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定慧是果,定慧的方便就是止观,止观是得定慧的前方便;也就是定慧是果,止观就是因。这个人在一切时、一切处,他常能修学止观。「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」,他一定是能通达一切佛法的。

  这个《法华经》的〈妙庄严王品〉,这个天台智者大师解释那个〈妙庄严王品〉的题目那里,说出一件事。说是好像有五个比丘,在阿兰若处住,到城市去乞食,跑来跑去,可能是稍远一点,离这个聚落稍远一点。那么从这个寺院里到城市去乞食、乞食又回来,耽误了很多时间。那么你走这么远的路身体有一点疲乏,就这样子用功修行,修行很久也不得道。其中有一个人发心,说:「这样子,我们改变,你们四个人不要去乞食,我一个人负责去乞食,你们四个人修行。」喔!那么这样就好!那么这四个人修行成功了。成功了就都是得了圣人了,也有的成佛了。但是其中作护法的这个比丘,他有的时候到城市来乞食,看见这国王大臣的尊严,这个威严是不得了,啊!这个境界也不错嘛!这么一生了欢喜心。所以他第二生作了国王了,就这么他一直在人间作王,到天上作王,天上、人间这样子作王。最后那四位修行人,其中有药王菩萨、药上菩萨,还有妙音菩萨,这药王菩萨在《法华经》里的地位还是很高的,有一位也是成佛了。那个就看:「哎呀!这以前护持我们修行的这个比丘,这一世作国王可能有问题,要有邪知邪见了,如果我们不救他,他可能要到三恶道去了。」所以一个比丘成佛了,其余的……这个妙音菩萨给他……(那个比丘,就是妙庄严王),这个妙音菩萨给他作太太,药王菩萨、药上菩萨给他作儿子。他是国王,这四位圣人来度化他,后来他舍弃了邪知邪见。他欢喜神通,他两个儿子能现神通,「喔!这是很微妙」。所以他因神通而信佛了,就转邪归正了,然后就受持《法华经》得法华三昧了。

  这是一个故事,也就是说我们出家人修行这个事情,就是互相要合作最好了。当职事的人爱护修行的人,修行人也要尊敬感谢当职事的人,这佛法就兴盛了;但是有的时候就是不合。「若于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,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」,他决定是会成功了。

  「云何名历缘修止观?所言缘者,谓六种缘:一行、二住、三坐、四卧、五作作、六言语」,这是六种缘。这个「作作」就是作工作,前一个「作」就是作为的「作」,第二个「作」就是所作的事情。第六个就是「言语」,就是说话的时候,这是所历的缘。

  「云何名对境修止观?所言境者,谓六尘境、一眼对色、二耳对声、三鼻对香、四舌对味、五身对触、六意对法」,这是对境。「历缘对境」就是这么讲的。「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」,这个修行人,他就按照这十二种情况,在这十二种情况里面,要把这止观的清净心要动起来、要运用、要修行的。故「名为历缘对境修止观也」。

  一行者。若于行时,应作是念:我今为何等事欲行?为烦恼所使,及不善无记事行,即不应行。若非烦恼所使,为善利益如法事,即应行。云何行中修止?若于行时,即知因于行故,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,了知行心,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,则妄念心息,是名修止。云何行中修观?应作是念:由心动身,故有进趣,名之为行。因此行故,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。即当反观行心,不见相貌,当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。

  「一、行者」,这个「行」怎么意思呢?「若于行」的时候,「应作是念:我今为何等事欲行?」我要出去走,我为什么出去走呢?「为烦恼所使,及不善无记事行,即不应行」,若是我这出去走路,是我的烦恼推动我要出去,或是贪心推动的,或者是瞋心推动的,或者高慢心,或者疑惑心,各式各样推动我要出去,「及不善无记事行」,所作的事是不善的事,对人有损的。或者「无记」,也不能算是善、也不能算是恶,没有善恶的分别这种事情。若是这样子,「即不应行」,我就不应该出去走,不应该的。「若非烦恼所使」,说我现在要出去,并不是贪瞋痴的烦恼推动我的,我是什么呢?「为善利益如法事,即应行」,我是一种智慧推动的,三业随智慧行。「非烦恼所使,为善利益如法事」,这个事情是对别人有利益的;说是他们老修行在那儿坐禅,我去给他们买米去,为他们买粮、买生果去了。「为善利益如法事」,是合乎佛法的这种事情。「即应行」,那么我就应该去了。

