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随意而散,然后微微动身。次动肩、膊及手、头、颈。次动二足,悉令柔软。次以手遍摩诸毛孔。次摩手令暖,以揜两眼,然后开之。待身热稍歇,方可随意出入。
「第三、出时调三事者。」第三、这是说你这时候要出定了,出定了,这三种事情你也要调的。「行人若坐禅将竟、欲出定」的时候。「应前放心异缘」,应该先把这个心「放心」、就是把这个心不要收摄它,不要叫它住在所缘境那上面。叫它「异缘」,叫它去观察其他的事情,叫它去思惟别的事情;或者你心里面作念:我现在要出定了,我现在要放腿子了,心里这样一作念,这叫「放心异缘」。然后「开口」、嘴开开口,然后吐气,「开口放气」。「想息从百脉随意布散」,你这时候你再观想,你身体里面的气,从你的百脉,周身的毛孔「随意布散」,随你心里面的观想就向外放。「然后微微动身」,你小小的摇动你的身体。
「次动肩膊」,其次动肩膀。「及手臂头颈」,这也要微微的动。「次动」两个足,「悉令柔软」,叫他感觉到很柔软,因为你坐的时间短,倒没有什么问题,坐的时间久了,那么他气血的流通很慢,你若忽然间动,那还不对劲儿的,所以你先给他个准备,就先通知他「我要动」,然后小小动,这就是个次第。「然后以手遍摩诸毛孔」,这就是按摩了,用手按摩周身。「次摩掌令暖」就是搓这个手掌,令这个手掌摩暖。「以揜两眼」,然后用这个手盖在眼睛上,稍微揉一揉。「然后开之」,然后这个眼睛再睁开;就是叫眼部周围的血流动一下,然后再开眼睛。「待身热汗稍歇,方可随意出入」,这还是个问题,就是你这时要出定的时候,周身有热汗,你要等待这个热汗稍歇一点,稍微凉了一点,然后再随意的或者出到什么地方去,你不可以立刻就出去的。
若不尔者,坐或得住心,出既顿促,则细法未散,住在身中,令人头痛,百骨节强,犹如风劳,于后坐中烦躁不安。是故心欲出定,每须在意。此为出定调身、息、心方法,以从细出麁故,是名善入住出。
「若不尔者,坐或得住心,出既顿促,则细法未散,住在身中,令人头痛」,这底下说出个理由。就是出定的时候这么慢,我们立刻放腿子就走了嘛!为什么要这样慢呢?还要按摩呢?这是有个理由的。说是你若不这样缓慢的出定,那有点儿问题。就是你在静坐的时候,或者你得到住心了。「住心」就是心里面寂静住了,明静而住。这初开始学定的人,尤其是年经人,可能会得到欲界定。这个住心,按初开始学定的人,就是欲界定的境界。我头几次讲也说过,欲界定是很长一大段。你得到这个明静而住的时候了,得到这个境界的时候,「出既顿促」,如果你出定的时间很短,你就随便的跑出去了。「则细法未散」,那个住心他也有个凝聚的力量的;「定」实在来说也就是力量,就是心里面的宁静的力量。你这样子用功修行,就创造出来一种力量,这个力量在你的心里面没有散开,在你的身体里面没有散开。「住在身中,令人头痛」,这是他的经验的话,所以这古代的禅师,是他的经验的话。所以我们真有志有欢喜心要坐禅,中国古德的这些禅师法语,你一定要读。
「百骨节强」,不但头痛,周身的骨头就感觉到很硬。「犹如风劳」,就像人得了风湿病似的。「于后坐中烦躁不安」,你如果经行一会儿再静坐,你心里面就烦躁,他就心里不安;不安,自己还感觉到「为什么会这样子?」实在你就是犯了规距了,你不会调,出定的时候,你调得不对劲儿。「是故心欲出定,每须在意」,所以你每次静坐完了,你想要放腿子的时候,你常要注意这件事的。
这在《大智度论》第一卷里面,说到那个结集经的事情,说到有人同迦叶尊者讲话,迦叶尊者等了好半天才答复你。这个圣人心是很利的,但是他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很慢的,和我们凡夫不同,我们凡夫有的时候很轻、很躁,不一样。「是故心欲出定,每须在意,此为出定调身、息、心的方法,以从细出麁故」,在静坐,心里面静下来是「细」,你想要从禅定出来以后散乱的境界就是「麁」,就是由细到麁,你要知道怎么调才可以。「是名善入住出」,这就是能入定、善于入定、善于住定、善于出定的方法。当然这是说你静坐有了好的境界的人,应该这样子。若是说你坐的时候,不是昏沉就是妄想,你内心很少是明静而住的,就没有这个问题了,你马上把腿子伸开就跑也没有问题的;只是你若有成就,你就要注意了,并且你成就得越高,你出定是越要慢的,不能快。因为问题是,我们这个身体是父母所生的,是这么一个不太理想的东西,这是一个很粗鄙的东西,但是和上人的禅定的境界放在一起的时候,你需要这样子配合,要这样子,不然这个身体受不了。若是你人死了,生到色界天上去,那也没这个问题,或者你得了法身了,也没这个问题。只是人间我们这个有欲的身体,你在身体里面装上戒定慧的宝了,这个身体你就要有个方法来调和他才可以的,不然就不行。
如偈说:进止有次第,麁细不相违;譬如善调马,欲住而欲去。
