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三国志演义》不见得是真的,但《三国志》应该有一点真实性,就说这个司马懿,司马懿这个人是有点智慧的人。他初开始是在曹操的部下做事,曹操作梦「三马同槽」,就是司马懿还有两个儿子,就是司马师、司马昭,「三马同槽」。曹操是有学问而也有智慧的人,他马上就警觉,告诉他儿子曹丕「要注意这三个马,不能重用他」。但是司马懿这个人是特别有智慧的,他对曹丕特别好。所以曹操虽然是警告了曹丕,而曹丕一点不疑惑司马懿。而司马懿是深谋远虑,最后是权力拿到手了,把曹家的人杀死了很多。他死了就是他两个儿子掌握大权,但是他孙子司马炎作了皇帝;就是由他的祖父、父亲,他的伯父,到他本身才拿到权力,才作了皇帝。费了这么长时间的辛苦,深谋远虑。等到司马炎他的儿子上台了的时候,马上就垮台了。就是他的儿子作了皇帝,娶了一个姓贾、贾后,贾后这个女人就把司马懿他们,等于四个人得来的天下搞垮了。所以世间上的事情,你看看历史,没什么意思。

  

  所以这个「乐少苦多,虚诳不实」,乐是很少,而苦恼很多很多的。「虚诳不真实」,看好像作皇帝很好,实在是很苦恼,没有真实性的。「是失是轻」,你得到了,你一定还要失掉的,你掌握不住的。孔明死了,司马懿说:「我高枕无忧矣!」其实这句话说错了。「高枕无忧」?你的孙子的太太就把你搞垮了。所以「是失」,你就是成功了,你还要失坏的,还要失掉的,都是无常的。「是轻」,这件事不足珍贵的,是很轻的。

  

  「禅定智慧之乐,无漏无为,寂然闲旷,永离生死,长与苦别,是得是重!」说是我们佛法里面,这个圣人成就的禅定智慧,这个快乐的境界是无漏的,永久不会有纰漏出现的,你成就了就是成就了,一得永得。「禅定智慧之乐」是无漏的,就是把烦恼去掉了,你成就的禅定智慧之乐、没有能破坏的了。若是世间上的人,不是佛教徒,不是佛法的禅定你成就了,但是你内心的烦恼贼还没除掉,你内心的烦恼贼能破坏你的禅定,所以你又去轮回生死去了。这个佛法成就了禅定智慧之乐,没有漏,没有烦恼贼了。「无为」,能与第一义谛相应了,那就是无为的境界了。「寂然闲旷」,没有生死的流动,就是「寂然闲旷」,他心里面老是安闲旷达,没有这些烦闷的事情,没有这些生死流动的事情的。「永离」,永远是离了苦恼了,「长与苦别」不是暂时的。「是得是重」,你这佛法的禅定智慧之乐,你若是得了就真实是得到了,不会再失掉的,这是可尊重的。你用这个巧慧,就这样去观察、思惟、筹量。「如是分别,故名巧慧」,这就叫作巧慧。这「巧慧」是怎么回事,就是比那个「念」更深一层去思惟。

  

  复次行者,修止观时,善用如下所明,五番修止观意,安心得所,因是必入法门,故名巧慧。

  

  「复次行者」,修止观的时候,「善用如下所明,五番修止观」的意思,下文说五番修止观,你能够善巧的用那五番止观去修行。「安心得所」,你能把你的心放在一个适当的地方去,什么是适当的地方呢?我们初发心学习佛法的人,有的地方适当,有的地方不适当。你这个心若放在五欲的境界,你这个心就骚动,这个贪烦恼、瞋烦恼都出来了。你若放在清净的境界上去,他就能安下来。你用这个五番的修止观意,能把你的心调得很合适,住在那个安稳的地方去。「因是必入法门」,因此你决定能得圣道,入不二法门了。这就是怎么叫作「巧慧」?前面一个解释完了,这第二个解释。第二个解释,这下面的五种修行止观,你能善巧的修行得很合适,你就决定能够成功的,那么这也叫作「巧慧」,「故名巧慧」。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五者、一心分明:明见世间可患可恶,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。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,心如金刚,天魔外道不能沮坏。设使空无所获,终不回易,是名一心。譬如人行,先须知道通塞之相,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,故说巧慧一心。经云:「非智不禅,非禅不智。」义在此也。

  

  「五、一心者」,这最后第五个方法是一心,这一心怎么讲呢?「念慧分明,明见世问可患可恶,善识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贵,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」,这「一心」是这样意思。就是前面这「念」,这样念,「巧慧」是这样子巧慧,很分明的,一点儿也不糊涂的,一点儿也不模糊。「明见世问」,应该是「世间」;很明明了了的看这个世间是「可患」,这个世间上它是有灾难的、有苦恼的。「可厌」,这是不可以爱乐的,要厌恶它。「善识禅定智慧功德」,你能认识这禅定智慧功德是可尊可贵的。这「念」、「慧」这两个方法使令我们明明白白的知道这件事了。

  

