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5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調伏,經過這個修行人不斷的努力,他這個亂心是停下來了;停下來了「即得入定」,他心裏面就明靜而住了。明靜而住這個事情是「定心細故」,這個入定的定心和我們有妄想的心是不一樣的,我們這妄想心非常的粗、粗動,這個明靜而住有定的心是特別微細的。

  這特別微細這件事,當然常有靜坐的人,或者是得定;就是沒得定,也可能會體會到多少。靜坐的時候,他心裏面用止的方法、用觀的方法調伏這個心,他能靜下來。但是可能最初的時候,很快的又有妄想了,或者是打瞌睡了。若是功夫進步了,他在有妄念的前一剎那,就預先知道了;功夫若進步的話,不要說是妄念已經來了,就要來的時候預先就知道了。那麼他把他的正念向上一提,雜念根本就不起了,這也就表示他的功夫進步了。這個功夫進步了,他的昏沈也不會那麼重,除非是有意外;譬如說你夜間睡一個鍾頭覺,你習慣了,他也不打瞌睡。但是忽然間…你這一天是坐十二個鍾頭的靜坐,忽然間坐八個鍾頭,那四個鍾頭有其他的障緣不能坐,那麼你就會打瞌睡了,你一有變化它就打瞌睡。但是也不是太有影響,它是過一會兒就沒有事了,這功夫還是會現出來的。等到那個時候可能一坐十個鍾頭也沒有什麼,或者一坐幾天都可以了。這個時候他一念不生了,一點雜念也不起了,不是奢摩他就是毗缽舍那;不是毗缽舍那就是奢摩他,他是很自在的了,這個時候就是得定了。

  「覺身空寂,受于快樂」,這個得定,得什麼定呢?得了定他是有一個相狀的。現在就說出來了,「覺身空寂,受于快樂」,這兩句話就是得定的一個相狀。得定相狀,這是什麼定呢?這是未到地定,未至定。這「未至定」這話是什麼意思呢?它還沒有到色界定,但是它超過欲界定了。這個欲界定是初靜坐的人最初經過的地方,這裏面就沒有說這個欲界定,只是說這個未到地定。「覺身空寂」,他心裏面明靜而住,可是在他的感覺上來說,這個身體沒有了,不感覺有身體了,這是一個現象。第二個現象「受于快樂」,就是有輕安樂了。這個欲界定沒有這回事,欲界定還不能夠「覺身空寂、受于快樂」,只是感覺身體若有若無的那樣子,也沒有快樂,可能也是舒服了,但是沒有快樂。這個未到地定「覺身空寂」,感覺到很強的快樂,這就叫作輕安樂。

  這種輕安樂,爲什麼會有樂呢?它也有一個原因。我們佛教說的修定的方法,對于調身這一方面總是很簡單的,不是說很多,就像前面說這麼多。睡眠要減少,你若希望得禅定,睡八個鍾頭是不行的,不過初開始也是可以。那麼飲食也要減少。睡眠要減少,飲食要減少,不能夠多說話,不能作太勞力的事情。這說是調睡眠也好,調飲食也好,實在也就是調身,但主要是調心。這心若調了,身體就調了,一得到輕安樂以後,這身體就是調了。這個輕安樂,如果是色界初禅的輕安樂,那要比未到地定的輕安樂是更殊勝、是更強烈的。未到地定的輕安樂沒有色界初禅的樂那麼強,但是從來沒有輕安樂的人,忽然間得到未到地定有這樣的樂,也是特別厲害的,也是感覺很厲害的。就是你要出定了,在這未到地定裏面感覺到非常的安樂,就是你現在要出定了,出定了這個輕安樂還繼續存在一個時期,它就解散了,就沒有了;它不會立刻就沒有了。

  這個樂,爲什麼會有樂呢?我是孤陋寡聞了,我沒有學過道教的靜坐的方法,小小的看見一點,但是也沒有去專心去注意那個事情。但是聽他們說,這道教的修定的方法是運氣,要通這個脈、要運氣,使令氣在周身裏面動。氣在周身動,氣和身體的各部分的流動就有摩擦的事情,那麼他就感覺到舒服。若是有的人學了一點佛法的禅定的知識,喔!得輕安樂就是未到地定,或者是初禅、二禅以上的禅,現在按這個道教的方法,「喔!有輕安樂了」,就容易有些混淆,究竟是什麼定?就有些混亂。但是修道教的方法也不是決定不好,可是有的人搞壞了呢,腦充血、血管爆了就死掉了,或者沒有死,這時候才知道這裏有問題。

  那麼我們佛教徒,照理說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,我們歸依法了。佛大慈大悲大智慧,到是很自由的,容許我們學習非佛教的知識。但是我們若相信佛的話,若是歸依法了,我們不應該放棄佛法的修行法門,去修行外道法;我看應該是這樣,不應該去修外道法。這佛教的修定的方法不運氣,所以你靜坐的時候,少少的調身,而後主要是調心,用這個止和觀來調。不是主動的來運這個氣在身體裏面動,沒有這回事。所以你在欲界定的時候,沒有什麼輕安樂,只是舒服一點、輕快一點。但是到了未到地定、到了色界初禅以上,這個輕安樂是來了。

