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也有这种事情。「或时多睡」,或者睡觉睡多了,我们的精神上就会这样子,不清爽。
「尔时应当修观照了」,你这个时候你应该修观,就心里面多分别,多用如理作意去分别。分别时这心的活动,慢慢地这个气血流畅了,这个暗塞、无记、瞪瞢的境界就没有了,就破除去了。另外也可以多经行,经行多活动一下,也会破除这种境界。「尔时应当修观照了」,它就会好了,就转过来了。
「若于坐中,其心浮动轻躁不安」,若是你本来坐得很安闲、很自在,但是这个时候不对劲,心里面浮动,很轻躁,很容易就动了,打这个妄想、打那个妄想,不安闲、不安静。「尔时应当修止止之」,应该修这奢摩他的止把它停下来。停下来这个止,看智者大师的意思,他也是非常的灵活的,这里不多说。「是则略说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」的行相。
「但须善识药病相对用之」,你要「善识」,要善巧的认识,什么药什么病是相对的;什么药同什么病是不相对的,你要知道,这样子去用它才能合适的。「一一不得于对治有乖僻」的过失,你弄错了就不行,它不容易有效的。
三、随便宜修止观。行者于坐禅时,虽为对治心沉故,修于观照,而心不明净,亦无法利,尔时当试修止止之。若于止时,即觉身心安静,当知宜止,即应用止安心。
「三、随便宜修止观」,这个「便宜」,随你那个情形合适,你就这样用,这样修止观。「行者于坐禅」的时候,「虽为对治心沉故修于观照」,说我现在心里面有点沉没、瞪瞢,心情不是那么明了,我应该对治这个毛病,我要修这个观照。但结果心里还不明静,它还是不灵明、不清净,还是暗塞。那怎么办呢?「修于观照,而心不明净,亦无法利」,你虽然去观照它去,也得不到观照的作用,不能破除去这个毛病。「尔时当试修止止之」,这个时候你还可以用止来对治它的,也可以的。「若于止时,即觉身心安静」,你用这个体真止,或者也可以用系缘守境止、制心止,都可以用的。你用的时候,「即觉」,感觉到身心安静下来了,很合适,把这个毛病破除出去了。「当知宜止」,那你就应该知道,你这个毛病和止是相应的,「当知宜止」。「即应用止」来安心的。
若于坐禅时,虽为对治心浮动故修止,而心不住,亦无法利,当试修观。若于观中,即觉心神明净,寂然安隐,当知宜观,即当用观安心。是则略说随便宜修止观相。但须善约便宜修之,则心神安隐,烦恼患息,证诸法门也。
「若于坐禅时,虽为对治心浮动故修止」,我这个时候心浮动,我应该用止来止,结果「而心不住」,心还不能停下来的。「亦无法利」,也没有得到这个止的好处,「当试修观」,那你应该试验去修这个毗钵舍那观,修这个观心的方法,观一切法空的止观。「若于观中,即觉心神明净,寂然安隐」,若是你在观之中,你感觉你这个心神、就是心识,心识它很光明、很清净,「寂然安隐」,没有一切的杂念的冲动扰乱,你感觉很安隐的。「当知宜观」,你还应该知道,你这个毛病与观是相应的。「即当用观安心」。「是则略说随便宜修止观相」,这是简单的说「随便宜」,这个是不守常轨;本来是心里浮动应该用止,心里暗塞应该用观,现在不是,转变了,就是随便宜,随你个人的个别的情形,你要活动的活用,所谓活学活用,是这样意思,这叫「随便宜修止观」。「是则略说随便宜修止观相」。
「但须善约便宜修之,则心神安隐,烦恼患息,证诸法门也」,这个随便宜修止观的行相,你需要「善约便宜修之」,不是那么死板的,你要灵活的去约这个便宜来修,「则心神安隐」,则你的心识感觉到很安隐,很相应。「烦恼患息」,所有的爱烦恼、见烦恼、瞋烦恼、各式各样的烦恼都停下来了。「证诸法门也」,你就会得无生法忍了,你会觉悟很多很多的法门的。一般说我们从《楞严经》的二十五圆通,和《大宝积经》说的这些法门来看,没有一件事不是法门的!但是要照我们没有那样智慧呢,好像我们就不知道;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法门?什么不是法门?
