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者、制心止。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,不令驰散。故经云:「此五根者,心为其主,是故汝等,当好止心。」此二种皆是事相,不须分别。
现在是正修行第六,正式说明修止观的方法。止和观,这两种先说止,智者大师在这里说有三种止。第一是系缘守境止,昨天说过了。现在是第二段,制心止。
这个制心止,是怎么样学习法、怎么样修行呢?「所谓随心所起,即便制之」。这前方便的事情都调好了,端身而坐,这个时候自己看自己的心,随你心若是起了妄念,起了妄想,「即便制之」,立刻地就把它停下来,「不令驰散」,不要叫它跑到外边去,不要叫它乱,叫它明静而住。前面的系缘守境止是有一个所缘境的,然后叫它不要动,安住在所缘境上面。现在这个制心止没有提这些事情,只是自己看自己的心,叫它不要妄想。这个方法我感觉很妙,的确是很好。
有一本书近多少年来,也印了很多,也有很多人欢喜读,就是《佛法的要领》这本书。这个书的作者就是刘洙源,是四川人,我看那个书上,这位后来出家了,他对《楞伽经》很有缘。从他的著作上看,他就是用这个方法制心止;他有一点成就的,这个人。如果欢喜用这个方法,应该有一点前方便,就是先学习系缘守境止,你这个内心不那么粗犷了,多少的调柔了,杂念不那么多了,然后用制心止的方法,你会感觉到很快乐,也是不错。
不过在智者大师,他说这个《小止观》的法门,它的重心不在这里。(大正12.1110a),这是《遗教经》,「此五根者,心为其主」,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,这是攀缘外境的,可是它不能自主的;眼耳鼻舌身意的活动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,它不能自主,谁给它作主人呢?「心为其主」,这第六意根的意识是它的主人,所以这五根虽然是很乱,还有办法叫它不乱的。「是故汝等,当好制心」,佛就告诉我们要好好的、要特别注意的、认真的制伏这个第六识,那么前五根它就不乱了。因为这修止观是第六意识,不是前五识,所以若好好制心,就能得三昧,可以得圣道。这是「制心止」的法门,是根据《遗教经》来的。
「此二种皆是事相,不须分别」,智者大师说,这系缘守境止和制心止,这两种修行方法都是事相,就是表面上的境界;就是现前的境界,把它调整一下就是了,不是那个高深的法门,不须分别,不需要详细的解释说明的。
第三、体真止者;所谓随心所念,一切诸法,悉知从因缘生,无有自性,则心不取。若心不取,则妄念心息,故名为止。如经中说:一切诸法中,因缘空无主,息心达本源,故号为沙门。
「第三、体真止者」,这个体真止,智者大师他的注意点是在这里,在这个体真止这个地方。但是我们初学的人,前两个止也可以学习,也是一个安心的好方法。这个体真止,这是有理论的。什么叫作体真止呢?这底下,我看这个文,他是先简单的解释一下,然后又详细的解释,分两段的。
「所谓随心所念,一切诸法,悉知从因缘生,无有自性,则心不取。若心不取,则妄念心息,故名为止。如经中说:一切诸法中,因缘空无主,息心达本源,故号为沙门。」这是简单的解释一下。
这个《小止观》这本书我以前是读过,还不止读一遍的,所以佛光寺主要我来学习这部书,我是答应了。但是我到这儿来以后,我看见这个本子,是校订本。这个作者也改变了,是慧辩记。我并没有同我原来读过的那个本子对照过,我没有去对照。但是我一方面读,我一方面对照,就发觉到有些地方不一样;不一样,不过是差得不太多,但是从现在的文以后,和藏经上,这大正藏和一般的流通本对照起来,差得很多很多的。这个文是不同得很厉害。我曾为这件事写过信去问了一下,我得到的答复也不明白。流通本当然是这个印刷的人,主持负责的人不认真的校对,也可能会有错误,和藏经的本子去对照;流通本和藏经本没有什么错误,只是一个字、两个字的不同。但是现在的校订本,是变化了很多很多的,变化很大的。可是变化虽然很大,它的内容的道理,这个文句是不同了,可是里面的道理和天台智者大师的思想是一致的,并没有矛盾。可是我感觉这个文句不简捷,不那么简捷,不如原来的藏经本的《小止观》和流通本的《小止观》,读起来那么样的好。现在我不知道你们各位法师怎么意思,如果就照这个本这样讲下去也是可以。但是,在我个人来说,这个欢喜心不多,欢喜心不是那么多。若是不要改变,照原来的本子,它那文句不啰嗦,一句一句的讲下去,它不重复,不累赘,这个意表达得似乎痛快一点。我对这两个不同的本子,我的看法是这样子。
