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叁國志演義》不見得是真的,但《叁國志》應該有一點真實性,就說這個司馬懿,司馬懿這個人是有點智慧的人。他初開始是在曹操的部下做事,曹操作夢「叁馬同槽」,就是司馬懿還有兩個兒子,就是司馬師、司馬昭,「叁馬同槽」。曹操是有學問而也有智慧的人,他馬上就警覺,告訴他兒子曹丕「要注意這叁個馬,不能重用他」。但是司馬懿這個人是特別有智慧的,他對曹丕特別好。所以曹操雖然是警告了曹丕,而曹丕一點不疑惑司馬懿。而司馬懿是深謀遠慮,最後是權力拿到手了,把曹家的人殺死了很多。他死了就是他兩個兒子掌握大權,但是他孫子司馬炎作了皇帝;就是由他的祖父、父親,他的伯父,到他本身才拿到權力,才作了皇帝。費了這麼長時間的辛苦,深謀遠慮。等到司馬炎他的兒子上臺了的時候,馬上就垮臺了。就是他的兒子作了皇帝,娶了一個姓賈、賈後,賈後這個女人就把司馬懿他們,等于四個人得來的天下搞垮了。所以世間上的事情,你看看曆史,沒什麼意思。
所以這個「樂少苦多,虛诳不實」,樂是很少,而苦惱很多很多的。「虛诳不真實」,看好像作皇帝很好,實在是很苦惱,沒有真實性的。「是失是輕」,你得到了,你一定還要失掉的,你掌握不住的。孔明死了,司馬懿說:「我高枕無憂矣!」其實這句話說錯了。「高枕無憂」?你的孫子的太太就把你搞垮了。所以「是失」,你就是成功了,你還要失壞的,還要失掉的,都是無常的。「是輕」,這件事不足珍貴的,是很輕的。
「禅定智慧之樂,無漏無爲,寂然閑曠,永離生死,長與苦別,是得是重!」說是我們佛法裏面,這個聖人成就的禅定智慧,這個快樂的境界是無漏的,永久不會有纰漏出現的,你成就了就是成就了,一得永得。「禅定智慧之樂」是無漏的,就是把煩惱去掉了,你成就的禅定智慧之樂、沒有能破壞的了。若是世間上的人,不是佛教徒,不是佛法的禅定你成就了,但是你內心的煩惱賊還沒除掉,你內心的煩惱賊能破壞你的禅定,所以你又去輪回生死去了。這個佛法成就了禅定智慧之樂,沒有漏,沒有煩惱賊了。「無爲」,能與第一義谛相應了,那就是無爲的境界了。「寂然閑曠」,沒有生死的流動,就是「寂然閑曠」,他心裏面老是安閑曠達,沒有這些煩悶的事情,沒有這些生死流動的事情的。「永離」,永遠是離了苦惱了,「長與苦別」不是暫時的。「是得是重」,你這佛法的禅定智慧之樂,你若是得了就真實是得到了,不會再失掉的,這是可尊重的。你用這個巧慧,就這樣去觀察、思惟、籌量。「如是分別,故名巧慧」,這就叫作巧慧。這「巧慧」是怎麼回事,就是比那個「念」更深一層去思惟。
複次行者,修止觀時,善用如下所明,五番修止觀意,安心得所,因是必入法門,故名巧慧。
「複次行者」,修止觀的時候,「善用如下所明,五番修止觀」的意思,下文說五番修止觀,你能夠善巧的用那五番止觀去修行。「安心得所」,你能把你的心放在一個適當的地方去,什麼是適當的地方呢?我們初發心學習佛法的人,有的地方適當,有的地方不適當。你這個心若放在五欲的境界,你這個心就騷動,這個貪煩惱、瞋煩惱都出來了。你若放在清淨的境界上去,他就能安下來。你用這個五番的修止觀意,能把你的心調得很合適,住在那個安穩的地方去。「因是必入法門」,因此你決定能得聖道,入不二法門了。這就是怎麼叫作「巧慧」?前面一個解釋完了,這第二個解釋。第二個解釋,這下面的五種修行止觀,你能善巧的修行得很合適,你就決定能夠成功的,那麼這也叫作「巧慧」,「故名巧慧」。是這樣意思。
五者、一心分明:明見世間可患可惡,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。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,心如金剛,天魔外道不能沮壞。設使空無所獲,終不回易,是名一心。譬如人行,先須知道通塞之相,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,故說巧慧一心。經雲:「非智不禅,非禅不智。」義在此也。
「五、一心者」,這最後第五個方法是一心,這一心怎麼講呢?「念慧分明,明見世問可患可惡,善識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貴,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」,這「一心」是這樣意思。就是前面這「念」,這樣念,「巧慧」是這樣子巧慧,很分明的,一點兒也不糊塗的,一點兒也不模糊。「明見世問」,應該是「世間」;很明明了了的看這個世間是「可患」,這個世間上它是有災難的、有苦惱的。「可厭」,這是不可以愛樂的,要厭惡它。「善識禅定智慧功德」,你能認識這禅定智慧功德是可尊可貴的。這「念」、「慧」這兩個方法使令我們明明白白的知道這件事了。
「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」,這個時候你就應該「一心」。什麼叫「一心」?就是決定了,「我要修行止觀,我要放棄世間上的妄想顛倒」,決定這樣子了。「心如金剛」,這個決定心、決定到什麼程度呢?像金剛那麼堅固,一切其他的什麼物都不可以破壞的。「天魔外道,不能沮壞」,我們這一念決定心,要修止觀的決定的志願,你要修念佛叁昧的堅固心,天魔外道不能破壞你的。「設使空無所獲,終不回易」,假使我修了一年了、修了兩年了、修了叁年了,我還是沒得到什麼,「終不回易」,我決定不回轉、我放棄了,不會的,不這樣子。「是名一心」,這叫作「一心」。
