我观也就是修体真止,是一回事。不过这个「界分别观」和体真止有一点儿不同。它是说我们这个生命体,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,这六大组成的,这身体里面只是这六大,另外没有我;若有个我应该说七大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、我,应该说七大。本来说五蕴组成的,若有我的话应该说六蕴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、我,应该是六个;但是只有五个,没有那个「我」,所以就是这个身体里面没有我可得。但是我们有时说话的时候:「你怎么的…我怎么的…」这是假名我,这个色受想行识和合的这个生命假名为我,并没有真实的我,是这样子来破这个我。若是用体真止观察这个生命体是因缘有的、是自性空的,当然是无我、无我所了。
这件事,我们传统的佛教总是欢喜《楞严经》「常住真心、性净明体」;一个《楞严经》,一个《起信论》,这个法门也是不错的。但是传统的佛教不常讲「无我、无我所」,就是讲的话,也讲得不彻底。所以人很难得初果的,你想得初果,得初果要无我、无我所嘛,你很难得。但是你没能够「无我、无我所」,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容易和。如果你常修无我观的话,遇见问题的时候,你这无我观一现前的时候,立刻没有问题了,不需要还要讲道理,不需要那么讲,你就自己心里面立刻就化了,没有问题啊!所以这「对治着我」也是很重要的事情。所以佛在世的时候,证圣果的人特别多,为什么呢?因为他就是学的、修的就是无我、无我所嘛!成功了就是圣人。那么佛法有正法、像法、到末法,我若说就是有罪过了,「好高骛远」,我怎么怎么的!结果得圣道的人少了,我们不能说没有,但是少。
「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」,这六个妙门,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,对治这个多妄想的人,妄想非常多。由这个方法也可以心里妄想会减少的。「此不分别也」,智者大师说,这个对治观,在这里不说。
二者、正观。观诸法无相,并是因缘所生;因缘无性,即是实相。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,能观之心自然不起。前后之文多谈此理,请自详之。
「二者、正观」,前面这是对治观,这底下第二是说这个正观。什么叫作正观?这智者大师的意思,「正」者「主」也,就是主要的,最重要的这个观法,这个法门。「观诸法无相,并是因缘所生,因缘无性即是实相」,是观察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中无一切法,也就无一切法相。无一切法相,空相也是不可得的了,所以是「无相」。「并是因缘所生」,因缘所生法都是没有自性的,没有自性所以就是空的,「空」就是实相,一切法真实的情况,就是一切法都是空的。
「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」,这修行这回事情,你开始静坐修行了,你才去学一切法空,那是晚了。应该在没有修行以前,你就要好好学学佛法,应该是那样子。除非是你有个善知识在你旁边,随时可以请教,或者可以;不然的话你预先不准备好,「观一切法空」,观不上来呀!怎么叫「一切法空」还不懂嘛!说「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,能观之心自然不起」,因为这个心的活动,他有说个譬喻,就像这个老年人,有病站不起来,要柱个杖,柱这个杖才能起来。我们这个心理活动,要有个所缘境,这个心才能活动。若观一切法都空了,就是没有这个杖了,没有这个杖,这个人的心里的活动也就停下来了。所以「能观之心自然不起」,自然就不活动了。这样子就是能所两亡了;所观的不可得,能观的心也不可得,就是离一切分别相了。
「前后之文多谈此理」,这个《小止观》、坐禅法要,前面的文、后面的文,「多谈此理」,多数都是谈这个道理。「请自详之」,请你自己去好好的学习吧!这个意思。当然这种道理,在《中观论》和《大智度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说得是最清楚。不过天台智者大师在《摩诃止观》里面说这个一切法空,从假入空观,那个十种境界破法遍,第七破法遍里面,他有十层观法,那个第七是破法遍。说到「从假入空观」,说得很详细的,怎么样观一切法空。但是在《中观论》,这三论宗的学者,像印顺老法师他说这「一切法空」,嘉祥大师他有《中观论疏》,他也说「一切法空」,和智者大师说的有一点不同,还是有一点不同的。
如经偈中说:「诸法不牢固,常在于念中,已解见空者,一切无想念。」
「诸法不牢固」,这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的,它都是无常的、可破坏的,在一切因缘生法里面,没有一个常住不坏的东西。「常在于念中」,没有常住不坏的东西,也就是无自性了,这样的理论,你这个修行人,要常在你的正念里面观察。说我们出家人或者在禅堂里经行、或者坐在那里。这个非佛教徒,他如果没有接触过佛法,他就是没有办法能明白「坐那里干什么呢?」在那里行,「行干什么东西呢?」就是落得一头雾水,不知怎么回事情。「常在于念中」,出家人的修行的事情,尤其说是能到深山里面,和社会上都不接触,那种生活最低的情况里面多苦恼呢?哎!他能在那里受得了,他凭什么能受得了这种境界?他就凭这个「常在于念中」,他能够有正念,和诸法实相相应,就是凭这一点了。
「已解见空者,一切无想念」,「已」不是没有;他已经成就了通达一切法空,而又是见空了,这就是得无生法忍了的人。「一切无想念」,他这正念一现前的时候,一切的境界不能动摇他的心,他心里能离一切相了,他就「无想」,不取相叫「无想」;不是无想天那个「无想」。他是这样子正念真如的呀!
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学习。就像人射箭,头一次射不准,我今天射不准、明天射不准,终究有一天是射准了。我最初修行的时候,只是在经本的文字上这么样学,我感觉「不行、不行」,但终究有一天你成功了。因为你不断的这样努力,它就会有进步的。说是「他有善根」,所以他成就了;我没有善根。你没有善根,就真的没有善根?如果你现在不努力,你还是没有善根嘛!说「那个人有善根」,那个善根也是努力来的嘛!所以非要栽培不可。我们人,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相争,是争不来的呀!就是要努力的栽培自己才会有效,争是无效的。
二、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。行者于坐禅时,其心暗塞,无记瞪瞢,或时多睡,尔时应当修观照了。若于坐中,其心浮动,轻躁不安,尔时应当修止止之。是则略说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相。但须善识药病相对用之,一一不得于对治有乖僻之失。
「二、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」,前面是对治这个麁乱心,初开始修行的人,这个心妄想很麁、很强、很猛的,很不容易调伏的,但是要用这个办法去调,那么慢慢地这个妄想会柔软了一点的,你会有一点好境界的,这是第一个修止观。第二个,对治心沉浮病,我们修行的时候,心里面昏沉、沉没的一种病。一个浮动的病。对治这两种病,要修这个止观的法门。
「行者于坐禅」的时候,「其心暗塞、无记瞪瞢,或时多睡,尔时应当修观照了」,这个修行人在坐禅的时候,「其心暗塞」,他那个心里面没有智慧的光明,就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,自己感觉到糊糊涂涂的,就像睡觉醒了,「现在是早晨?是晚上呢?是白天?是夜里?」都不知道了,那就是「其心闇塞」。「无记」,什么都不能分别。「瞪瞢」,就是心里面有点迷迷糊糊的,不分明、不明了。这个修行的事情,有的时候你吃东西不对,会使令自己这样子。有的时候,这个懈怠是谁都有的,有的时候贪睡,睡多了,也就是睡醒了的时候迷迷糊糊的,不好。有的时候这个鬼神来捣乱、搞你,那天说的就是这个「魇」,就是鬼神用一种方法他叫你糊涂,叫你的精神不大明了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