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5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他就在這個時候智慧發生作用了,所以是「于坐禅時因修觀故,而心豁然開悟」,「豁然」就是開通的意思,窗戶、門都開了,太陽的光明進來了,這裏面沒有黑暗,光明朗照。

  這譬喻他的智慧一觀的時候,「智慧分明」,他的智慧觀察諸法自性空,觀察得很分明。「而定心微少」,但是他的定力很淺、很少,這個智慧很高,定力很少。「心則動散」,他這時候定力少的關系,你修觀沒有定力和它均衡,心裏面就是動亂。「如風中燈,照物不了」,這舊時代的油燈,這個油燈在風裏面,這個風一吹它,這個燈的光明忽然間好像要滅,又明又暗的這樣子。說「照物不了」,它這個光明去照耀各種東西的相貌就不明了,有的時候好像看清楚,有的時候又不清楚了。這樣子來說也有問題了,「不能出離生死」,也是不能斷煩惱,不能斷煩惱所以不能出離生死,這個生死還能困住你,把你綁在這裏,你想跑、跑不掉的。所以這個定慧不均平就有這個問題。

  「爾時應當複修于止」,這個時候你應該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,我的定力不夠,定力不夠你這個時候要修奢摩他。「複修于止,以修止故,則得定心」,以修止故,你這個時候這個定漸漸就會增長了;增長了,它就可能由欲界定增長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就得初禅。我們初開始學禅的人,這個欲界定和未到地定這個階段,在初禅之前,欲界定、未到地定這個時候,是個最困難的時候,容易有很多問題,所謂走火入魔就是在這個時期,若是你已經得了初禅了,魔王就無奈汝何了。得了初禅以後就世界太平了,就是你自己安閑的修行了,魔王不能打擾你,一切鬼神更不敢來碰你的,但是你在欲界定、在未到地定的時候,魔王還可以來碰你的,還來打擾你的,還有很多問題的。你若得了初禅以上,你的道力高出去了,他就是來幹擾你,你不在乎,你的力量勝過他的,沒有問題的。所以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這個時候,又容易有問題,而自己也要特別努力、辛苦一點。若是你已經得到未到地定,你再繼續去得初禅,又比較容易的,就不是那麼辛苦了。假設你再能夠關于般若波羅蜜的經論,你能夠准備得好一點,你常能有這樣的大智慧光明,更會容易的。因爲這種智慧,就是智者大師說的,所有的煩惱你用智慧一照就化了,雖然沒斷煩惱,而煩惱不是太能障礙的。所以這個時候,你般若波羅蜜的資糧要准備的。

  「爾時應當複修于止」,因爲這個時候,你的智慧強,你的定力不夠,你缺少定,你要把這個定提高它,增長它。「以修止故,則得定心」,可能會得未到地定,又得初禅、得二禅都可能。

  「如密室中燈」,得了定以後,得了初禅了,就像密室的(不通風的)房子裏面的燈,這個燈光很穩定,這個光明照耀得很穩定。「則能破暗」,它就能把黑暗破除去。「照物分明」,這屋子裏頭有什麼東西看得很清楚,這個時候在初禅裏面,你這般若的智慧一動,觀察諸法實相就很清楚,你就能斷煩惱了,就得無生法忍了。並且若是在這個時候,在初禅裏面修止觀入聖道,若小乘佛法來說,假設是佛教徒,他開始就得叁果了,不是得初果。若是你沒得初禅,只是欲界定或者是未到地定,你用般若的智慧修這個無我觀,那就得初果,而不是得叁果了,就不同了。「是則略說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也」,這是簡單的這麼說。

  「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,善用此法五番修止觀意,取舍不失其宜,當知是人善修佛法;能善修故,必于一生不空過也。」說是「行者」,這個修行人,這是智者大師把這一段結束前文,贊歎這個人。這個修行人若能這樣子,端身正坐裏面,善用前面說過的這五番的修止觀的意思。「取舍不失其宜」,我這個時候取奢摩他不用毗缽舍那,我這個時候取毗缽舍那不用奢摩他,你用得很恰當,一取一舍用得很恰當,正是時候。「不失其宜」,不失掉那個恰到好處。「當知是人善修佛法」,應該知道這個人他是最善于學習佛法,他是最好的修行的了。「能善修故,必于一生不空過也」,你若能好好的這樣修行,你決定是這一生會有大的成就,得無生法忍了,不會空過光陰的了。人生難得,而在這個寶貴的生命裏面有了成就了,他沒有白得人身,這一生不空過。

  這叁惡道的衆生他們也可以學習佛法嗎?也可以修學聖道嗎?不行。因爲就是那個果報有問題,很多的苦惱困擾它,這身不得安,心也就不安,所以不能修行。

  這個諸天,欲界天、色界天這些人他們的身體好過我們人間的人,因爲他們不老不病。他們假設能夠修行,會比我們更快有成就的,但是他們缺少一個原因,沒有厭離心。諸天、欲界天有很殊勝的、很微妙的、很可愛的五欲──色聲香味觸,他被那個境界迷住了,他沒有時間去修行,舍不得這可愛的境界,說「我去修行去」,這是不行的,舍不得。所以他們雖然有可以修行的身體,但是沒有修行的意願,就不行。

