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得很微细,不是太难懂,那么你就知道修行这条道路的曲折。那么你修行的时候出现那个境界,你就容易辨别嘛!所以你若知道我现在这个境界是虚诳的,那不要说是无生法忍,连凡夫境界还是浅的,只是未到地定,还不是色界定,这还是不真实的。「即爱见二烦恼不起」,那么这个爱烦恼和见烦恼就不生起了。我们平常的人在这五欲的境界上有爱烦恼、有见烦恼。这个修行人是在他的定的境界里面生起新的爱烦恼、见烦恼;这定的境界有轻安乐,他也很爱着,这个就是佛境界了,这个是常住真心了,这就成了见烦恼了。那么你若知道这是虚诳的,那么这爱烦恼就不执着,就不贪着也不执着了,那么这爱烦恼、见烦恼也就不生起了,不生起了就不会有诳心了,不会说「我是佛了」,就不会这样讲这种罪过的话了。「是为修止」,这就叫作「止」,这还是用智慧来止的。
「虽复修止,若心犹着爱见,结业不息」,虽复这样止,他心里面还是不行,还是执着,还是爱着这个轻安乐的定的境界,还从这里面有执着,有这个「见」;或者是执常见,多数是执常见、执我见。「结业不息」,「结」是烦恼,「业」是烦恼的活动,还停不下来,明知道不对,也还感觉到还是好,还是爱着。「尔时应当修观」,这时候应该利用你的智慧,「观于定中细心」,你要再微细的平静下来,把这狂心停下来,观察定里面的微细的境界,这心的境界。
「若不见定中细心,即不执着定见。若不执着定见,则爱见烦恼业悉皆摧灭。」你若是细心观察,我原来是个平常的人,心里面杂乱妄想。我现在经过长时期的训练修行,出现这个境界,这个境界这是因缘生法了嘛!并且你若是最初学习的时候应该知道,什么是欲界定?什么是未到地定?什么是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乃至非非想定?什么是无漏定?无漏的三昧?你应该都要学习。那么你走这条路的时候,你就知道这是这个阶段,这是个很平常的境界,不应该有爱见。那么「若不见定中细心」,用这般若的智慧观察,这定心是虚诳的、是本性空的。「即不执着定见」,就不执着这是真实的了。「若不执着定见,则爱见烦恼业悉摧灭」,就不会现起这些烦恼来了,那么就没有事了,就平静下来了,「是名修观」。所以修行这个事情说容易是容易,说难也是难。我们原来不修行的时候我们有这样的毛病;等到修行进步了,旧的毛病去掉了多少,又有新的毛病了,也有这个问题,所以这个事情你非要学不可的。「爱见烦恼悉皆摧灭,是名修观」。
「此则略说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相」,这是简单的说,没有说那么详细。「分别止观方法,并同于前」,分别这个是「止」、是「观」,和前面一样。「但以破定见微细之失为异也」,在这里分别止观,是破除因你得到的未到地定而生出的爱见烦恼,以这个爱见烦恼为所破的对象,破除这个微细的过失,这是不同于前面的。前面一开始是对治我们普通的爱见烦恼,当然也没有破,只是在妄想上表现于外的流动的这个烦恼,有时起、有时灭而已,还不能说是像初果圣人破除我见了,二果、三果破除爱烦恼,还没到那个境界。
五、为均齐定慧修止观。行者于坐禅中,因修止故,或因修观,而入禅定。虽得入定,而无观慧,是为痴定,不能断结。或观慧微少,即不能发起真慧,断诸结使,发诸法门,尔时应当修观破析,则定慧均等,能断结使,证诸法门。行者于坐禅时,因修观故,而心豁然开悟,智慧分明,而定心微少,心则动散,如风中灯,照物不了,不能出离生死,尔时应当复修于止。以修止故,则得定心,如密室中灯,即能破暗,照物分明。是则略说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也。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,善用此法五番修止观意,取舍不失其宜,当知是人善修佛法;能善修故,必于一生不空过也。
「五、为均齐定慧修止观。」一共是五种差别,现在这等于是过了一关,这未到地定这地方是一个关。把这个关过了以后还应该怎么修行呢?这是第五个来说明,用这第五条来说明;「为均齐定慧修止观」,是为求平等的定慧,令这定跟慧让它相齐,希望能够成就平等的定慧,用这个修止观的方法来成就。这个欲界定也是慧多定少,这未到地定也是慧多定少,都是定慧不平等的。现在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,这个定虽然是也不错,但是定慧是不平均的,现在要叫它平均,要这样修行。
所以「行者于坐禅中,因修止故,或因修观,而入禅定」,这个「入禅定」有两种情行,这个修行人在坐禅中,是因修止故而入禅定;用奢摩他的止的方法入定了,入了未到地定了。或者是因修观而入禅定,用观也可以入禅定的。
