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。

  「则妄念心息」,这时候你这个虚妄的分别心、贪瞋痴的烦恼都停下来。你受了冤枉了,你心里面不动,因为你常用这个无所得智慧来调伏自己,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能不退,你为大众僧服务,受到人家的冤枉的时候,你能不退,因为你不在乎嘛!你问心无愧,这是一个,你不在乎它;你又有这个无所得的智慧来调伏,说那个人说我的坏话、毁谤我,你也观察他是空的,那么也就没有事了。所以你为大众僧服务这件事,能继续作下去,你受得了别人的毁谤。如果你不用这种无所得的智慧,那就有其他的问题的,或者你自己不干了,或者你用其他的手段报复一下,那么这个大众僧就是有很多很多的问题,就和在家人一样了。如果你用无所得的智慧来调伏自己,所有的问题就在默然中都化解了。这就是有佛法,这大众僧在有问题的时候,有佛法的味道、有佛法的精神在这里。「是名修止。」

  「云何住中修观?应作是念,由心驻身,故名为住」,这个身体它不能自主,要由心为其主,这个心若说「我不动了」,这个身体就停下来了,「故名为住」。「因此住故,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,则当反观住心,不见相貌,当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,毕竟空寂」,都是自性空的,从那个无自性那一方面看,这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,所以「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」。

  三、坐者。若于坐时,应作是念:我今为何等事欲坐?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等,即不应坐。为善利益事,则应坐。云何坐中修止?若于坐时,则当了知因于坐故,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,而无一法可得,则妄念不生,是名修止。云何坐中修观?应作是念:由心所念,垒脚安身,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,故名为坐。反观坐心,不见相貌,当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,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。

  「三、坐者。若于坐时,应作是念:我今为何等事欲坐?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等事,即不应坐」,虽然观一切法空,他作善不作恶,这地方有表示这个意思的。虽然一切法是空的,而作善不作恶,因为作善有善报,作恶就有恶报。这个作恶就有恶报,是因缘所生法嘛,是的。因缘所生法,那么就是到三恶道去受果报了,而到三恶道受果报也是毕竟空的,理论是这么说,是这样子,也没有妨碍。但是修行人来说,你若是修观一切法空,你应该用善作基础。所以若用恶作基础,假设你的空的智慧,你作恶的时候,用贪瞋痴去作恶,那就没有无所得的智慧的,因为无所得的智慧现前的时候是没有恶心的,所以你若用恶心去作事,就是作恶事,作恶事就要受恶报了。这对于诸法空并没有冲突的。所以「坐时应作是念,我今为何等事欲坐」呢?「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等事」,即不应该坐,「为善利益事,则应坐」。

  「云何坐中修止?若于坐时,则当了知因于坐故,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,而无一法可得」,你观察它没有一法可得,「则妄念不生,是名修止」。

  「云何坐中修观?应作是念:由心所念垒脚安身」,这就是结加趺坐了。「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,故名为坐」,你结加趺坐,坐在这里也会引起好的事情,也可能会引起坏的事情,也是有的。「反观坐心」,但这个修行人,他不错用心,不杂用心,他能反观我坐的时候这心里面怎么回事情。「不见相貌」,不见心有可得的。「当知坐者、及坐中一切法,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」。

  四、卧者。于卧时,应作是念:我今为何等事欲卧?若为不善放逸等事,则不应卧。若为调和四大故卧,则应如师子王卧。云何卧中修止?若于寝息,则当了知因于卧故,则有一切善恶等法,而无一法可得,则妄念不起,是名修止。云何卧中修观?应作是念:由于劳乏,即便昏暗,放纵六情,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。即当反观卧心,不见相貌,当知卧者及卧中一切法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。

  「四、卧者。于卧时应作是念:我今为何等事欲卧?若为不善放逸等事,则不应卧,若为调和四大故卧」,我是一个有漏的身体,工作时间久了就疲乏,所以若卧在那里可以调和一下,调和这个地水火风,那么这是对的。「则应如师子王卧」,这可能是右胁而卧,吉祥卧。

  「云何卧中修止?若于寝息」,就是睡觉的时候,「则当了知因于卧故,则有一切善恶等法,而无一法可得,则妄念不起,是名修止。云何卧中修观?应作是念:由于劳乏,即便昏暗,放纵六情」,因为劳乏,这个心力也就不强了,这个时候一睡觉、眼睛一闭上看不见光明了,就是黑暗了。但是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,佛告诉我们睡觉的时候闭上眼睛,但是心里面要忆念明相,忆念光明相。「由于劳乏,即便昏暗」,这个心力软弱了,那么就是不见光明了,「即便昏暗」。「放纵六情」,自己修止观的时候,是用智慧来调身调心的,现在休息的时候就不修奢摩他、也不修毗钵舍那了,所以放纵六情。「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。即当反观卧心,不见相貌,当知卧者、及卧中一切法,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」。