若是到现在要换本子,不知道本子够不够。若是不换本子,我们就这样讲下去。这个校订本这个文,前面有一个序是慧岳老法师写的,他说这是根据《释禅波罗蜜》,从《释禅波罗蜜》来的。我看和《摩诃止观》也有关系;但是《摩诃止观》的文,可是比较好一点。另外我有一个心情,如果不要改,就是用这个原来的这个《小止观》的本子这个文句去讲,在我个人的心情,感觉从容一点,感觉好像活动的空间大一点,我自由一点。如果用它这个文讲,就好像把我绑住了,叫我怎么的、我怎么的;我自己不能想怎么的、我怎么的,还有这么一个感觉。现在我们就决定这样子,用原来的本子,不要用改的本。第二十页倒数第一行。
三者、体真止。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,悉知从因缘生,无有自性,则心不取。若心不取,则妄念心息,故名为止。
「三者、体真止。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」,就是所说的「随心所念」,这「随心所念」这句话怎么讲?就是没有限度的,你是清净心也好、你是染污心也好,随你是什么心,你所忆念的一切诸法。「悉知从因缘生」,你能全部的通达它是从因缘有的。这个「体真止」这个「体」,就是通达的意思。「悉知从因缘生的」,这个因和缘;因是「依」,依赖的「依」,依的意思。这世间上一切的事物它的生起,它不是凭空的跳出来的,凭空的生出来的,它要有所依。譬如说谷的种子种到地里面去,地是它的一个依,是它的所依止处,它还要依止水、阳光、肥料,要依止这么多的条件,这个种子才能生出芽来,是这样子。譬如我们人的生存也要有饮食;衣、食、住,或者有其他的种种的事情,这个人才能生存。这就是「悉知从因缘生」,完全知道它都是有所依,要依靠各式各样的条件,它才能够生长出来。而这个「因」和「缘」,「缘」也是「依」的意思;如果分别它的不同,或者说这个「因」是主要的,「缘」是次要的,这样分别也可以。「无有自性」,没有它自己的体性,所以叫「无有自性」。这个话…或者在佛学院住过的法师、居士,或者听过讲经的人,这个话照理说,这么一念就可以了,或者不用讲都可以。但是我们还再多说几句。
「悉知从因缘生」,这句话就是说若没有因缘的话,就是没有世间出现了,它就不生了。「从因缘生」,对面就是「不从因缘生」,若是不从因缘的时候,有没有事情出现呢?没有,所以说「悉知从因缘生」的。不过因缘有好有坏,所以所生法也有好有坏了。这「无有自性」,这「自性」怎么讲呢?字面上说,就是它自己的体性,有「自」就有「他」,对「他」来说「自」,说没有自性。我们这样解释;譬如说是,这件事是由因缘有的,如果没有因缘,他自己就有了,那就叫「有自性」。譬如说敲这个罄,我们到大殿上,维那师父敲这个罄。这一敲,这声音就发出来了。如果没有罄,当然也没有人敲,这个声音也发出来了,这个声音就叫作有自性;它不需要因缘,它自己就是成就的,那就叫作有自性。说是我们人,要靠自己的业力、父母的帮助,我们才得到这个生命的,这叫因缘生。如果说不需要业力,不需要父母的帮助,(主要还是业力);不需要这个因缘,我们就有这个生命了,那这也可以说有自性。现在说「悉知从因缘生,无有自性」,其实这句话,从因缘生,自然是无有自性的;无有自性,所以是从因缘生。但是现在这个问题是,这个重点在无有自性这个地方,无有自性换一句话,就是空的意思。说我现在观察罄的声音,它有没有自性呢?现在听不见罄的声音,就是因为无自性的关系。若有自性的话,就不需要敲嘛!我们就听见罄的声音了。所以「悉知从因缘生,无有自性」,每一样因缘生的事情,都是这样子的,无有自性。
你若是把这个地方,「因缘生、无有自性」,你多思惟、多观察,「则心不取」,那么你遇见欢喜的事情的时候,谁说一句话我听了很顺耳,或者谁说一句话不顺耳,使令我心里很烦。但是你现在,你不要按一般的想法,你就按这个「因缘生、无有自性」,这个声音是无自性的,无自性的,你就观察这个声音的自性不可得,没有声音,若观察它的自性的时候,就没有声音了。观察说话这个人的自性呢,就没有这个人了,没有这个人了,「随心所念一切诸法」都是这样的,「则心不取」,则我们这个心就没有法可取了。说有这么一样东西,你这个手可以捉住它,捉住、心里感觉到舒服或者感觉到难过。现在没有这件事,你这个手捉什么呢?所以我们这个心与接触的一切境界,你都观察它的自性是空的,是无自性的,你在这一方面思惟。先思惟它是因缘有、由因缘生,因缘生结果就是无自性。在无自性这地方来看就没有这件事;没有这件事,你心就不能在这件事上起分别了。好的也是一样,不好的也是这样子。「则心不取」,你这个心就没有法可取着了,就离相了。
「若心不取,则妄念心息」,你若心不取着这件事的时候,「则妄念心息」,因取着而有妄念;或者是生贪心,或者生愤怒心,或者生疑惑心,或者生高慢心,生种种的虚妄分别,颠倒妄想。那么你心若不取着的时候,则这一切的虚妄分别,自然的停下来,也就停下来了,也就没有事了。那么你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