在美国有一个陈健明这个修行人,他也是一个有修行的人,他的著作里面批评智者大师,用毗钵舍那入定是不对的、是错的,他这样批评。但是这件事,我读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和这个《阿毗达磨杂集论》,我一看,喔!那上面也有和智者大师相同的地方,就是因观而入定,有这个意思。这陈健明是有一点修行的人的,他就是有点疏忽。我们用止的方法来降伏我们的妄想,这个时候不合适;不合适你用如理作意来降伏妄想也是可以的嘛!这样子妄想就停下来,这方法也不能说不对嘛!但是他不同意,他说这不对。可是智者大师在这地方也是说,因修止而入定,或者因修观而入禅定。
「虽得入定,而无观慧,是为痴定,不能断结」,说是这个人若是因修止而入定,他虽然入定了,他没有观察的智慧,这个智慧不具足。智慧不具足;我们得了定,本来也是很好,不能说不好,但是缺少了智慧,那么这个定叫作「痴定」,这是愚痴定。这种愚痴定,佛教徒不重视这件事,所以「是为痴定」。「不能断结」,这个痴定,就是虽然得定了,智慧不具足,不具足有什么不好呢?是「不能断结」,他没有能力、没有堪能性,没有能力断除烦恼,「结」就是烦恼。这个有定能降伏多少烦恼,但是烦恼不能断,这个烦恼的功能还潜伏在你的心里,它有因缘的时候,它有机会的时候,它还要活动的。那么这个「痴定」缺少智慧,所以不能断烦恼;般若波罗蜜就是一个剑,能杀烦恼贼的。你没有这个剑,你就不能杀烦恼贼;不能杀烦恼贼,你还不能解决问题,解决你生死的苦恼。
「或观慧微少,即不能发起真慧」,说没有智慧不能断烦恼;说有智慧,我也可以读经,从《金刚经》上或者《大品般若经》、或者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这些大乘经论上我可以拿到智慧的,我也可以用。「或观慧微少」,有是有,但是少,你的智慧很少,「即不能发起真慧」,还是不够力。你虽然有一点闻思的智慧,在禅定里面要是有一点闻思的智慧就是变成修慧了,这个修慧太少,它的力量就是软弱。力量软弱,「即不能发起真慧」,它不能够发起来圣人的无漏的、清净的智慧,就不能、不够力。不够力、不能发起智慧「断诸结使」,「不能发起真慧,断诸结使,发诸法门」,你还不能够入圣道,还不行。没有智慧不能断烦恼,有智慧而智慧少也不行,「不能发起真慧,断诸结使,发诸法门」,不能这样子。
「尔时应当修观破析,则定慧均等」,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?「尔时应当修观」,修这个一切法因缘生,自性空的这种观察的智慧。所以这样说,你非要读《大智度论》不可,读这个《大品般若经》不可。因为《般若经》它全部都在说明这个般若的智慧的,一层一层的说这个智慧,你这样不断的熏习,你智慧才能丰富起来,你在禅定里面你能运用得自在一点。所以这修行的事,你一方面坐禅,你还是也要读经的,也要读这个与你的法门相应的经论的。智者大师这么说,我们看你若读这个《大品般若经》,你读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,佛也有这个意思,你一方面修行,你一方面也还要读经的。不然是不行的。「尔时应当修观破析」,这个时候你还是应该修这个般若的智慧观来破析,把你这个执着的我见,我、我所见,这有所得的自性执,要把它破除去,这个时候你的智慧就增长了。原来「痴定」就是定多而没有智慧,现在你加上了智慧的力量,「则定慧均等」了,这定慧就平等了。平等了,「能断结使,证诸法门」。
「尔时应当修观破析」,「破析」是破什么?就是破这个自性执。譬如说观察这一念心,这一念心,在我们总是认为这个心是有,我现在已经得了禅定了,禅定也是有。我看见我有一个身体在这里修行,这个身体也是有。我们看见一个人来了,也是有,处处都是有。实在明白一点说,这个有就是有「自性执」。现在说是用观来「破析」,就是破这个「自性执」;「定」是因缘有的,是无自性的,就是这样子。在禅定里面你这样子去观察,就能破这个自性执,破除去。我们平常没有禅定的人,我们把心稍微的叫它静一点,然后正念思惟,它也有力量,但是想断烦恼不容易。但是在禅定里面就不同了,这个禅定、它的力量大一点。所以用这个禅定的力量的帮助,使令这个般若的智慧就能破烦恼了。所以要「应当修观破析」,这一破析,自性执破了,你的智慧就变成无漏的智慧了。「则定慧均等,能断结使,证诸法门。」
「行者于坐禅时,因修观故,而心豁然开悟」,前面是说因此入定,因此入定,没有智慧是个痴定,或者小小的智慧也不行,你要增加上智慧,那你要努力的读一读《般若波罗蜜经》了。那么现在这是第二种情形,是「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」,就是他现在得了未到地定了,在定里面修观。这人与人不一样,有的人他的禅定的善根很强,那么他若一静坐,很容易就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到初禅了。但是有的人般若的智慧的善根强,他前生的熏习不同,那么他若接触了佛法的时候,他一用功,他这智慧常常的会发生作用,因为定的善根薄弱一点,你想要得初禅不容易,得欲界定、得未到地定也不是容易,但是你努力的可以得到了。但是因为智慧的善根强,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