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5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內心的世界就是太平的了,就沒有事了。「故名爲止」,所以叫作「止」。

  那麼「體真止」這句話,「體」是通達的意思,「真」就是空的意思。你觀察、通達諸法是空的,你這些虛妄分別的妄想,自然的不活動了,這就叫作「體真止」。前面的系緣守境止,或者製心止,那個沒有智慧在裏面;只是說我歡喜靜坐,歡喜靜,不歡喜鬧,不要有妄想,自己要求自己,用這個方法把妄想停下來而已;但是沒能夠知道妄想所以不起的真理、沒有說。但是這個體真止就是深一層的說到諸法實相了。這個體真止,這個「真」是什麼意思呢?諸法皆空是真的,就是它不虛妄,它不欺騙你,這個「空」對你很坦白,它不會欺騙你。這因緣生法的變化性很大,你認爲很好,結果你受它欺騙了,所以它不是真的,它是虛妄的,是這麼意思。「則妄念心息,故名爲止」。那麼這樣的法門有什麼根據呢?

  如經中說雲:「一切諸法中,因緣空無主,息心達本源,故號爲沙門。」

  是根據這部經說的。這部經是什麼經呢?這是《過去現在因果經》上說的。那個校訂本,他說出大正藏的地方,他說出來了,但是我沒去查。不過我以前記住是這樣子。

  「一切諸法中,因緣空無主」,說是「一切諸法中」,這若根據《中觀論》和《大智度論》的思想來說,一切有爲法,一切無爲法都是一樣的;在這裏面都是因緣的,都是空的,無主的。這個「自性」就是個主,「自性」就是不是由因緣生的,你有沒有因緣,對它沒有影響,它本身是常住不壞的,所以它叫作「主」。在一切諸法裏面,都是因緣生法,都是有生滅變化的,在這生滅變化裏面,裏面沒有常住不壞的自性的,所以因緣是空的,一切諸法裏面的空,就是沒有自性叫作空;沒有自性也就是無主,沒有這個主的。這個不可以動搖它的,你不可以控製它的,它自己作得主的,那麼就是自性了。現在說這裏面都是屬于因緣變化的,那麼就是無主,就是無自性了。

  「息心達本源」,我們想要修學聖道,也可以用「革命」這兩個字也可以,我們要革命,想要作聖人,那麼你要把所有的凡夫的虛妄分別心都停下,一定要通達「本源」,就是諸法皆空的意思。你一定要到達那裏,我們只是虛妄分別心這樣去分別,還不夠力量,要經過長時期的修行,你到了諸法實相那裏了。其實就是你和諸法實相統一了,沒有彼此的分別了。我們解釋那個「二行永絕」,那是贊歎佛的境界,我們現在用這句話來解釋也可以,就是沒有能所的分別。說是「諸法實相是我所通達的,我有智慧,我能通達諸法實相」,那你這是二,你還沒有通達諸法實相。這就是要無能無所了,其實就是統一了,那個叫作「達」,叫「達本源」,那麼你就是聖人了。

  「故號爲沙門」,這個時候可以名之爲勝義沙門。這個「沙門」翻個勤息,這個「勤息」的意思就是勤修聖道,精進勇猛的學習聖道,學習這個體真止,那麼能夠息滅種種的不善法,得到究竟清淨了,那麼就叫沙門。這個「沙門」,普通說是有幾種沙門,現在這個沙門就是勝道沙門;最圓滿的那只有佛才可以這樣說了。一切諸法中都是因緣生的,都是畢竟空寂的,我們這樣修行達到本源了,所以稱爲沙門。這個偈頌正好是體真止的意思。也就是說,智者大師他說這個體真止是佛的意思,佛有這樣的意思,所以這樣子施設出來。

  這一段文是簡單的解釋體真止,這以下就是詳細的說明一下。

  行者于初坐禅時,隨心所念一切諸法,念念不住,雖用如上體真止,而妄念不息。當反觀所起之心,過去已滅、現在不住、未來未至,叁際窮之,了不可得。

  「行者于初坐禅時,隨心所念一切諸法,念念不住」,這個修行的人,于最初坐禅的時候,需要有這樣的認識,隨你的內心所憶念的一切事物,都是念念不住的,它是剎那剎那地變異的。這個無常的境界,有剎那無常,有一期無常。剎那無常的意思,就是時間到最短的單位,也是有變化的,叫「剎那無常」。這「一期無常」呢,譬如這個人活一百二十歲死掉了,這叫作「一期無常」。現在說「念念不住」,這就是「剎那無常」,這一切有爲法它都是剎那剎那變化的,不是甯止的、不是安住的。「雖用如上體真止,而妄念不息」。我們坐禅,想要用功修行,雖然像上面這樣體真止,我們這樣去用功,但是我們的虛妄分別心它還是不停下來。

  「當反觀所起之心,過去已滅」,那麼這等于是修觀了。你就反回來,前面說的體真止是觀所念的一切法;現在要觀能念一切法的分別心,這個心本來是「體真」,但是它非要有雜念、有妄想不可,這個妄想就是所體之心。「過去已滅」,時間剎那剎那地變異,一剎那間過去了,那個心它就滅掉了。「現在不住」,現在生起的妄想,它也不停留在那裏,它也一剎那又過去了。「未來未至」,未來的分別心還沒有到來,在時間上分這麼叁個段落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這等于是說觀心無常的意思,觀察我們這一念心老是在變動,不是常住的。

