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调伏,经过这个修行人不断的努力,他这个乱心是停下来了;停下来了「即得入定」,他心里面就明静而住了。明静而住这个事情是「定心细故」,这个入定的定心和我们有妄想的心是不一样的,我们这妄想心非常的粗、粗动,这个明静而住有定的心是特别微细的。

  这特别微细这件事,当然常有静坐的人,或者是得定;就是没得定,也可能会体会到多少。静坐的时候,他心里面用止的方法、用观的方法调伏这个心,他能静下来。但是可能最初的时候,很快的又有妄想了,或者是打瞌睡了。若是功夫进步了,他在有妄念的前一剎那,就预先知道了;功夫若进步的话,不要说是妄念已经来了,就要来的时候预先就知道了。那么他把他的正念向上一提,杂念根本就不起了,这也就表示他的功夫进步了。这个功夫进步了,他的昏沉也不会那么重,除非是有意外;譬如说你夜间睡一个钟头觉,你习惯了,他也不打瞌睡。但是忽然间…你这一天是坐十二个钟头的静坐,忽然间坐八个钟头,那四个钟头有其他的障缘不能坐,那么你就会打瞌睡了,你一有变化它就打瞌睡。但是也不是太有影响,它是过一会儿就没有事了,这功夫还是会现出来的。等到那个时候可能一坐十个钟头也没有什么,或者一坐几天都可以了。这个时候他一念不生了,一点杂念也不起了,不是奢摩他就是毗钵舍那;不是毗钵舍那就是奢摩他,他是很自在的了,这个时候就是得定了。

  「觉身空寂,受于快乐」,这个得定,得什么定呢?得了定他是有一个相状的。现在就说出来了,「觉身空寂,受于快乐」,这两句话就是得定的一个相状。得定相状,这是什么定呢?这是未到地定,未至定。这「未至定」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它还没有到色界定,但是它超过欲界定了。这个欲界定是初静坐的人最初经过的地方,这里面就没有说这个欲界定,只是说这个未到地定。「觉身空寂」,他心里面明静而住,可是在他的感觉上来说,这个身体没有了,不感觉有身体了,这是一个现象。第二个现象「受于快乐」,就是有轻安乐了。这个欲界定没有这回事,欲界定还不能够「觉身空寂、受于快乐」,只是感觉身体若有若无的那样子,也没有快乐,可能也是舒服了,但是没有快乐。这个未到地定「觉身空寂」,感觉到很强的快乐,这就叫作轻安乐。

  这种轻安乐,为什么会有乐呢?它也有一个原因。我们佛教说的修定的方法,对于调身这一方面总是很简单的,不是说很多,就像前面说这么多。睡眠要减少,你若希望得禅定,睡八个钟头是不行的,不过初开始也是可以。那么饮食也要减少。睡眠要减少,饮食要减少,不能够多说话,不能作太劳力的事情。这说是调睡眠也好,调饮食也好,实在也就是调身,但主要是调心。这心若调了,身体就调了,一得到轻安乐以后,这身体就是调了。这个轻安乐,如果是色界初禅的轻安乐,那要比未到地定的轻安乐是更殊胜、是更强烈的。未到地定的轻安乐没有色界初禅的乐那么强,但是从来没有轻安乐的人,忽然间得到未到地定有这样的乐,也是特别厉害的,也是感觉很厉害的。就是你要出定了,在这未到地定里面感觉到非常的安乐,就是你现在要出定了,出定了这个轻安乐还继续存在一个时期,它就解散了,就没有了;它不会立刻就没有了。

  这个乐,为什么会有乐呢?我是孤陋寡闻了,我没有学过道教的静坐的方法,小小的看见一点,但是也没有去专心去注意那个事情。但是听他们说,这道教的修定的方法是运气,要通这个脉、要运气,使令气在周身里面动。气在周身动,气和身体的各部分的流动就有摩擦的事情,那么他就感觉到舒服。若是有的人学了一点佛法的禅定的知识,喔!得轻安乐就是未到地定,或者是初禅、二禅以上的禅,现在按这个道教的方法,「喔!有轻安乐了」,就容易有些混淆,究竟是什么定?就有些混乱。但是修道教的方法也不是决定不好,可是有的人搞坏了呢,脑充血、血管爆了就死掉了,或者没有死,这时候才知道这里有问题。

  那么我们佛教徒,照理说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,我们归依法了。佛大慈大悲大智慧,到是很自由的,容许我们学习非佛教的知识。但是我们若相信佛的话,若是归依法了,我们不应该放弃佛法的修行法门,去修行外道法;我看应该是这样,不应该去修外道法。这佛教的修定的方法不运气,所以你静坐的时候,少少的调身,而后主要是调心,用这个止和观来调。不是主动的来运这个气在身体里面动,没有这回事。所以你在欲界定的时候,没有什么轻安乐,只是舒服一点、轻快一点。但是到了未到地定、到了色界初禅以上,这个轻安乐是来了。

