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们从另一方面说,若从佛法的经律论里面看呢?我昨天说过,我感觉到佛菩萨、或者历代的大德,都已经给我们安排好了,这修行的方法都一样、一样完全安排好了,但是你若不学你不知道。不知道,自己就是茫然无所知。我发心修行,但怎么修我不知道,这又是个问题。修行也要有一个修行的环境,这环境也不是容易,我们自己肯不肯努力?这又是个问题。但是我这么看,如果年轻人,现在我们不谈老人,就是年轻人若是自己肯努力,我认为得初果有希望,是有希望的。(现在已经过点了,对不住!)
二、住坐中调三事者:行人当于一坐之时,随时长短,十二时,或经一时,或至二三时,摄念用心,是中应须善识身、息、心三事调不调相。
「第二、住坐中调三事者:行人当于一坐,随时长短,十二时中,或经一时,或至二三时,摄念用心,是中应须善识身、息、心三事调不调相。」
现在是调五事,睡眠和饮食是个别的说明的。调身、调息、调心是合在一起说的;可是调身、息、心又分三个部分、三个阶段。就是初入定的时候怎么样调,入定以后、住在定中怎么样调,最后是出定的时候怎么样调。这出入定的这一部分昨天说过了。现在是第二,「住坐中」,就是已经入坐了,就是住在禅定里面来调和这三种事情。「行人当于一坐」,这个修行人,他应该在这一坐之中,你这一坐或者是坐两小时,或者一坐坐十二个钟头,或者一坐坐三天。「随时长短」,随你入坐的时间长或者是短。「十二时中,或经一时,或至二三时」,这个「十二时」怎么讲呢?印度当时的计算时间不是二十四小时一天、一昼夜。是昼夜六时;是昼三时、夜三时,合起来就是六时。那么六时里面各分二时,就是十二时。但是这个地方,智者大师就是这么说,十二时中。「或经一时」,或者这十二时,早晨多少时间,晚间多少时间,白天多少时间,合起来有十二个时,就是这么说也可以。初开始学习静坐的人,当然每一次按现在的时间坐一小时也可以了,或者坐一个半小时,或者坐两小时也是好。「或经一时」,你这一坐只坐一时,或者这一坐坐两三时。
「摄念用心」,你在这么长的时间内,你的心力,你的体力都够,你能够摄持你的这个念,能用你这个心入定,能修奢摩他、或毗钵舍那。「是中应善识」,在这个奢摩他里面,或者毗钵舍那里面,你应该能认识这身、息、心这三事的调不调相,它是调或者是不调,你应该认识。
若坐时,向虽调身竟,其身或宽或急、或偏或曲、或低或昂,身不端直,觉已随正,令其安隐;中无宽急,平直正住。
「若坐时,向虽调身竟,而今此身或宽或急、或偏或曲、低昂不俱,觉已随正,每令安稳。」若静坐的时候,初开始入坐的时候是「向」,虽然是已经调身了,这个身已经调好了,但是现在「而今此身,或宽或急」,或者是很松懈的,不是那么样的端严正坐,或者是很紧张的。因为初开始学静坐的人,或者说没得禅定的人,虽然这个身体是坐在那里了,但是你的内心还不稳定。内心不稳定,这个身体就受你内心的影响,他就会有变化。初开始入坐的时候虽然是调了,喔!这个时候不调!他就有不对的地方了,什么呢?「或偏」,向右边或者向左边偏了。或者「曲」,或者向前低头弯腰了。或「低昂不俱」,在别的版本上是说「或低或昂,身不端直」,这么说。这个「或偏或曲」指身体说的,「或低或昂」指头说的,总而言之全部的身体是不端直了。「觉已随正」,你发觉这件事了,你立刻地把它调过来,叫它正直,不要拖延。「每令安稳」,要常令它,令这个身体端正安稳。「中无宽急」,这身体的各部分,在禅定里面的时候,叫他不要太松懈,也不要太紧张。「平直正住」,要这样子才好。因为你若是养成习惯了,你不那样还不舒服,但是那样就成了病了,对于禅定也会有影响,所以应该把它调好。
复次,一坐之中,身虽调和,而气不调和。不调和相者,如上所说,或风、或喘、或复气急,身中胀满。当用前法随而治之,每令息道绵绵,如有如无。
「复次,一坐之中,身虽调和,而气或不调」,身是调了,但是气没调。「不调」的「相」貌是什么样子呢?「具如上所说」,或者是「风」、或者是「喘」、「或气急」,这个气很急,就不是那么从容自在,身体里面「胀满」,感觉到胀满。「当用前法随而治之」,当用前面昨天讲的这一段里面说的,随那个情形把它调整过来。「每令息道绵绵、如有如无」,常令这个息道,呼吸这个器官这一部分,叫它能够「绵绵」,很微细的,如有、又好像没有,好像有气、又好像没有气。这样子心就容易安下来。
