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厌。说我们平常劝人念佛求生阿弥陀佛国,要有欣厌这两个。欣厌,「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」,这就是厌,「欲得一切禅定智慧法门」就是欣了,还是这么回事。因为如果一个人满足于现在的情况,那他就不会改变他的思想行为的,他不会改变的、不会革命的;一定是不满现实,所以希望再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,一定是这样子的。
所以我们学习佛法、修学禅定、智慧,也还是这样子的,所以一定要有这个欲才可以的,没有这个欲,这件事是没有的。
「故亦名志」,这个欲实在就是志的意思。这个志、就是心里面有一个理想的境界,我想要求得,那么就叫作「志」了。「志」或者是这样意思:「心之所往、即将见诸行动的一种意向」,心里头老是注意那个目标,那个是我欢喜的,我要采取行动要把它作好,那么这叫作「志」。「亦名为愿」,这个「愿」也还是「志」的意思,也就是那个「欲」的意思。心里希望有所得,希望能够求得它,所以叫作「愿」。「亦名为好」,我喜好那个境界,希望把它成就了。「亦名为乐」,这个字在这里,我以前是念(ㄧㄠˋ),我这几天老是要查字典,这回我感觉,我念(ㄧㄠˋ)是念得不对,字典说应该是(ㄌㄜˋ),就是你有所欢喜的这个事情,你要去求得它,那么就叫作「乐」,那么还是这个「欲」的意思。
「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,故名为欲」,说这个人他的志愿,他喜爱佛所说的、一切贤圣善人所成就的深法门,就是圣人的境界,第一义谛的境界。《楞严经》说二十五圆通,若是从佛法的深义来说,一切法都是深法门。「故名为欲」,简单的说,就是想要成就圣道,他有这样坚定的志愿,那么这就叫作「欲」。「如佛言曰:一切善法,欲为其本」(大正二十五),就是《大智度论》这一本。说一切的善法,欲为其本。其实这恶法也是欲的,作恶事也是心之所欲,作善事也是心之所欲;你不欢喜,你不会作这件事的嘛!所以一定要有这个欲。所以坐禅、修止观这件事,任何人不能勉强的,要自己从心里面欢喜,你欢喜这样作,这件事才能作的,不然是不能作这件事的,所以第一个条件要有欲。
二者、精进:坚持禁戒,弃于五盖,初夜后夜专精不废;譬如钻火未热,终不休息,是名精进善道法。
第二是「精进者:坚持禁戒,弃舍五盖,初夜后夜,专精不废,譬如钻火,未热终不休息,是名精进」,这个精进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「坚持禁戒」,就是佛为我们学习佛法的人立出来的戒、施设的戒,那么我们也愿意接受了,就坚固的护持不犯;我今天也这样子,明天也这样子,一直到尽未来际不犯戒,这就叫作「精进」。「弃舍五盖」,前面讲过了,这五盖若弃舍,就是内心清净了。「初夜后夜专精不废」,不要说白天,连夜间的初夜、后夜,也是专一的不杂,「精」是不杂,没有其他的错误的事情加杂在里面,你能够专一的、精纯的修学这个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而不空过光阴的。「譬如钻火」,古时代没这个火柴要钻火,「未热终不休息」,它不热你不能停下来的;就是我们现在修学圣道没有成功你不能停下来的,那么就叫作精进。这样讲,这个精进是什么?就是实际上有了行动了,而这个行动是一直的前进的,不休息的,所以叫作精进。
你看《四十二章经》上的话,《阿含经》里也有提到,这个修行的事情,你太过的精进也是不行的。因为还是这个问题,我们父母所生这个身体,我们这个臭皮囊,他的力量不是很大,他有时间性的,你不能使令他太过,用他的力量要适可而止,不能太过;太过了、他这个身体就不接受了,就会有病,有病你就不能用功了,所以你不能太过。但是又不能懈怠,就是适可而止,那么这样子可以长期的用功。但是我们看这经论上说的这个情形,譬如说这般舟三昧是九十天不可以坐下来、不可以卧;立一会儿可以,常行,常在那里经行念佛、修止观。那么九十天一直的这样作,不可以睡觉,这就是一种精进了,这是精进的一种修行的法门,但是不是无限期的,只是九十天。我们平常打七,说是七天坐禅,或者两个七、三个七,或者七七四十九天,不是九十天,这也是精进。那么我们不打七,我们不用功?也是用功,但稍微宽松一点,不要太精进。那么从这两种情况来看,就是我们平常可以规定一个功课不要太紧,过一个时期可以精进一下,加功用行;加功用行过了以后,还恢复平常的这样子。就是用这两种行相来用功,不可以超过了身体所能出的力量的,你超过了也不对的。不过人与生俱来的容易懈怠,所以佛说「要精进」,是这样意思。
