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内心的世界就是太平的了,就没有事了。「故名为止」,所以叫作「止」。

  那么「体真止」这句话,「体」是通达的意思,「真」就是空的意思。你观察、通达诸法是空的,你这些虚妄分别的妄想,自然的不活动了,这就叫作「体真止」。前面的系缘守境止,或者制心止,那个没有智慧在里面;只是说我欢喜静坐,欢喜静,不欢喜闹,不要有妄想,自己要求自己,用这个方法把妄想停下来而已;但是没能够知道妄想所以不起的真理、没有说。但是这个体真止就是深一层的说到诸法实相了。这个体真止,这个「真」是什么意思呢?诸法皆空是真的,就是它不虚妄,它不欺骗你,这个「空」对你很坦白,它不会欺骗你。这因缘生法的变化性很大,你认为很好,结果你受它欺骗了,所以它不是真的,它是虚妄的,是这么意思。「则妄念心息,故名为止」。那么这样的法门有什么根据呢?

  如经中说云:「一切诸法中,因缘空无主,息心达本源,故号为沙门。」

  是根据这部经说的。这部经是什么经呢?这是《过去现在因果经》上说的。那个校订本,他说出大正藏的地方,他说出来了,但是我没去查。不过我以前记住是这样子。

  「一切诸法中,因缘空无主」,说是「一切诸法中」,这若根据《中观论》和《大智度论》的思想来说,一切有为法,一切无为法都是一样的;在这里面都是因缘的,都是空的,无主的。这个「自性」就是个主,「自性」就是不是由因缘生的,你有没有因缘,对它没有影响,它本身是常住不坏的,所以它叫作「主」。在一切诸法里面,都是因缘生法,都是有生灭变化的,在这生灭变化里面,里面没有常住不坏的自性的,所以因缘是空的,一切诸法里面的空,就是没有自性叫作空;没有自性也就是无主,没有这个主的。这个不可以动摇它的,你不可以控制它的,它自己作得主的,那么就是自性了。现在说这里面都是属于因缘变化的,那么就是无主,就是无自性了。

  「息心达本源」,我们想要修学圣道,也可以用「革命」这两个字也可以,我们要革命,想要作圣人,那么你要把所有的凡夫的虚妄分别心都停下,一定要通达「本源」,就是诸法皆空的意思。你一定要到达那里,我们只是虚妄分别心这样去分别,还不够力量,要经过长时期的修行,你到了诸法实相那里了。其实就是你和诸法实相统一了,没有彼此的分别了。我们解释那个「二行永绝」,那是赞叹佛的境界,我们现在用这句话来解释也可以,就是没有能所的分别。说是「诸法实相是我所通达的,我有智慧,我能通达诸法实相」,那你这是二,你还没有通达诸法实相。这就是要无能无所了,其实就是统一了,那个叫作「达」,叫「达本源」,那么你就是圣人了。

  「故号为沙门」,这个时候可以名之为胜义沙门。这个「沙门」翻个勤息,这个「勤息」的意思就是勤修圣道,精进勇猛的学习圣道,学习这个体真止,那么能够息灭种种的不善法,得到究竟清净了,那么就叫沙门。这个「沙门」,普通说是有几种沙门,现在这个沙门就是胜道沙门;最圆满的那只有佛才可以这样说了。一切诸法中都是因缘生的,都是毕竟空寂的,我们这样修行达到本源了,所以称为沙门。这个偈颂正好是体真止的意思。也就是说,智者大师他说这个体真止是佛的意思,佛有这样的意思,所以这样子施设出来。

  这一段文是简单的解释体真止,这以下就是详细的说明一下。

  行者于初坐禅时,随心所念一切诸法,念念不住,虽用如上体真止,而妄念不息。当反观所起之心,过去已灭、现在不住、未来未至,三际穷之,了不可得。

  「行者于初坐禅时,随心所念一切诸法,念念不住」,这个修行的人,于最初坐禅的时候,需要有这样的认识,随你的内心所忆念的一切事物,都是念念不住的,它是剎那剎那地变异的。这个无常的境界,有剎那无常,有一期无常。剎那无常的意思,就是时间到最短的单位,也是有变化的,叫「剎那无常」。这「一期无常」呢,譬如这个人活一百二十岁死掉了,这叫作「一期无常」。现在说「念念不住」,这就是「剎那无常」,这一切有为法它都是剎那剎那变化的,不是宁止的、不是安住的。「虽用如上体真止,而妄念不息」。我们坐禅,想要用功修行,虽然像上面这样体真止,我们这样去用功,但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心它还是不停下来。

  「当反观所起之心,过去已灭」,那么这等于是修观了。你就反回来,前面说的体真止是观所念的一切法;现在要观能念一切法的分别心,这个心本来是「体真」,但是它非要有杂念、有妄想不可,这个妄想就是所体之心。「过去已灭」,时间剎那剎那地变异,一剎那间过去了,那个心它就灭掉了。「现在不住」,现在生起的妄想,它也不停留在那里,它也一剎那又过去了。「未来未至」,未来的分别心还没有到来,在时间上分这么三个段落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这等于是说观心无常的意思,观察我们这一念心老是在变动,不是常住的。