  我们不运气,它为什么也会有乐呢?这天台智者大师他说出来一个理由。他说是这个色界初禅的轻安乐,是因为你得色界定了。我们是欲界的人,但你得的定是色界定,不是欲界。我们是欲界的人,我们这个身体也是欲界,我们的心也是有欲的;但是你现在修禅定了,改变了。你身体不能改变,还是欲界,但是你这个心有一点变化,就是得到色界定,这个定是色界人的心理活动。你现在成就了以后,你心变了,这个身体也随着变化,就在身体里面有了色界天的地水火风了,你得到色界定的时候,你有色界天的地水火风。那么色界天的地水火风,你一入定,色界天的地水火风在你的身体里面就出现了;一出现呢,它和欲界的地水火风就合在一起了,这一接触,所以就有轻安乐了,就是这么回事。但是这未到地定,不是色界定,但是又不是欲界,所以生理上是有变化,所以也有乐,也有轻安乐了。那么你若出定了,你又恢复你的欲界的情况了,恢复到欲界情况,色界四大就没有了;它也不是顿然间没有的,它是逐渐的,所以这轻安乐也是逐渐的消失的,是这样意思。

  得到了色界定,得到了未到地定。我们若是用世间上人的事情作比例的话,说的一个穷小子作生意,忽然发大财了,心里面是很快乐。说我们得定,我们若是费了多少辛苦,白天也静坐,夜间早早起来也静坐,费了多少辛苦,忽然间得到这未到地定,得了轻安乐了,心里面也是特别欢喜的。但是智者大师告诉我们,你要隐藏一点,不向人说。但是说明了定的行相,「觉身空寂」,感觉到这个身体没有,没有身体了,这是一个虚空。「受于快乐」,享受到非常美妙的快乐。这是把这个麁乱的妄想停下来以后,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,有这样的现象。这是得定。

  「或利便心发,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」,这个麁乱的妄想停下来以后,第一个现象是得定,第二个现象「利便心发」。就是它这个麁乱的妄想一停下来,一入定、心里面明静而住,但是这个人他若忽然间听见这鸟的声音,一听,他心里面一动,就从这里面发出来很多的智慧,就是这样,你若和他谈话,你若一开了头,他的话匣子打开了,无穷无尽的文章都可以写出来的,可能你的笔来不及记录的。是「利便心发」,他非常锐利、非常灵的那种心理活动就发出来了。

  我在香港青山,随着一个老法师去看一个人,他家里供着大势至菩萨相、观世音菩萨相,就是没有阿弥陀佛相。这个老法师同他谈话,喔!那个人说出那个话就是非常的利得很,看那个人的眼神也是不同,我就疑惑这个人也一点特别呀。不过现在修行人就是有这种事情,就是你利便心发出来。他这种人自己也知道,但是停不下来,你若请他讲开示的话,那可是不得了,不过这种人也不是多见。

  这「利便心发」或者我们也用佛法的话来形容,喔!这个人很有辩才,也没有什么不好,但是「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」,这就有问题了。他能用他那个由定的经验,这「细心」就是定里面那个微细的境界,「取于偏邪之理」,他能够离开了佛法,另外说明一条道理,他说得非常的微妙、非常的动听,使令你不得不信;除非你是佛教徒,你对佛法有认识,或者能辨别你这个人是邪知邪见,不然的话你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情的。「取于偏邪之理」,不过有的人多数容易感觉到这个心明静而住,这就是常住不变的真心了,多数是这样子,多数是有这种问题,「取于偏邪之理」。

  所以这个修行的事情,有的人和我说过这样的话:「我不愿意去读经,我愿意修行。」我嘴是没好意思说他不对,但是我心里面就是不同意的。你是佛教徒,你不愿意学习佛法,愿意修行。能说出来愿意修行的话,也很难得,但是这修行的这件事,你不学习佛法,你知道怎么修行吗?你修行的时候有了问题的时候,你用什么来作标准,你走的是正知正见的道路呢?怎么能够不学习佛法呢?不过是学习得博学、或者是就学一个法门,或多或少的不同,不学习是不行的。所以这个时候,这个修行人就发现有这种事情,「或利便心发,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」,能够这样子,他就是佛了。那就是这样境界。

  「若不知定心止息虚诳,必生贪着」,说是这个人他若是原来对于佛法学习得不够,他学习得不够,他就不知道他所认为的那个真理,实在是个虚妄境界,是「定心止息」的虚诳的境界,并不是什么真理。实在就是自己的颠倒妄想,是自己的愚痴,所以他还不知道,你把这个麁乱的妄想停下来以后,暂时的看见这个水平静没有波而已,你不知道那只是未到地定,那个止息的境界那还是很浅的,那还是虚诳的,并不是真实的境界。这个境界如果你不谨慎、你不努力,假设你放逸的话,随时也会破坏的,怎么能说这是「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」呢?但是你若不知道,「必生贪着」,「啊!我已经成佛了!」就是这样子,这个境界是宝,「必生贪着」。

  「若生贪着,执以为实」,你若生爱着这个境界,就认为这是真实不虚的了,是对了。「若知虚诳不实,即爱见二烦恼不起」,你对佛法的知识,如果你有深一层的认识。所以我们自己直接去读佛说的经,的确不是容易懂,要读这大菩萨的论,像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他有的时候说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