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5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得很微細,不是太難懂,那麼你就知道修行這條道路的曲折。那麼你修行的時候出現那個境界,你就容易辨別嘛!所以你若知道我現在這個境界是虛诳的,那不要說是無生法忍,連凡夫境界還是淺的,只是未到地定,還不是色界定,這還是不真實的。「即愛見二煩惱不起」,那麼這個愛煩惱和見煩惱就不生起了。我們平常的人在這五欲的境界上有愛煩惱、有見煩惱。這個修行人是在他的定的境界裏面生起新的愛煩惱、見煩惱;這定的境界有輕安樂,他也很愛著,這個就是佛境界了,這個是常住真心了,這就成了見煩惱了。那麼你若知道這是虛诳的,那麼這愛煩惱就不執著,就不貪著也不執著了,那麼這愛煩惱、見煩惱也就不生起了,不生起了就不會有诳心了,不會說「我是佛了」,就不會這樣講這種罪過的話了。「是爲修止」,這就叫作「止」,這還是用智慧來止的。

  「雖複修止,若心猶著愛見,結業不息」,雖複這樣止,他心裏面還是不行,還是執著,還是愛著這個輕安樂的定的境界,還從這裏面有執著,有這個「見」;或者是執常見,多數是執常見、執我見。「結業不息」,「結」是煩惱,「業」是煩惱的活動,還停不下來,明知道不對,也還感覺到還是好,還是愛著。「爾時應當修觀」,這時候應該利用你的智慧,「觀于定中細心」,你要再微細的平靜下來,把這狂心停下來,觀察定裏面的微細的境界,這心的境界。

  「若不見定中細心,即不執著定見。若不執著定見,則愛見煩惱業悉皆摧滅。」你若是細心觀察,我原來是個平常的人,心裏面雜亂妄想。我現在經過長時期的訓練修行,出現這個境界,這個境界這是因緣生法了嘛!並且你若是最初學習的時候應該知道,什麼是欲界定?什麼是未到地定?什麼是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乃至非非想定?什麼是無漏定?無漏的叁昧?你應該都要學習。那麼你走這條路的時候,你就知道這是這個階段,這是個很平常的境界,不應該有愛見。那麼「若不見定中細心」,用這般若的智慧觀察,這定心是虛诳的、是本性空的。「即不執著定見」,就不執著這是真實的了。「若不執著定見,則愛見煩惱業悉摧滅」,就不會現起這些煩惱來了,那麼就沒有事了,就平靜下來了,「是名修觀」。所以修行這個事情說容易是容易,說難也是難。我們原來不修行的時候我們有這樣的毛病;等到修行進步了,舊的毛病去掉了多少,又有新的毛病了,也有這個問題,所以這個事情你非要學不可的。「愛見煩惱悉皆摧滅,是名修觀」。

  「此則略說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相」,這是簡單的說,沒有說那麼詳細。「分別止觀方法,並同于前」,分別這個是「止」、是「觀」,和前面一樣。「但以破定見微細之失爲異也」,在這裏分別止觀,是破除因你得到的未到地定而生出的愛見煩惱,以這個愛見煩惱爲所破的對象,破除這個微細的過失,這是不同于前面的。前面一開始是對治我們普通的愛見煩惱,當然也沒有破,只是在妄想上表現于外的流動的這個煩惱,有時起、有時滅而已,還不能說是像初果聖人破除我見了,二果、叁果破除愛煩惱,還沒到那個境界。

  五、爲均齊定慧修止觀。行者于坐禅中,因修止故,或因修觀,而入禅定。雖得入定,而無觀慧,是爲癡定,不能斷結。或觀慧微少,即不能發起真慧,斷諸結使,發諸法門,爾時應當修觀破析,則定慧均等,能斷結使,證諸法門。行者于坐禅時,因修觀故,而心豁然開悟,智慧分明,而定心微少,心則動散,如風中燈,照物不了,不能出離生死,爾時應當複修于止。以修止故,則得定心,如密室中燈,即能破暗,照物分明。是則略說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也。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,善用此法五番修止觀意,取舍不失其宜,當知是人善修佛法;能善修故,必于一生不空過也。

  「五、爲均齊定慧修止觀。」一共是五種差別,現在這等于是過了一關,這未到地定這地方是一個關。把這個關過了以後還應該怎麼修行呢?這是第五個來說明,用這第五條來說明;「爲均齊定慧修止觀」,是爲求平等的定慧,令這定跟慧讓它相齊,希望能夠成就平等的定慧,用這個修止觀的方法來成就。這個欲界定也是慧多定少,這未到地定也是慧多定少,都是定慧不平等的。現在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,這個定雖然是也不錯,但是定慧是不平均的,現在要叫它平均,要這樣修行。

  所以「行者于坐禅中,因修止故,或因修觀,而入禅定」,這個「入禅定」有兩種情行,這個修行人在坐禅中,是因修止故而入禅定;用奢摩他的止的方法入定了,入了未到地定了。或者是因修觀而入禅定,用觀也可以入禅定的。