我在印光老法師的文鈔上看見一件事。有人問,說是「你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有誰念佛得到感應了,你勸我念佛求生淨土?」印光老法師回答了:「就是全世界上的人念佛都沒有感應,我還是一心念佛求生淨土!」老法師這麼說。他下面又說個理由來;「說是某人念佛,他得到什麼好處了。某人念佛、或者是見佛了,或者怎麼怎麼樣,那麼這個人把他念佛的好處說出來,說給你聽,你相信不相信呢?」說:「我相信!」「現在這個念佛法門,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是釋迦牟尼佛說的。說那個人他說他念佛得到好處;這個人的話可信呢?是佛說的話可信呢?」印光老法師這樣說。哎呀!我讀這個文,我就感覺這印光老法師真是大菩薩、是大智慧,他能說出這句話來。就是所有的人念佛都沒有感應了,我相信淨土法門的這個信心還是不動搖的,因爲我相信佛的話;你說你念佛有感應,你是人,還不如佛說的可信。哎呀!我一看印光老法師這句話說得真是有力量,真的好!
所以現在這個文說「一心決定修行止觀,心如金剛。天魔外道不能沮壞。設使空無所獲,終不回易」,我不會改變的。「是名一心」,這就叫作「一心」。
「譬如人行,先須知道通塞之相,然後決定一心,涉路而進,故說巧慧一心」,譬如一個人要到什麼地方去,走這條路。那麼你先需要知道這條路的「通塞之相」,這條路安全不安全呢?什麼地方是通的,什麼地方是不通的,你先要認識一下,弄好了,然後再決定,「一心」就是決定,「涉路而進」,而去。這樣子,你這條路才能走得好一點。「故說巧慧一心」。說我們修止觀,想要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也算是發了心了。但是你這五種:欲、精進、念、巧慧,你還沒准備好,你不堅固。你遇見困難了,你就向後退的。
「經雲(大正十二 .五四六C):『非智不禅,非禅不智。』義在于此。」這底下又引證。這大正十二冊,五四六頁是什麼?是《大般涅槃經》。我查那個五四六頁C行,「非智不禅,非禅不智」,沒有這句話,但是他那個有這個意思的。是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有這個意思,就是解釋叁叁昧那個地方,有這句話的。
「非智不禅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就是,你若沒有智慧,你不會得禅定的。就像這個,你若沒有這個巧慧,你怎麼能堅定你的意願,不怕辛苦去修學奢摩他呢?你沒有這個巧慧,你就不容易作得到的。所以「非智不禅」,一定要有智慧,這件事才能作得好一點。「非禅不智」,若是沒有禅,你也不會有智慧。這什麼原因呢?「非禅不智」這個「智」是無漏的智慧;就是你若沒有禅定的時候,你無漏的智慧不容易成就,有困難。前面說「若得禅定,即能具足,發諸無漏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你得到禅定了,你心的力量強;心的力量強,你觀諸法實相的時候就容易。四書上說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你這個器利,你做起事情來;就是這個匠人做房子的時候,這個器若利就做得好一點,你器若鈍就做得差一點嘛!所以你若有了禅定,你就容易得無漏的智慧。
這個地方,又有一點曲折。這《俱舍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也是相同的意思。就是這個定,說是我們最好是能得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你在這樣的禅定裏面,你修無我觀,你就能得無生法忍,你就容易。如果你沒得這四禅,你也要得未到地定;你得到未到地定,在這個定裏面修緣起性空觀,或者修唯識觀,你也能得無生法忍。如果未到地定都沒成就,那就是很難了,很難得無生法忍了。但這個地方,這《成實論》就不同意,《成實論》上的意思,你得欲界定也可以。得欲界定,在欲界定裏面你能夠修無我觀,也能得初果,也可以得無生法忍的;不是非要得禅,不是非要得未到地定的,這是《成實論》上有這樣的意思。但是即使說得有一點出入,總而言之你心是要有定的,欲界定也是定,不過定的不深就是了。你說你心裏面老是散亂、不寂靜,你想要見到諸法實相,那是不可能的,就是非要定不可,所以「非禅不智」。
這「非智不禅」這裏面還有一個意思。這個「智」也可以說是無漏的智慧,因爲你若得了無漏的智慧,你這個禅定也就是繼續的能成就,而不可破壞;若是你沒得到無漏的智慧,你得到的這個禅,它還會失壞的。你沒得無漏智慧,那麼你心裏面有煩惱賊,煩惱賊把你的禅定會破壞的,所以說「非智不禅」。說你得了禅定了,你不會很久,最多八萬劫,你這個禅定就消失了,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4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