  「云何行中修止?」前面是说这个缘,这个缘要拣别烦恼、非烦恼的不同。怎么样修止呢?「若于行时,即知因于行故」,就知道我因为要走,我去办这件事去走,那么「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」,当然你这一走就接触到种种境界,这里面就有一些烦恼的境界,或者是善的、或者恶的,种种的事情。「了知行心,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」,那么你接触到这么多的事情的时候,你这个正念要提起来,你要知道,我走路的时候这个心;我遇见烦恼的境界、遇见善的境界、遇见恶的境界,我要看看我的心怎么活动。「及行中一切法」,及行中接触到一切境界,接触到的境界;一个是心法,一个是一切境界的事情。「皆不可得」,这些事情都是毕竟空的,都是空的。「则妄念心息,是名修止」,这还是体真止的意思。就是用这个观一切法空,使令这个心去接触一切法空,一切的虚妄分别心都停下来了,这叫作修止。这个系缘守境止和制心止都是事相上的止,就是不必问什么理由,就是我这一切的杂念、分别心都要停下来。现在这个体真止是用智慧把它停下来。

  「云何行中修观?应作是念:由心动身,故有进趣」,这个身体它自己是不动的,由心来推动它、它才会动,「故有进趣」之行,「名之为行」。「因此行故,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」。「即当反观」走路的心,「不见相貌」,看见这个心,觅心了不可得,观察这个心是因缘有的,那么它就是自性空的。昨天讲过「自性空」,我不知道你们各位心情怎么想。要修止观,尤其这个《小止观》,我看智者大师很重视这一点。而且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,这个空观很重要的。你一定要把这个空要搞通它才行的。

  「了知行心,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,则妄念心息,是名修止」。「行中修观」呢,「由心动身,故有进趣,名之为行。因此行故,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」。「即当反观」这个走路这个行心,「不见相貌」。这一切的色法,它有长短方圆、青黄赤白、高下正不正的这些相貌,这个心不是物质,当然没有长短方圆这种分别。可是心它也会有的时候贪、有的时候瞋,那么就是它的相貌,就是你不贪、不瞋,那么你是定、你是慧,这都是心的相貌。心的相貌,你用毕竟空、自性空的观察它是缘起的,那么它就是自性空的,在自性空上来看,一切的相貌都不可得了,一切相貌都不出现了,所以就是无相的了。这「无相」了,你这个心就住在无相上,其他一切的烦恼就不生起了。

  「当知行者,及行中一切法,毕竟空寂」,你一观察,你就会知道你这个行的心,和行中一切法都是空寂的了。有的人说:「若是一切法毕竟空,就是无所住了,你怎么说『住』呢?」是的,是无所住,你就住在这「无所住」这里。

  这初开始修行的人,不要谈玄说妙,说:「我要无所住」,无所住是对,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?就用这个理论,要把自己的心叫它清净,叫它不要有贪瞋痴的烦恼,这个中心点,叫它不要有烦恼。你若谈玄说妙,说:「我无所住」,是无所住,但是你这个贪瞋痴不能调伏,你也没有能够真是无所住,真是无所住就是圣人嘛!我们就用文字上的游戏,又这样说、又那样说得很妙,到时候你心作不来。作不来,这个妙境界你没有作来,而这些贪瞋痴你也没有调伏,你两头都是空了。你不如就是顾一头,我就是观一切法空,把这个心就住在这里、不分别,这贪瞋痴不活动,那么你不是清净了?你暂时你要知道我现在的工作的重心在那里,慢慢的调伏,贪瞋痴的烦恼贼它老实了一点,它不动了,你这个智慧也就会高一点,慢慢的,「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才可以。说我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,是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,但是弄巧成拙了,还不如笨一点好。「是名修观」,这就叫作「修观」,就是用观来停止一切烦恼,这样子。

  二住者。若于住时,应作是念:我今为何等事欲住?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住,即不应住。若为善利益事,即应住。云何住中修止?若于住时,即知因于住故,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,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,则妄念心息,是名修止。云何住中修观?应作是念:由心驻身,故名为住。因此住故,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。则当反观住心,不见相貌。当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,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。

  「二、住者」,「住」是什么呢?「若于住时,应作是念」,前面第一个是行,行停止了就是住。若于住的时候,应作是念:「我今为何等事欲住」呢?「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住,即不应住」,若恶事,我不能去作恶事的。「若为善利益事,即应住」,这件事是对别人有利益的,对自己也有利益,那么我就应该住。「云何住中修止」呢?「若于住时,即知因于住故,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。」这个「了知住心」,前面那地方也说是「了知行心」,这意思一样。

  「云何住中修止?若于住」的时候,即知道「因于住故,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」,我们的动机,我去作这件事是有利益的,对大众僧有利益的,我要这样住。但是你接触的境界你不能控制的,接触的境界有的时候它是善、有的时候是恶,也有可能你的心是为大众僧服务的、是很光明的,但是有人就疑惑你不是,你自己另有所图的,所以这就是会引起很多很多的问题。但是你这个修行人自己问心无愧,就是修止观,不要去计较。所以这地方就说「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」,那么你这时候怎么办呢?你「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」,你观察都是空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