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他就在这个时候智慧发生作用了,所以是「于坐禅时因修观故,而心豁然开悟」,「豁然」就是开通的意思,窗户、门都开了,太阳的光明进来了,这里面没有黑暗,光明朗照。

  这譬喻他的智慧一观的时候,「智慧分明」,他的智慧观察诸法自性空,观察得很分明。「而定心微少」,但是他的定力很浅、很少,这个智慧很高,定力很少。「心则动散」,他这时候定力少的关系,你修观没有定力和它均衡,心里面就是动乱。「如风中灯,照物不了」,这旧时代的油灯,这个油灯在风里面,这个风一吹它,这个灯的光明忽然间好像要灭,又明又暗的这样子。说「照物不了」,它这个光明去照耀各种东西的相貌就不明了,有的时候好像看清楚,有的时候又不清楚了。这样子来说也有问题了,「不能出离生死」,也是不能断烦恼,不能断烦恼所以不能出离生死,这个生死还能困住你,把你绑在这里,你想跑、跑不掉的。所以这个定慧不均平就有这个问题。

  「尔时应当复修于止」,这个时候你应该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,我的定力不够,定力不够你这个时候要修奢摩他。「复修于止,以修止故,则得定心」,以修止故,你这个时候这个定渐渐就会增长了;增长了,它就可能由欲界定增长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就得初禅。我们初开始学禅的人,这个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这个阶段,在初禅之前,欲界定、未到地定这个时候,是个最困难的时候,容易有很多问题,所谓走火入魔就是在这个时期,若是你已经得了初禅了,魔王就无奈汝何了。得了初禅以后就世界太平了,就是你自己安闲的修行了,魔王不能打扰你,一切鬼神更不敢来碰你的,但是你在欲界定、在未到地定的时候,魔王还可以来碰你的,还来打扰你的,还有很多问题的。你若得了初禅以上,你的道力高出去了,他就是来干扰你,你不在乎,你的力量胜过他的,没有问题的。所以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这个时候,又容易有问题,而自己也要特别努力、辛苦一点。若是你已经得到未到地定,你再继续去得初禅,又比较容易的,就不是那么辛苦了。假设你再能够关于般若波罗蜜的经论,你能够准备得好一点,你常能有这样的大智慧光明,更会容易的。因为这种智慧,就是智者大师说的,所有的烦恼你用智慧一照就化了,虽然没断烦恼,而烦恼不是太能障碍的。所以这个时候,你般若波罗蜜的资粮要准备的。

  「尔时应当复修于止」,因为这个时候,你的智慧强,你的定力不够,你缺少定,你要把这个定提高它,增长它。「以修止故,则得定心」,可能会得未到地定,又得初禅、得二禅都可能。

  「如密室中灯」,得了定以后,得了初禅了,就像密室的(不通风的)房子里面的灯,这个灯光很稳定,这个光明照耀得很稳定。「则能破暗」,它就能把黑暗破除去。「照物分明」,这屋子里头有什么东西看得很清楚,这个时候在初禅里面,你这般若的智慧一动,观察诸法实相就很清楚,你就能断烦恼了,就得无生法忍了。并且若是在这个时候,在初禅里面修止观入圣道,若小乘佛法来说,假设是佛教徒,他开始就得三果了,不是得初果。若是你没得初禅,只是欲界定或者是未到地定,你用般若的智慧修这个无我观,那就得初果,而不是得三果了,就不同了。「是则略说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也」,这是简单的这么说。

  「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,善用此法五番修止观意,取舍不失其宜,当知是人善修佛法;能善修故,必于一生不空过也。」说是「行者」,这个修行人,这是智者大师把这一段结束前文,赞叹这个人。这个修行人若能这样子,端身正坐里面,善用前面说过的这五番的修止观的意思。「取舍不失其宜」,我这个时候取奢摩他不用毗钵舍那,我这个时候取毗钵舍那不用奢摩他,你用得很恰当,一取一舍用得很恰当,正是时候。「不失其宜」,不失掉那个恰到好处。「当知是人善修佛法」,应该知道这个人他是最善于学习佛法,他是最好的修行的了。「能善修故,必于一生不空过也」,你若能好好的这样修行,你决定是这一生会有大的成就,得无生法忍了,不会空过光阴的了。人生难得,而在这个宝贵的生命里面有了成就了,他没有白得人身,这一生不空过。

  这三恶道的众生他们也可以学习佛法吗?也可以修学圣道吗?不行。因为就是那个果报有问题,很多的苦恼困扰它,这身不得安,心也就不安,所以不能修行。

  这个诸天,欲界天、色界天这些人他们的身体好过我们人间的人,因为他们不老不病。他们假设能够修行,会比我们更快有成就的,但是他们缺少一个原因,没有厌离心。诸天、欲界天有很殊胜的、很微妙的、很可爱的五欲──色声香味触,他被那个境界迷住了,他没有时间去修行,舍不得这可爱的境界,说「我去修行去」,这是不行的,舍不得。所以他们虽然有可以修行的身体,但是没有修行的意愿,就不行。