  「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」,这个时候你就应该「一心」。什么叫「一心」?就是决定了,「我要修行止观,我要放弃世间上的妄想颠倒」,决定这样子了。「心如金刚」,这个决定心、决定到什么程度呢?像金刚那么坚固,一切其他的什么物都不可以破坏的。「天魔外道,不能沮坏」,我们这一念决定心,要修止观的决定的志愿,你要修念佛三昧的坚固心,天魔外道不能破坏你的。「设使空无所获,终不回易」,假使我修了一年了、修了两年了、修了三年了,我还是没得到什么,「终不回易」,我决定不回转、我放弃了,不会的,不这样子。「是名一心」,这叫作「一心」。

  

  我在印光老法师的文钞上看见一件事。有人问,说是「你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,有谁念佛得到感应了,你劝我念佛求生净土?」印光老法师回答了:「就是全世界上的人念佛都没有感应,我还是一心念佛求生净土!」老法师这么说。他下面又说个理由来;「说是某人念佛,他得到什么好处了。某人念佛、或者是见佛了,或者怎么怎么样,那么这个人把他念佛的好处说出来,说给你听,你相信不相信呢?」说:「我相信!」「现在这个念佛法门,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,是释迦牟尼佛说的。说那个人他说他念佛得到好处;这个人的话可信呢?是佛说的话可信呢?」印光老法师这样说。哎呀!我读这个文,我就感觉这印光老法师真是大菩萨、是大智慧,他能说出这句话来。就是所有的人念佛都没有感应了,我相信净土法门的这个信心还是不动摇的,因为我相信佛的话;你说你念佛有感应,你是人,还不如佛说的可信。哎呀!我一看印光老法师这句话说得真是有力量,真的好!

  

  所以现在这个文说「一心决定修行止观,心如金刚。天魔外道不能沮坏。设使空无所获,终不回易」,我不会改变的。「是名一心」,这就叫作「一心」。

  

  「譬如人行,先须知道通塞之相,然后决定一心,涉路而进,故说巧慧一心」,譬如一个人要到什么地方去,走这条路。那么你先需要知道这条路的「通塞之相」,这条路安全不安全呢?什么地方是通的,什么地方是不通的,你先要认识一下,弄好了,然后再决定,「一心」就是决定,「涉路而进」,而去。这样子,你这条路才能走得好一点。「故说巧慧一心」。说我们修止观,想要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也算是发了心了。但是你这五种:欲、精进、念、巧慧,你还没准备好,你不坚固。你遇见困难了,你就向后退的。

  

  「经云(大正十二 .五四六C):『非智不禅,非禅不智。』义在于此。」这底下又引证。这大正十二册,五四六页是什么?是《大般涅槃经》。我查那个五四六页C行,「非智不禅,非禅不智」,没有这句话,但是他那个有这个意思的。是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有这个意思,就是解释三三昧那个地方,有这句话的。

  

  「非智不禅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就是,你若没有智慧,你不会得禅定的。就像这个,你若没有这个巧慧,你怎么能坚定你的意愿,不怕辛苦去修学奢摩他呢?你没有这个巧慧,你就不容易作得到的。所以「非智不禅」,一定要有智慧,这件事才能作得好一点。「非禅不智」,若是没有禅,你也不会有智慧。这什么原因呢?「非禅不智」这个「智」是无漏的智慧;就是你若没有禅定的时候,你无漏的智慧不容易成就,有困难。前面说「若得禅定,即能具足,发诸无漏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你得到禅定了,你心的力量强;心的力量强,你观诸法实相的时候就容易。四书上说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你这个器利,你做起事情来;就是这个匠人做房子的时候,这个器若利就做得好一点,你器若钝就做得差一点嘛!所以你若有了禅定,你就容易得无漏的智慧。

  

  这个地方,又有一点曲折。这《俱舍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也是相同的意思。就是这个定,说是我们最好是能得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你在这样的禅定里面,你修无我观,你就能得无生法忍,你就容易。如果你没得这四禅,你也要得未到地定;你得到未到地定,在这个定里面修缘起性空观,或者修唯识观,你也能得无生法忍。如果未到地定都没成就,那就是很难了,很难得无生法忍了。但这个地方,这《成实论》就不同意,《成实论》上的意思,你得欲界定也可以。得欲界定,在欲界定里面你能够修无我观,也能得初果,也可以得无生法忍的;不是非要得禅,不是非要得未到地定的,这是《成实论》上有这样的意思。但是即使说得有一点出入,总而言之你心是要有定的,欲界定也是定,不过定的不深就是了。你说你心里面老是散乱、不寂静,你想要见到诸法实相,那是不可能的,就是非要定不可,所以「非禅不智」。

  

  这「非智不禅」这里面还有一个意思。这个「智」也可以说是无漏的智慧,因为你若得了无漏的智慧,你这个禅定也就是继续的能成就,而不可破坏;若是你没得到无漏的智慧,你得到的这个禅,它还会失坏的。你没得无漏智慧,那么你心里面有烦恼贼,烦恼贼把你的禅定会破坏的,所以说「非智不禅」。说你得了禅定了,你不会很久,最多八万劫,你这个禅定就消失了,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