  「三际穷之了不可得」,就是过去际、现在际、未来际这三个时间,在这三个时间内去观察它,就叫「穷之」。「了不可得」,很明了的得不到它的自性;过去心也是无自性的,若是有自性是不能灭的,若是有自性的东西是不可灭的。因为一件事情若是依赖因缘而有,这个因缘一变化,它就起变化,它不能独立嘛!若是不依赖因缘有的东西,你因缘怎么变化它不受影响,它可以继续存在。所以现在「过去心已灭」,过去心、这一剎那心它灭,就足见它是无自性了;它是无自性的,自性不可得。现在这一念心,它能明了什么什么,分别什么什么,但是它也一剎那间就过去了,所以它也是无自性的。未来的一念心,还没到现在来,所以也是没有的,没有的足见也是无自性了;若是有自性,它应该是有的。所以「三际穷之了不可得」,分这么三个部分去观察它去,看不见它有自性。所以「观心无常」,就是常住的自性不可得,没有。常住的自性不可得,那么在不可得自性上看呢,一切虚妄分别心都是不可得的,也都是没有的。这你要细心去思惟才可以的。

  不可得法,则无有心。若无有心,则一切法皆无。

  「不可得法则无有心」,那么自性不可得,在因缘和合的变化上,这分别心的变动是有的,这件事应该要认清楚。因缘的变化就影响到我们的心,我们的心也随着变化,或者是有主动的思想,这个分别心事实是有这么一回事;但是你观察它的自性是不可得。在自性空上看,「则无有心」,这一切的分别心都没有。就是这一件事上从两方面看,从自性空这方面看,一点分别心都没有;若是从因缘的变化上看,这些虚妄分别心是有的。就是一回事作两方面的观察,互相不妨碍的。「则无有心」,「若无有心,则一切法皆无」,在自性空上看,心是不可得的,那么由心创造的一切法也皆无了,也都是没有了。这是一切法由心而有,心若空了,一切法自然也是空的,这是一种说法。第二个说法,一切法也是由因缘有的,那么在自性空这一方面看,一切法也都是空的,也可以这么解释。譬如说这房子,它本身也是因缘有的,当然就是自性空的;在自性空这一方面看,这就是一个旷野、并没有建筑物,这是一个看法。这个房子怎么有的呢?人是主要的因缘,如果说是没有这个人,那里还有这些房子呢?所以若没有这一念心,那有一切法呢?其义是相通的。

  行者虽观心不住,皆无所有,而非无剎那任运觉知念起。

  这个地方就说出来。说这个修行人,你观察的时候,你虽然是观察这一念心是念念不住,剎那剎那的变化了;过去已灭,现在不停,未来还没到,在自性上看是无自性的、无所有,没有自性可得的。「而非无」,可是不是没有「剎那剎那任运觉知念起」,这一念心还是有的。所以这一段话的意思,我们读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这个〈毗钵舍那章〉,宗喀巴大师特别强调这一点,强调这个地方,现在一看《小止观》上,智者大师也是这样讲的。那么宗喀巴大师他的话是针对谁说的呢?因为非中观派的学者,说《中观论》龙树的学者说一切法自性空,这是断灭了,这因果都不能安立了,所以这种法是恶法,不能学习的。那么宗喀巴大师说:「不是,一切法自性空,自性是空,因缘生法还是有的,这样和智者大师说的正是一样了。

  「而非无剎那任运觉知念起」,现在说自性空,只是观察这个心它的背后有没有真实性,是这样意思。这个问题呢,我们这个凡夫从无始劫来,我们都是在有上活动,在有上活动,我们引起了种种的烦恼,引起了种种的苦恼。那么现在若是学习佛法的时候,要观察诸法真实相,你要对治自己的毛病,除掉自己的苦恼,就得要偏于空。你偏于自性空的时候,这些执着、这些烦恼就清净了,是这么回事。等到你观察一切法皆空,把这个我、我所都除掉了的时候,这些烦恼都没有了,再从空出假;天台智者大师这后文是有的,从空出假。「从空出假」,就是我们修行人,用功的人,我们现在是生死凡夫,我们在假的境界上不知道是假的,认为是真的,所以有很多的问题。我们从这个地方到空的那个地方去,到那里去的时候,就把所有的这些烦恼贼都杀死了。烦恼贼杀死了以后,再从空的地方出来,到假的世界来,去度众生去,学习佛法,亲近无量诸佛,听闻佛法,这就是近善知识了,然后才去广度众生。这佛菩萨是这样安排的次第的。

  「而非无剎那任运觉知念起」,因为这是因缘有的东西,是事实嘛!还是有这样的分别心的。

  又,观此心念,以内有六根,外有六尘,根尘相对,故有识生;根尘未对,识本无生。

  前面说,观察这个心过去已灭、现在不住、未来未至,是观心无常;从前后的次第来观察。现在这个地方不是从前后,是从同时来说的。就是一个横、一个竖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是竖;现在说「内有六根、外有六尘,根尘相对,故有识生」,这是从横方面说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