  这色界天、无色界天的人,他若不是佛教徒,他认为他的禅定就是涅槃了,「这就是涅槃了,我还求什么涅槃呢?」所以有的梵天的人告诉别的梵天:「你不要到人间去看瞿昙去,我们这里就是涅槃。」有这样说法的,所以天上的人也不行,也有困难。这三恶道的众生厌离心是有的,他感觉到很苦,但是不能修行,因为这个身体不行。

  我们人间的人就是有这个优点,这人间有苦,所以人也能有厌离心;做人不太好,希望能得圣道是安乐的,能发出来这样的意愿。那么人的这个身体,如果没有大病,也可以坐在这里四大调和,小小的病不要紧,腰也不疼、腿也不疼、脑袋也不疼,感觉到很舒服,那么你这个心就有余力可以修毗钵舍那、奢摩他的,就可以修。说人的五欲乐不如诸天,人的苦恼不如三恶道,正在他们的中间,中间的好处就是可以修学佛法。可以修学,我们又出家作了比丘、作了比丘尼了,作了佛教徒了,而没有学习佛法,没有真实修行,就是空过了。

  复次,第二、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:端身常坐,乃为入道之胜要;而有累之身,必涉事缘。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,是则修心有间绝,结业触处而起,岂得疾与佛法相应?若于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,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。云何名历缘修止观?所言缘者,谓六种缘:一行、二住、三坐、四卧、五作作、六言语。云何名对境修止观?所言境者,谓六尘境:一眼对色、二耳对声、三鼻对香、四舌对味、五身对触、六意对法。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,名为历缘对境修止观也。

  「复次,第二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」,前面是说这个坐中,坐在那里修行。这是第一科,说完了,现在说第二科。「明历缘对境修止观」,那么我们就是坐着修止观就够了,怎么还要这个第二,这个「历缘对境修止观」呢?这底下说这个理由。

  「端身常坐,乃为入道之胜要」,说我们能够端正我们的身心,长期的坐在那里,这个「常坐」不是说老是坐在那里,我们经行也可以算在内。这个威仪,用这样修行,是入道的最殊胜的威仪,这倒是最重要的,这个修行是对的,而且是最好的办法。

  「而有累之身,必涉事缘」,但是我们这个身体是有累、有系缚的、有苦恼的,我们这个身体也要穿衣服、也要吃饭、还要住的地方;衣、食、住,有病了还要看医生,有很多事情要做的。这个《涅槃经》上有一个譬喻,《大般涅槃经》说出一个譬喻;说是有一个很好吃的生果,在那大粪里面,这个果是很好吃,但是这很多的粪包着这个果,你说这个果好不好呢?这就是我们人的身体,有很多优点,但是他还有很多大粪,就是「有累之身」,有很多累,还有老、有病、有死、很多的贪瞋痴在里面,所以我们这个身体如粪中果,就是这么「有累之身」。那么这样的身体「必涉事缘」,一定你要去处理很多事情的,我们有病,你不去看医生也不行;我们若住的房子漏水了,没人管怎么行呢?我们要吃饭,厨房的事情谁管呢?你要去乞食也是个事情嘛!这个衣、食、住这些问题都要处理的呀!那怎么办呢?你老坐在那里没有饭吃也不行嘛!所以「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,是则修心有间绝」。不过这个印度的佛教,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的办法,大家都去托钵,托钵也不是在庙里面了;所以也就是「必涉事缘」。我们中国佛教,汉人佛教的办法就是大家在一起另外的当僧职事的,他去负责这个衣食住的事情,修行的人,你专门发心修行好了,这个当住持的、当监院的、当知客的、当饭头的,这些这么多的职事,他把所有的事情都负责处理,你到禅堂去静坐,你不需要顾虑,这个办法也是很好。所以现时代的佛教当然也可以采取这个办法,就是你发心修行,我发心来护持你;这也很好,也是个办法的。

  现在这里说「必涉事缘」,「若随缘对境」,你若去办事,那么这个境界就变了。遇见各种情况,你若不修习止观,「是则修心有间绝」,那么你修止观这件事就有间断了,就不能够不间断的修止观了。「结业触处而起」,你有病不吃药,这个病不会好的。有人说,这一堆垃圾放在那里,你不扫,它永久也不会离开那里的。说我们心里面有很多的贪瞋痴的烦恼,虽然出了家,但是你要用戒定慧来对付它的,你若不对付它,它随时就发生作用的,「结业触处而起」,我们这个烦恼,烦恼一动就是业,「触处」随时的遇见什么境界,这个烦恼就会动起来,随时烦恼就会动起来。所以这个烦恼贼在自己的心里面,我还供养这个烦恼贼,我不知道把这个烦恼贼杀掉,不知道。「岂得疾与佛法相应」,这样子我们那能很快的和佛法相应?「佛法相应」就是圣境,佛法主要就是第一义谛,第一义谛是佛法。什么时候才能够和第一义谛相应呢?

  「若于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,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」,所以这个「历缘对境修止观」就有需要了。「若于一切时中」,假设这个人,他又能护持别人修行,而他自己在历缘对境的时候,他也能常修定慧的方便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