  五、作者。若作时,应作是念:我今为何等事欲如此作?若为不善无记等事,即不应作。若为善利益事,即应作。云何名作中修止?若于作时,即当了知因于作故,则有一切善恶等法,而无一法可得,则妄念不起,是名修止。云何名作时修观?应作是念:由心运于身手造作诸事,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,故名为作。反观作心,不见相貌。当知作者及作中一切法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。

  「五、作者。若作时应作是念:我今为何等事欲如此作?」我为什么要作这种事情?「若为不善无记等事,即不应作;若为善利益事,即应作。」「云何名作中修止?若于作时,即当了知因于作故,则有一切善恶等法,而无一法可得,则妄念不起,是名修止。」「云何名作时修观?应作是念:由心运于身手造作诸事」,这个身手由于内心的指挥、指导,这个身手就发生作用,可以作种种事。「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,故名为作」。「反观作心,不见相貌」,它也是因缘有的,它就是自性空的。「当知作者、及作中一切法,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」。

  六、语者。若于语时,应作是念:我今为何等事欲语?若随诸烦恼,为论说不善无记等事而语,即不应语。若为善利益事,即应语。云何名语中修止?若于语时,即知因此语故,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,了知语心、及语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皆不可得,则妄念心息,是名修止。云何语中修观?应作是念:由心觉观,鼓动气息,冲于咽喉唇舌齿腭,故出音声语言。因此语故,则有一切善恶等法,故名为语。反观语心,不见相貌。当知语者及语中一切法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。如上六义修习止观,随时相应用之;一一皆有前五番修止观意,如上所说。

  「六、语者。若于语时」,这是说话,「应作是念:我今为何等事欲语?」想要说话呢?「若随诸烦恼,为论说不善无记等事而语」,我为什么说话?是有烦恼了,这个烦恼推动我去说话,说什么话呢?是说的不善无记等事,说这个话,「即不应语」,即不应该说了。「若为善利益事」,即应该说。我这么想这件事,这个说话呀!人不说话可能会很困难,所以还是要说话。要说话,这些讲修行的经论上都是说,不说这些无利益、不合道理的话,不是佛法的话都不说。若是你不常锻炼自己,感觉到有问题,叫我什么话都不说,老是要说佛法的话,这个我可能受不了。但是这件事要自己常常的训练自己,也可能会作上来的。「若为善利益事,即应语」。

  「云何名语中修止?若于语时,即知因此语故,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,了知语心、及语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,皆不可得,则妄念心息,是名修止。云何语中修观?应作是念:由心觉观鼓动气息」,这个「觉观」,「觉」是粗动的分别心,「观」是微细的分别心,这两个心所来鼓动这个气息,由丹田这里发动气息。「冲于咽喉唇舌齿腭,故出音声语言」,这个音声语言是由心的动作,经过发音器就会说出语言来。「因此语故,则有一切善恶等法,故名为语。反观语心,不见相貌,当知语者、及语中一切法毕竟空寂,是名修观。」这叫作修观。

  「如上六义修习止观,随时相应用之」,随你这个时候是行、你这个时候是住、是坐、是卧、是作事情、是说话,你随时用这个止观来用。「一一皆有前五番修止观意」,就是坐中修止观的那五番,「如上所说」,像上面说过了,这里不再说了。

  问:这有人提出问题。「魔是死魔」;这魔有烦恼魔、有五蕴魔、有天魔、有死魔,这死魔是四魔之一。「不才悟性,有疑心之处;既然是魔死了,死等于不生,怎么会障碍行者呢?这个魔从何处而起来魔行者障诸修行,所以有此不明,故敬请开示。」

  答:这个死魔,不是说是魔王死了叫「死魔」,不是。说这个修行人,譬如他正在修行,忽然间有病死了;死了、你这个修行就停下来了,那么这叫做死魔。不是魔王死了叫死魔,是我们自己这个生命结束了,那么这叫做死魔。我们发心修行是要争取时间嘛,忽然间死了,没有时间修行了;这个身体死亡了,将来的生命是不是还能修行,那另当别论了,那么现在这个死魔使令我们修行停止了,所以这个死是个魔;不是说魔王死了叫「死魔」。

  问:这又一位请问:「诸法无自性空,则因果也空;因果若不空,就不可能安立因果了」,这话也是对。「经论上说: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,我想愈是证悟甚深空性的人,对因果法一定愈不敢有一丝马虎的」,是的。「讲空而忽视因果、坏灭因果,显然是错解空义了,是不是这样?」是的,你说得对,我同意。

  答:这个讲空的人,相信一切法毕竟空的人,他也应该相信一切法有因果的。有因果,并不妨碍一切法空,但是你若能修心观一切法空的时候,这个因果会转变的。因为你观一切法空,你常常用这个智慧的剑,你的烦恼贼没有了,你不会再作恶了,连这个有漏的善法你都不作了;你作的都是无漏的善法,那么你就变成一个大菩萨境界了,那么你不会再有生死的因果了。所以一切法空的道理,不妨碍一切因果,但是能调整一切因果。而在一切法空,到了法身菩萨的境界,那就更不可思议了,他能离一切分别,到了佛的境界,不可思议境界。

  

  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