  在美國有一個陳健明這個修行人,他也是一個有修行的人,他的著作裏面批評智者大師,用毗缽舍那入定是不對的、是錯的,他這樣批評。但是這件事,我讀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和這個《阿毗達磨雜集論》,我一看,喔!那上面也有和智者大師相同的地方,就是因觀而入定,有這個意思。這陳健明是有一點修行的人的,他就是有點疏忽。我們用止的方法來降伏我們的妄想,這個時候不合適;不合適你用如理作意來降伏妄想也是可以的嘛!這樣子妄想就停下來,這方法也不能說不對嘛!但是他不同意,他說這不對。可是智者大師在這地方也是說,因修止而入定,或者因修觀而入禅定。

  「雖得入定,而無觀慧,是爲癡定,不能斷結」,說是這個人若是因修止而入定,他雖然入定了,他沒有觀察的智慧,這個智慧不具足。智慧不具足;我們得了定,本來也是很好,不能說不好,但是缺少了智慧,那麼這個定叫作「癡定」,這是愚癡定。這種愚癡定,佛教徒不重視這件事,所以「是爲癡定」。「不能斷結」,這個癡定,就是雖然得定了,智慧不具足,不具足有什麼不好呢?是「不能斷結」,他沒有能力、沒有堪能性,沒有能力斷除煩惱,「結」就是煩惱。這個有定能降伏多少煩惱,但是煩惱不能斷,這個煩惱的功能還潛伏在你的心裏,它有因緣的時候,它有機會的時候,它還要活動的。那麼這個「癡定」缺少智慧,所以不能斷煩惱;般若波羅蜜就是一個劍,能殺煩惱賊的。你沒有這個劍,你就不能殺煩惱賊;不能殺煩惱賊,你還不能解決問題,解決你生死的苦惱。

  「或觀慧微少,即不能發起真慧」,說沒有智慧不能斷煩惱;說有智慧,我也可以讀經,從《金剛經》上或者《大品般若經》、或者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這些大乘經論上我可以拿到智慧的,我也可以用。「或觀慧微少」,有是有,但是少,你的智慧很少,「即不能發起真慧」,還是不夠力。你雖然有一點聞思的智慧,在禅定裏面要是有一點聞思的智慧就是變成修慧了,這個修慧太少,它的力量就是軟弱。力量軟弱,「即不能發起真慧」,它不能夠發起來聖人的無漏的、清淨的智慧,就不能、不夠力。不夠力、不能發起智慧「斷諸結使」,「不能發起真慧,斷諸結使,發諸法門」,你還不能夠入聖道,還不行。沒有智慧不能斷煩惱,有智慧而智慧少也不行,「不能發起真慧,斷諸結使,發諸法門」,不能這樣子。

  「爾時應當修觀破析,則定慧均等」,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?「爾時應當修觀」,修這個一切法因緣生,自性空的這種觀察的智慧。所以這樣說,你非要讀《大智度論》不可,讀這個《大品般若經》不可。因爲《般若經》它全部都在說明這個般若的智慧的,一層一層的說這個智慧,你這樣不斷的熏習,你智慧才能豐富起來,你在禅定裏面你能運用得自在一點。所以這修行的事,你一方面坐禅,你還是也要讀經的,也要讀這個與你的法門相應的經論的。智者大師這麼說,我們看你若讀這個《大品般若經》,你讀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佛也有這個意思,你一方面修行,你一方面也還要讀經的。不然是不行的。「爾時應當修觀破析」,這個時候你還是應該修這個般若的智慧觀來破析,把你這個執著的我見,我、我所見,這有所得的自性執,要把它破除去,這個時候你的智慧就增長了。原來「癡定」就是定多而沒有智慧,現在你加上了智慧的力量,「則定慧均等」了,這定慧就平等了。平等了,「能斷結使,證諸法門」。

  「爾時應當修觀破析」,「破析」是破什麼?就是破這個自性執。譬如說觀察這一念心,這一念心,在我們總是認爲這個心是有,我現在已經得了禅定了,禅定也是有。我看見我有一個身體在這裏修行,這個身體也是有。我們看見一個人來了,也是有,處處都是有。實在明白一點說,這個有就是有「自性執」。現在說是用觀來「破析」,就是破這個「自性執」;「定」是因緣有的,是無自性的,就是這樣子。在禅定裏面你這樣子去觀察,就能破這個自性執,破除去。我們平常沒有禅定的人,我們把心稍微的叫它靜一點,然後正念思惟,它也有力量,但是想斷煩惱不容易。但是在禅定裏面就不同了,這個禅定、它的力量大一點。所以用這個禅定的力量的幫助,使令這個般若的智慧就能破煩惱了。所以要「應當修觀破析」,這一破析,自性執破了,你的智慧就變成無漏的智慧了。「則定慧均等,能斷結使,證諸法門。」

  「行者于坐禅時,因修觀故,而心豁然開悟」,前面是說因此入定,因此入定,沒有智慧是個癡定,或者小小的智慧也不行,你要增加上智慧,那你要努力的讀一讀《般若波羅蜜經》了。那麼現在這是第二種情形,是「行者于坐禅時因修觀故」,就是他現在得了未到地定了,在定裏面修觀。這人與人不一樣,有的人他的禅定的善根很強,那麼他若一靜坐,很容易就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到初禅了。但是有的人般若的智慧的善根強,他前生的熏習不同,那麼他若接觸了佛法的時候,他一用功,他這智慧常常的會發生作用,因爲定的善根薄弱一點,你想要得初禅不容易,得欲界定、得未到地定也不是容易,但是你努力的可以得到了。但是因爲智慧的善根強,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