  「叁際窮之了不可得」,就是過去際、現在際、未來際這叁個時間,在這叁個時間內去觀察它,就叫「窮之」。「了不可得」,很明了的得不到它的自性;過去心也是無自性的,若是有自性是不能滅的,若是有自性的東西是不可滅的。因爲一件事情若是依賴因緣而有,這個因緣一變化,它就起變化,它不能獨立嘛!若是不依賴因緣有的東西,你因緣怎麼變化它不受影響,它可以繼續存在。所以現在「過去心已滅」,過去心、這一剎那心它滅,就足見它是無自性了;它是無自性的,自性不可得。現在這一念心,它能明了什麼什麼,分別什麼什麼,但是它也一剎那間就過去了,所以它也是無自性的。未來的一念心,還沒到現在來,所以也是沒有的,沒有的足見也是無自性了;若是有自性,它應該是有的。所以「叁際窮之了不可得」,分這麼叁個部分去觀察它去,看不見它有自性。所以「觀心無常」,就是常住的自性不可得,沒有。常住的自性不可得,那麼在不可得自性上看呢,一切虛妄分別心都是不可得的,也都是沒有的。這你要細心去思惟才可以的。

  不可得法,則無有心。若無有心,則一切法皆無。

  「不可得法則無有心」,那麼自性不可得,在因緣和合的變化上,這分別心的變動是有的,這件事應該要認清楚。因緣的變化就影響到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也隨著變化,或者是有主動的思想,這個分別心事實是有這麼一回事;但是你觀察它的自性是不可得。在自性空上看,「則無有心」,這一切的分別心都沒有。就是這一件事上從兩方面看,從自性空這方面看,一點分別心都沒有;若是從因緣的變化上看,這些虛妄分別心是有的。就是一回事作兩方面的觀察,互相不妨礙的。「則無有心」,「若無有心,則一切法皆無」,在自性空上看,心是不可得的,那麼由心創造的一切法也皆無了,也都是沒有了。這是一切法由心而有,心若空了,一切法自然也是空的,這是一種說法。第二個說法,一切法也是由因緣有的,那麼在自性空這一方面看,一切法也都是空的,也可以這麼解釋。譬如說這房子,它本身也是因緣有的,當然就是自性空的;在自性空這一方面看,這就是一個曠野、並沒有建築物,這是一個看法。這個房子怎麼有的呢?人是主要的因緣,如果說是沒有這個人,那裏還有這些房子呢?所以若沒有這一念心,那有一切法呢?其義是相通的。

  行者雖觀心不住,皆無所有,而非無剎那任運覺知念起。

  這個地方就說出來。說這個修行人,你觀察的時候,你雖然是觀察這一念心是念念不住,剎那剎那的變化了;過去已滅,現在不停,未來還沒到,在自性上看是無自性的、無所有,沒有自性可得的。「而非無」,可是不是沒有「剎那剎那任運覺知念起」,這一念心還是有的。所以這一段話的意思,我們讀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這個〈毗缽舍那章〉,宗喀巴大師特別強調這一點,強調這個地方,現在一看《小止觀》上,智者大師也是這樣講的。那麼宗喀巴大師他的話是針對誰說的呢?因爲非中觀派的學者,說《中觀論》龍樹的學者說一切法自性空,這是斷滅了,這因果都不能安立了,所以這種法是惡法,不能學習的。那麼宗喀巴大師說:「不是,一切法自性空,自性是空,因緣生法還是有的,這樣和智者大師說的正是一樣了。

  「而非無剎那任運覺知念起」,現在說自性空,只是觀察這個心它的背後有沒有真實性,是這樣意思。這個問題呢,我們這個凡夫從無始劫來,我們都是在有上活動,在有上活動,我們引起了種種的煩惱,引起了種種的苦惱。那麼現在若是學習佛法的時候,要觀察諸法真實相,你要對治自己的毛病,除掉自己的苦惱,就得要偏于空。你偏于自性空的時候,這些執著、這些煩惱就清淨了,是這麼回事。等到你觀察一切法皆空,把這個我、我所都除掉了的時候,這些煩惱都沒有了,再從空出假;天臺智者大師這後文是有的,從空出假。「從空出假」,就是我們修行人,用功的人,我們現在是生死凡夫,我們在假的境界上不知道是假的,認爲是真的,所以有很多的問題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到空的那個地方去,到那裏去的時候,就把所有的這些煩惱賊都殺死了。煩惱賊殺死了以後,再從空的地方出來,到假的世界來,去度衆生去,學習佛法,親近無量諸佛,聽聞佛法,這就是近善知識了,然後才去廣度衆生。這佛菩薩是這樣安排的次第的。

  「而非無剎那任運覺知念起」,因爲這是因緣有的東西,是事實嘛!還是有這樣的分別心的。

  又,觀此心念,以內有六根,外有六塵,根塵相對,故有識生;根塵未對,識本無生。

  前面說,觀察這個心過去已滅、現在不住、未來未至,是觀心無常;從前後的次第來觀察。現在這個地方不是從前後,是從同時來說的。就是一個橫、一個豎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是豎;現在說「內有六根、外有六塵,根塵相對,故有識生」,這是從橫方面說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