昨天讲这个调身,在入坐之前要经行,我们有的时候说跑香,我也看见有人是跑,但是我感觉那不是太好,若按这个《小止观》上说的话,按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的情形,跑不太合适,就是快一点走可以,但是时间也不要太长,走快的时候你不要太长。因为你太快了,你走的时间长,这个体力消耗多了,你静坐的时候又不对劲,也有问题。其次,就是关于说话还有问题,你在静坐之前,我看最少一个钟头不要同人说话。或者说一、两句,有事情非要说不可,说几句也可以,原则上说避免说话。如果你静坐之前同人说了很多话,也是劳神也是伤气力的,静坐的时候就疲倦就打瞌睡,所以最好不说话。并且说话也可能容易引起误会,对方误会了是一回事,自己也可能会感觉到后悔,你静坐的时候你自己又重说一遍,那么就是不能奢摩他,也不能毗钵舍那了。所以调身和调这个息、调这个气,就是一个说话、一个经行,这地方要注意的。
「每令息道绵绵,如有如无」,你若调好了的话,这个精神很旺盛,但是你没有多消耗,经行的时候,说话的时候没有多消耗,静坐的时候,他感觉到很正常,也感觉到很自在。
次一坐中,身息虽调,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。尔时若觉,当用前法调令中适。
「复次:一坐时中,身息虽调,而心或沉、或浮,宽急不定」。身和息我调好了,调得是不错、是可以;但这个心、这个真实在修止观的这个心,他可能不调了。「或沉」,或者昏沉了、沉没了,或者是浮动,浮动就是掉举或者是散乱。这《小止观》上智者大师的意思,把这两个心所的意思合在一起了。但是在唯识的经论上是把它分开了,掉举是一个意思、散乱是一个意思。这里总说就是浮,合在一起就是浮,或者说是掉。
「宽急不定」,有的时候宽,有的时候急。「尔时若觉,当用前法调令中适」,你那个时候静坐,你在修奢摩他的时候、你修毗钵舍那的时候,你若觉知道了有毛病,你「当用前法调令中适」。这个初开始学静坐的人,这个昏沉和掉举是常常有的事情,只是时间的长短的问题。这昏沉这件事,如果你睡眠正常,你生活正常,在静坐之前没有太辛苦的事情,他可能不昏沉;除非是睡觉不正常了,或者有什么特别辛苦的事情了,那么你可能会要昏沉。至于打妄想,这个浮动、掉举、散乱,这可能初学静坐的人的困难就在这里了,若初开始假设静坐一个钟头,前半分钟心还在这里,半分钟以后就妄想了,到最后要开静了心才回来,这妄想才回来。这初开始学静坐的人有这个困难的。你若能觉知得快,这个妄想就短一点,如果你发觉的慢,这一个钟头很多很多都是妄想了。但是有的人心力强的人,你一开始你就不要放松,一开始的时候你就抓住,把这一念心把它控制住,会好一点。但是你用力猛了呢,他就有点紧张。所以这初开始学静坐的人很难很难调和的,但是时间久了,他自然会好的。
此三事,的无前后,随不调者而调适之,令一坐之中,身息及心三事调适,无相乖越,和融不二。此则能除宿患,妨障不生,定道可克。
「调此三事,的无前后」,这个身、息、心,调这三事,并不是有一定的次第的,说一定先调和谁、后调和谁,不是的。「随不调者而调适之」,随其中那一个不对劲,你就立刻地把他调过来。「令一坐之中,身息及心」,「三事」都是「调适」的,「无相乖越」,不要违犯了这个规则,就是要叫他「调」。
「若和融不二,此则能除宿患,障妨不生,定道可克」,「若和融无二」,这个身、息、心,你能调得完全都是融合为一了。这身调、就息也容易调;息若容易调、心也容易调;心若容易调、息也容易调;息容易调得好了、身也容易调,他互相是有连带关系的。你心若不调、也就影响到身、息;你身若不调也影响到息和心;息若不调也影响到身心的,他互相有影响。你若「和融不二」,完全调了,等于是融合为一了。「此则能除宿患」,这时就能够消除以前已经得过的老毛病,这老病还没完全好,潜伏在那里,你能调好了这三样,能除病痛。「障妨不生」,所有的障碍他不生起的。「定道可克」,这奢摩他的定,毗钵舍那的道,这个止观之道,你会修行成功了,你会得到最后的胜利的。这修行的人,常常是失败了的;我这个时候想要修止,他偏不能止,你就失败了;我现在想要修观,但是观的时候,假设是观佛相放黄色的光明,他偏放黑色的光明;你想要看佛的白毫相,他偏不现,他就是不自在,不如你心那样的显现出来的,你就是失败了。但是常常的失败不要紧,只要你肯继续用功,你会最后胜利的,所以「可克」,可以成功的。
这《大毗婆沙论》上说到这个调息的这件事。他说这个息的一出一入,如果你能调得好,它能超过最有营养的饮食的力量,对你的身体的滋益能超过那个营养品的力量的。假设你调得不好,也对你身体有害。这《大毗婆沙论》有这个话的。所以这修行的事情,说容易也容易,说难也是难的。
三、出时调三事者:行人若坐禅将竟,欲出定时,应前放心异缘,开口放气,想从百脉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