  我們不運氣,它爲什麼也會有樂呢?這天臺智者大師他說出來一個理由。他說是這個色界初禅的輕安樂,是因爲你得色界定了。我們是欲界的人,但你得的定是色界定,不是欲界。我們是欲界的人,我們這個身體也是欲界,我們的心也是有欲的;但是你現在修禅定了,改變了。你身體不能改變,還是欲界,但是你這個心有一點變化,就是得到色界定,這個定是色界人的心理活動。你現在成就了以後,你心變了,這個身體也隨著變化,就在身體裏面有了色界天的地水火風了,你得到色界定的時候,你有色界天的地水火風。那麼色界天的地水火風,你一入定,色界天的地水火風在你的身體裏面就出現了;一出現呢,它和欲界的地水火風就合在一起了,這一接觸,所以就有輕安樂了,就是這麼回事。但是這未到地定,不是色界定,但是又不是欲界,所以生理上是有變化,所以也有樂,也有輕安樂了。那麼你若出定了,你又恢複你的欲界的情況了,恢複到欲界情況,色界四大就沒有了;它也不是頓然間沒有的,它是逐漸的,所以這輕安樂也是逐漸的消失的,是這樣意思。

  得到了色界定,得到了未到地定。我們若是用世間上人的事情作比例的話,說的一個窮小子作生意,忽然發大財了,心裏面是很快樂。說我們得定,我們若是費了多少辛苦,白天也靜坐,夜間早早起來也靜坐,費了多少辛苦,忽然間得到這未到地定,得了輕安樂了,心裏面也是特別歡喜的。但是智者大師告訴我們,你要隱藏一點,不向人說。但是說明了定的行相,「覺身空寂」,感覺到這個身體沒有,沒有身體了,這是一個虛空。「受于快樂」,享受到非常美妙的快樂。這是把這個麁亂的妄想停下來以後,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,有這樣的現象。這是得定。

  「或利便心發,能以細心取于偏邪之理」,這個麁亂的妄想停下來以後,第一個現象是得定,第二個現象「利便心發」。就是它這個麁亂的妄想一停下來,一入定、心裏面明靜而住,但是這個人他若忽然間聽見這鳥的聲音,一聽,他心裏面一動,就從這裏面發出來很多的智慧,就是這樣,你若和他談話,你若一開了頭,他的話匣子打開了,無窮無盡的文章都可以寫出來的,可能你的筆來不及記錄的。是「利便心發」,他非常銳利、非常靈的那種心理活動就發出來了。

  我在香港青山,隨著一個老法師去看一個人,他家裏供著大勢至菩薩相、觀世音菩薩相,就是沒有阿彌陀佛相。這個老法師同他談話,喔!那個人說出那個話就是非常的利得很,看那個人的眼神也是不同,我就疑惑這個人也一點特別呀。不過現在修行人就是有這種事情,就是你利便心發出來。他這種人自己也知道,但是停不下來,你若請他講開示的話,那可是不得了,不過這種人也不是多見。

  這「利便心發」或者我們也用佛法的話來形容,喔!這個人很有辯才,也沒有什麼不好,但是「能以細心取于偏邪之理」,這就有問題了。他能用他那個由定的經驗,這「細心」就是定裏面那個微細的境界,「取于偏邪之理」,他能夠離開了佛法,另外說明一條道理,他說得非常的微妙、非常的動聽,使令你不得不信;除非你是佛教徒,你對佛法有認識,或者能辨別你這個人是邪知邪見,不然的話你不知道他是怎麼回事情的。「取于偏邪之理」,不過有的人多數容易感覺到這個心明靜而住,這就是常住不變的真心了,多數是這樣子,多數是有這種問題,「取于偏邪之理」。

  所以這個修行的事情,有的人和我說過這樣的話:「我不願意去讀經,我願意修行。」我嘴是沒好意思說他不對,但是我心裏面就是不同意的。你是佛教徒,你不願意學習佛法,願意修行。能說出來願意修行的話,也很難得,但是這修行的這件事,你不學習佛法,你知道怎麼修行嗎?你修行的時候有了問題的時候,你用什麼來作標准,你走的是正知正見的道路呢?怎麼能夠不學習佛法呢?不過是學習得博學、或者是就學一個法門,或多或少的不同,不學習是不行的。所以這個時候,這個修行人就發現有這種事情,「或利便心發,能以細心取于偏邪之理」,能夠這樣子,他就是佛了。那就是這樣境界。

  「若不知定心止息虛诳,必生貪著」,說是這個人他若是原來對于佛法學習得不夠,他學習得不夠,他就不知道他所認爲的那個真理,實在是個虛妄境界,是「定心止息」的虛诳的境界,並不是什麼真理。實在就是自己的顛倒妄想,是自己的愚癡,所以他還不知道,你把這個麁亂的妄想停下來以後,暫時的看見這個水平靜沒有波而已,你不知道那只是未到地定,那個止息的境界那還是很淺的,那還是虛诳的,並不是真實的境界。這個境界如果你不謹慎、你不努力,假設你放逸的話,隨時也會破壞的,怎麼能說這是「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」呢?但是你若不知道,「必生貪著」,「啊!我已經成佛了!」就是這樣子,這個境界是寶,「必生貪著」。

  「若生貪著,執以爲實」,你若生愛著這個境界,就認爲這是真實不虛的了,是對了。「若知虛诳不實,即愛見二煩惱不起」,你對佛法的知識,如果你有深一層的認識。所以我們自己直接去讀佛說的經,的確不是容易懂,要讀這大菩薩的論,像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他有的時候說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