「如佛告阿难:诸佛一心勤精进故,得三菩提,何况余善道法」(T46.490c)。「诸佛」,十方诸佛,他们能够专一其心勤精进故,得无上正等正觉的。这个话就是「果中说因」,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三菩提,佛已经功德圆满了,佛还修学圣道得无上菩提吗?就是佛在因中的时候得无上菩提了,他是很精进的。这样说,我们说是开始得无生法忍以后,初地菩萨得无生法忍,到第十地后心是等觉,再一念相应会得无上菩提;那么就是这些圣人,他们已经得到禅定了,得到般若的智慧了,具足了很多的功德了,他们还要一心精进,因为还有所不足,所以还要继续精进才得无上菩提。那样的圣人还那样的精进;我们现在是凡夫,很多的业障很多的苦恼,我们还不精进吗?那怎么行呢?所以说:佛菩萨他们勤精进得无上菩提,「何况余善道法?」何况其余的人,我们修学这个四念处,修学三十七道品,我们学习念佛三昧,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你不精进行吗?不精进是更不成了。所以应该精进。
三者、念:念世间为欺诳可贱,念禅定为尊重可贵。若得禅定,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,一切神通道力,成等正觉,广度众生,是为可贵,故名为念。
这个「念」,我看这个文的意思,它还是和欲有关系,加强欲的力量。所以人的欲望若坚强了,他会有好的行动,会有有力量的行动。若是欲;我也想要得禅定,但是不得也可以,那么你这个欲就是很薄了,没力量。没力量那怎么能够去用功呢?就算是用功,有的时候腿若疼了;「我何必受这个苦呢?」就不干了。所以你要再有个「念」,「念世间为欺诳可贱」,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,这个荣华富贵的境界,都是欺诳人,都是骗人的事情,那是可轻贱的,不是个好东西,都是苦恼境界。「禅定智慧为尊重可贵」,这圣人得到禅定了,得到清净的智慧了,那件事是可尊重的,是可珍贵的。那个是真实能令人安稳自在解脱,不是像世间的荣华富贵;没得到荣华富贵的时候,感觉到荣华富贵很好,得到荣华富贵的时候心不安。
这个赵匡胤原来是个节度使,后来黄袍加身作了皇帝了,他对他的部下说:「我以前作节度使的时候,我睡觉睡得很安,不失眠。我现在作了皇帝了,睡觉睡不着。因为什么呢?我在想:人家作皇帝,我把人家推倒了,我作皇帝。那么没有人想推倒我吗?」所以心里面老是不安,所以这不是个可贵的事情。这禅定的智慧你若成就了,没有人能抢,不像人能推倒你,没这回事情。所以这个是可尊贵的,是真实能令你安乐的,所以是可贵。
「若得禅定,即能具足,发诸无漏」,若是你不怕辛苦,你能得到禅定了。减少睡眠、减少饮食,争取时间去修行,你若得到禅定了,你就能够具足的「发诸无漏」;不是说一样,很多清净的无漏的功德,一切的神通道力都能具足了;人有了禅定作基础,这些无漏的神通道力都成就了。能「成等正觉」,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就是成佛了。「应度众生」,能应众生之机去教化他们去。不像我们凡夫凭着一点儿文字上的技巧,「我也可以讲经说法」,其实两个眼睛、肉眼如盲。我们一开始那天说到智者大师,初到南京四十个人听他说法,有二十个人有成就。后来人越多了,得法的越少,智者大师就不说法了,就是回到天台山自己用功去了。我们现在说是发心,把时间用在学习佛法上面,我感觉已经很难得了,就不能要求太高,因为你在那儿讲,你又没有成就什么!所以这个事情,你若得了禅定,你若「发诸无漏,一切神通道力,成等正觉」了,你才能够广度众生的呀!说是我什么功德都没有,我就凭着一点学问,学了几天佛法我就讲,这就能度众生啊?我感觉这不能度众生。但是我们现在的佛教,如果这一点儿佛法的活动也没有,那是什么境界?
所以这个事,说是我们要「念」,念世间是欺诳可贱的,禅定是可尊贵的。我们要念,这禅定若成就了能得圣道,能广度众生,这是可尊贵的事情。我们若这样念呢,我们的志愿也会强起来,我们就能发动自己精进修行了,这个意思。
四者、巧慧:筹量世间乐,禅定智慧乐,得失轻重。所以者何?世间之乐,乐少苦多,虚诳不实,是失、是轻。禅定智慧之乐,无漏、无为,寂然闲旷,永离生死,与苦长别,是得、是重。如是分别,故名巧慧。
「四、巧慧者」,第四个条件要有巧慧。「巧慧」是什么呢?「筹量世间乐、禅定智慧乐,得失轻重」,这个就比前面那个念又微细了一点。「筹量」就是思惟观察,世间上的五欲乐,和佛法里面圣人得到的禅定智慧乐,这两种乐,是得、失、轻、重?你观察一下,思惟一下;那一个是得?那一个是失?那一个是轻?那一个是重?你坐在那里思惟一下。「所以者何?世间之乐、乐少苦多」,这底下就是你要这样思惟,这样观察。世间上的乐;佛说世间上都是苦,没有乐。但是实在来说也是有乐,不过乐少一点、苦恼特别多。而这个少少的乐,你求他的时候很难,你很难求得、求之不易。就算你成功了,你得到的时候心里还不安,刚才说赵匡胤睡不着觉,他自己说的。得到了又心里不安。…我现在有个妄想。
我看过《三国志演义》,《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