说那个耆婆,佛在世的时候,印度有个医王是耆婆。他跟一个医生学这个医药的事情,说是:「你去,到山上采药来」,叫这个耆婆去采药来,耆婆就空手回来了,说是:「你怎么没有采药呢?」说是:「我看这个山上,没有一样不是药的。」就是佛法,若按佛的智慧来看,没有一样不是入第一义谛的门,都是涅槃门的。但是在我们凡夫的时候,有的合适,有的不合适,这又是不一样了。所以是「证诸法门也」,如果你用这便宜的修止观合适了,你就会得无生法忍了,你就会通达一切法皆是门,皆是佛法。
问:这里有一位法师提出来,说了几句话:「我因静坐发病,长期受困,虽求诸法师大德,无奈业障深重,故至今依旧。恳祈老法师慈悲,教我法要、出我业障,感恩不尽也!」
答:这一位法师,他说他是因为静坐就有病了,受这个病的困扰很久了。他说他是业障深重,现在要求「教我法要、出我业障」。天台智者大师,我读他的书,我感觉他教导我们修行的法门,大概地说,就是两种;就是一个正行,一个助行。你主要的法门是你要修学的,但是另外你还要准备有助行。你看他的《摩诃止观》,当然他说得非常的圆满。我们简要的说;就是一个正行,一个助行,还另外要有个助行。佛在世的时候,佛的弟子里面,像舍利弗尊者这些人,就是他根性非常利而没有业障,所以他听闻佛法,就很顺利地就得道果了,就没有事了。但是说周利盘陀迦这位阿罗汉呢,对比起来说,他根性钝,但是没有业障;说根性钝,因为没有业障的关系,他也能成功,也能够得圣道。
若是我们这些人来说呢,就是根或又钝、又有业障,这一下子糟糕!若是根性利、有业障,这业障障不住,他还是能够把业障破坏了,他就成功了。若是根性钝,他来得很慢,但是没有业障障碍他,他一步一步,虽然慢也走到了,也能到涅槃那儿去。我们这些人呢,这是智者大师在《法华文句》上说的这个话。我们根性钝,又有业障,我们就迈不动步,向前迈一步都很困难;那么这样的人要修学佛法怎么办呢?要有正行,还要有助行才可以。站在修止观的立场来说,正行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也包括奢摩他在内,这是正行。但是另外有助行,是什么呢?要多忏悔,要忏悔;有业障就是要多忏悔。智者大师他说了好多忏,有方等忏、还有法华忏、法华三昧忏,四明尊者又编了一个大悲忏;或者我们念这个八十八佛的功课本也是忏,也是好,一佛一拜。我们大家在一起做功课念这八十八佛,只是跪在那儿念,也是很好。但若是你自己个别,你一佛一拜,这八十八佛,还有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也是一拜;那长行的文,你跪下来读;底下那个颂文,一段一拜、一段一拜;最后普贤菩萨三称,就是三拜。多忏悔,多忏悔就是能消除业障。当然这个是你不能着急,就是慢慢来;若是有业障的话,业障终究有一天是灭掉了,那么你所有的病应该会好了,你修行也就会进步了。说是,我只是这样坐禅,我不修这个助行。不修助行,你没有业障不要紧;有业障你就不行,就障住你不能进步,你有困难。所以要有正行,还要有助行,这样才可以。
我看天台智者大师的他这些学生,在国清寺的、或者在玉泉寺的,他们有些人怎么办法呢?那时候很多人都把《法华经》背下来,也有把《大品般若经》背下来的,一天就是背这个经,有很多的不可思议的感应。若是我们修止观不合适,不妨也采取这个办法,当然这个也要息诸缘务。背《金刚经》短,那比较容易;若是背《法华经》,那是要息诸缘务才行,一天就是背一部《法华经》也可以。若是背《华严经》,那八十卷,若长期地背,也是可以。那其他的都不用,就是一天背经,就是不可思议。我看这个《华严经持验记》、《法华经持验记》,看这《高僧传》说的那些修行人,我们就可以这样说:「保证你会到佛世界去!」你就这样修行,也就不白出一回家,也就不白出家的,你会法喜充满。
四、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。所谓行者先用止观对破麁乱,乱心既息,即得入定。定心细故,觉身空寂,受于快乐;或利便心发,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。若不知定心止息虚诳,心生贪着,若生贪着,执以为实。若知虚诳不实,即爱见二烦恼不起,是为修止。虽复修止,若心犹着爱见,结业不息,尔时应当修观,观于定中细心。若不见定中细心,即不执着定见。若不执着定见,则爱见烦恼业悉皆摧灭,是名修观。此则略说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相。分别止观方法,并同于前,但以破定见微细之失为异也。
「四、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。所谓行者先用止观对破麁乱,乱心既息,即得入定。定心细故,觉身空寂,受于快乐。」
正修行第六段是分两方面说明修止观的次第。第一是坐中修,盘腿坐下来修。第二是历缘对境修。静坐之中修止观,一共是分五条,分五段。第一是对治初心麁乱修止观、第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、三随便宜修止观。这个「便」字我又去查了字典,在字典上是念(ㄅㄧㄢˋ)也念(ㄆㄧㄢˊ),我看那个解释,念(ㄆㄧㄢˊ)也可以,随便宜修止观。这三种修法,解释过了。现在是第四种,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。
这个「定中细心修止观」,就是经过前三种的修行之后,这位修行人已经有多少成就了。或者明白一点说,就是他得到定了。他得到这个定,但是他的智慧不够,又有了新的毛病,所以还需要重新的开导一下,所以叫「对治」,「定中的细心」有了毛病需要对治,这样的修止观,那么天台智者大师,在这里又开示这个修的方法。
「所谓行者」,就是所说的这个修行人,「先用止观对破麁乱」,一开始修行的时候,这个妄想颠倒的烦恼非常猛烈,那么用止观来破它,所以叫「对破麁乱」。「乱心既息,即得入定」,这个杂念的妄想虽然是很猛,但是经过止观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