「如偈说」,这大正四十六,五八一A,我忘了查了,我不知道这是那一部经(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(《诸宗部46》p.581.1))。「进止有次第」,这可能也还是说禅定的书。你进、或者不进,停在那里,要有一个次第的。「麁细不相违」,由散乱入于不散乱的禅定,你也要有个次第,你不能违背这个次第的。「譬如」这「善调」的「马」,「欲去而欲住」,善调的马,你骑在它身上,你想要「欲去」、它就是随着你去,你想要住、它就随着你住,那个马它知道你的意思,随你心转变。你想要学习禅定,入定、住定、出定也有个次第,这个次第你不能够违犯的。
《法华经》云:此大众诸菩萨等,已于无量千万亿劫,为佛道故,勤行精进,善入、住、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,得大神通。久修梵行,善能次第习诸善法。
这《法华经》是说:「此大众诸菩萨等,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」,这是〈从地涌出品〉,已于无量千万亿劫,这么长的时间内。「为佛道故」,为求佛的无上菩提,他能「勤行精进,善入、住、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」,他得到了这么多的三昧,我们现在一个三昧也没有。他得了这么多的三昧,他都能够善入、善住、善出。「得大神通」,当然这么多的三昧,得大神通也是大的。「久修梵行」,无量千万亿劫那么久的修学清净的圣道。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」,不但是修三昧是懂得次第,其他的一些善法他也知道怎么样一个学习的次第的。那么多的大菩萨,他们是这样作。我们初开始学习也要跟他们学,也要善入、住、出才可以的。
方便行第五
夫修止观,须具方便法门,有其五法。
云何名方便行?所谓行于五法,五法者:一欲、二精进、三念、四巧慧、五一心。
「方便行第五」。前面四条讲完了,现在讲方便行。这个方便行就是行五法。这五法,在《摩诃止观》里就叫做「行五法」,而这里这个题目叫「方便行」。这「方便行」怎么讲?这「方便」是属于一种智慧,或者说是善巧的意思,就是他这件事做得很巧、很好。究竟怎么叫作善巧呢?譬如说这是一个楼,有两层楼、三层楼,或者说十层楼,我们若想要从第一层楼到最顶楼上去,怎么办法去呢?我们不能一迈步就到楼上去了,我们的步迈不那么大的;做一个楼梯,现在或者有升降机就可以去了,那么这个升降机就叫作「善巧」,这就叫作「方便」。就是用这个方便就成功了,就能满足你所要作的事情了。
而在这里,就是这五种法:欲、精进、念、巧慧、一心,这是我们成就奢摩他、毗钵舍那的一个楼梯、一个升降机,这就是一个方便、就是一个善巧,他是一个很妙的办法能令你成功,这就叫作「方便」。不过经论上有现成的话解释,就是「以少善根成就无量功德,是名方便、是名善巧。」我们这生死凡夫,满肚子都是贪瞋痴的烦恼,六根都是不清净的。佛菩萨教导我们的时候,我们发心要得无上菩提,佛菩萨给我们施设,给我们安排一条道,你走这条路就可以成功了;那么这就叫作「方便」,这就叫作「善巧」。所以在《摩诃止观》里面说前面都叫作方便;具五缘、诃五欲、弃五盖、调五事,这个行五法,这五个五,五五二十五,都叫作方便。但是这里只是这第五个,这五法叫作方便,前面不这么说,各有别名。
「云何名方便行」呢?这个方便行究竟是什么呢?「所谓行于五法」,就是这个,修行这五法,用这五法去修行奢摩他、毗钵舍那去,那么就叫作方便行。五法是什么呢?第一是欲、第二是精进、第三是念、第四是巧慧、第五是一心。
一者、欲。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,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。亦名为志、亦名为愿、亦名为好、亦名为乐。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,故名为欲。如佛言曰:「一切善法,欲为其本。」
「一欲者」,这欲是什么呢?「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」,就是我想要远离世间的一切妄想颠倒,就是我内心在这一切尘劳的境界上有很多的妄想,有很多颠倒的妄想,我想要弃舍它,这叫作欲。为什么要弃舍呢?应该说是觉悟了。那么觉悟应该怎么说呢?就是他吃到妄想颠倒的苦头了,才觉悟了。有的人自己没有吃到妄想颠倒的苦,虽然自己有妄想颠倒,还没有受到它的苦头还不容易觉悟。除非是有智慧的人,看看他妄想颠倒吃了苦头了,我也是一样的,我赶快的跑了,我要远离这妄想颠倒;不然的话,还是不能放弃妄想颠倒的。
「欲得一切禅定智慧法门」,是想要得到佛法里面说的这一切圣人,他们所成就的禅定,成就的智慧的法门;我也要成就,我感觉他们好。这妄想颠倒不好,我要弃舍;我想要得到这个禅定智慧法门。这实在就是一个欣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