  這色界天、無色界天的人,他若不是佛教徒,他認爲他的禅定就是涅槃了,「這就是涅槃了,我還求什麼涅槃呢?」所以有的梵天的人告訴別的梵天:「你不要到人間去看瞿昙去,我們這裏就是涅槃。」有這樣說法的,所以天上的人也不行,也有困難。這叁惡道的衆生厭離心是有的,他感覺到很苦,但是不能修行,因爲這個身體不行。

  我們人間的人就是有這個優點,這人間有苦,所以人也能有厭離心;做人不太好,希望能得聖道是安樂的,能發出來這樣的意願。那麼人的這個身體,如果沒有大病,也可以坐在這裏四大調和,小小的病不要緊,腰也不疼、腿也不疼、腦袋也不疼,感覺到很舒服,那麼你這個心就有余力可以修毗缽舍那、奢摩他的,就可以修。說人的五欲樂不如諸天,人的苦惱不如叁惡道,正在他們的中間,中間的好處就是可以修學佛法。可以修學,我們又出家作了比丘、作了比丘尼了,作了佛教徒了,而沒有學習佛法,沒有真實修行,就是空過了。

  複次,第二、明曆緣對境修止觀者:端身常坐,乃爲入道之勝要;而有累之身,必涉事緣。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,是則修心有間絕,結業觸處而起,豈得疾與佛法相應?若于一切時中常修定慧方便,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。雲何名曆緣修止觀?所言緣者,謂六種緣:一行、二住、叁坐、四臥、五作作、六言語。雲何名對境修止觀?所言境者,謂六塵境:一眼對色、二耳對聲、叁鼻對香、四舌對味、五身對觸、六意對法。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,名爲曆緣對境修止觀也。

  「複次,第二明曆緣對境修止觀者」,前面是說這個坐中,坐在那裏修行。這是第一科,說完了,現在說第二科。「明曆緣對境修止觀」,那麼我們就是坐著修止觀就夠了,怎麼還要這個第二,這個「曆緣對境修止觀」呢?這底下說這個理由。

  「端身常坐,乃爲入道之勝要」,說我們能夠端正我們的身心,長期的坐在那裏,這個「常坐」不是說老是坐在那裏,我們經行也可以算在內。這個威儀,用這樣修行,是入道的最殊勝的威儀,這倒是最重要的,這個修行是對的,而且是最好的辦法。

  「而有累之身,必涉事緣」,但是我們這個身體是有累、有系縛的、有苦惱的,我們這個身體也要穿衣服、也要吃飯、還要住的地方;衣、食、住,有病了還要看醫生,有很多事情要做的。這個《涅槃經》上有一個譬喻,《大般涅槃經》說出一個譬喻;說是有一個很好吃的生果,在那大糞裏面,這個果是很好吃,但是這很多的糞包著這個果,你說這個果好不好呢?這就是我們人的身體,有很多優點,但是他還有很多大糞,就是「有累之身」,有很多累,還有老、有病、有死、很多的貪瞋癡在裏面,所以我們這個身體如糞中果,就是這麼「有累之身」。那麼這樣的身體「必涉事緣」,一定你要去處理很多事情的,我們有病,你不去看醫生也不行;我們若住的房子漏水了,沒人管怎麼行呢?我們要吃飯,廚房的事情誰管呢?你要去乞食也是個事情嘛!這個衣、食、住這些問題都要處理的呀!那怎麼辦呢?你老坐在那裏沒有飯吃也不行嘛!所以「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,是則修心有間絕」。不過這個印度的佛教,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的辦法,大家都去托缽,托缽也不是在廟裏面了;所以也就是「必涉事緣」。我們中國佛教,漢人佛教的辦法就是大家在一起另外的當僧職事的,他去負責這個衣食住的事情,修行的人,你專門發心修行好了,這個當住持的、當監院的、當知客的、當飯頭的,這些這麼多的職事,他把所有的事情都負責處理,你到禅堂去靜坐,你不需要顧慮,這個辦法也是很好。所以現時代的佛教當然也可以采取這個辦法,就是你發心修行,我發心來護持你;這也很好,也是個辦法的。

  現在這裏說「必涉事緣」,「若隨緣對境」,你若去辦事,那麼這個境界就變了。遇見各種情況,你若不修習止觀,「是則修心有間絕」,那麼你修止觀這件事就有間斷了,就不能夠不間斷的修止觀了。「結業觸處而起」,你有病不吃藥,這個病不會好的。有人說,這一堆垃圾放在那裏,你不掃,它永久也不會離開那裏的。說我們心裏面有很多的貪瞋癡的煩惱,雖然出了家,但是你要用戒定慧來對付它的,你若不對付它,它隨時就發生作用的,「結業觸處而起」,我們這個煩惱,煩惱一動就是業,「觸處」隨時的遇見什麼境界,這個煩惱就會動起來,隨時煩惱就會動起來。所以這個煩惱賊在自己的心裏面,我還供養這個煩惱賊,我不知道把這個煩惱賊殺掉,不知道。「豈得疾與佛法相應」,這樣子我們那能很快的和佛法相應?「佛法相應」就是聖境,佛法主要就是第一義谛,第一義谛是佛法。什麼時候才能夠和第一義谛相應呢?

  「若于一切時中常修定慧方便,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」,所以這個「曆緣對境修止觀」就有需要了。「若于一切時中」,假設這個人,他又能護持別人修行,而他自己在曆緣對境的時候,他也能常修定慧的方便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