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来的时候,就是你心有点紧张,你用力过头就是紧张了。紧张了的时候,特别用力的时候,我们这个心和身是不能分离的,你这个心特别用力的时候,他这个气就向上来,他这个血就向上来。血一向上来,久了,这个胸臆就会痛的。不过这个是在禅堂里住久了的人会有这个经验,他们有的人是有吐血的,他就是看话头,当然人都是不是那么容易嘛!妄念多了,你非要一下子降伏它的时候,你要用力,用力就是紧张了,紧张了时间久了呢?脸也红了、眼睛也红了、头还痛,就吐血。这就是「急相」,这「定心急病的行相」。

  

  「当宽放其心」,就是不要太紧张,你宽放其心。「想气皆流下」,你要观想这身体的气都向下流。「患自差矣」,你这样的过失就没有了,胸臆就不会痛了,眼睛慢慢也不红了,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若心宽病相者:觉心志散慢,身好逶迤;或口中涎流;或时暗晦。尔时应当敛身急念,令心住缘中;身体相持,以此为治。心有涩滑之相,推之可知。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。

  

  「若心宽病相者」,这个宽病的形相是什么样子呢?「觉心志游漫」,感觉这个心志,到这里想一想,到那儿去想一想,本来是在台湾,心里面跑到美国去了,「游漫」。「身好逶迤」,这个精神振作不起来,就是坠在那里了,好像那个山坠下来了。「或口中涎流」,或者嘴流口水。「或时暗晦」,或者有的时候心里面什么都不懂了,什么都不知道了,那么这就是宽得太过头了。「尔时应当敛身急念」,这个时候应该振作起来,这身体不要坠在那里,要把它挺起来,赶快把这个念、妄想收回来。「令心住缘中,身体相持」,这身体互相支持,就把这个「宽」的形相对治出去,「以此为治」。

  

  「心有涩滑之相」,前面二十四页第二行那个「不涉不滑」那个「涉」,应该这这个「涩」。「心有涩滑之相」,那个是个错字了。心有涩滑的行相,「推之可知」,就按照宽急的意思去推论,也就可以知道了。我这么想,这个「涩」就不像那个「滑」,「滑」是很利的,忽然间到这里,忽然间到那里。而「涩」就是它还住一会儿,又到别的地方去。这是什么呢?应该这个人心里面有多少烦恼,也不是很重,很轻微的,他就不能够正式的、如法的学习这个奢摩他,所以这个心忽然间住在这个境界住一会儿,忽然又到那个境界住一会儿。和那个「滑」,「滑」是很利的意思,这「滑」实在就是掉举,就是散乱的境界。这个「涩」又不是昏沉,又不是那么昏沉,但是也不是那么伶俐,总是失掉了正念,反正不是散乱就是昏沉,在这两个范围内了。不过这个「涩」就是钝一点,「滑」就是利一点,就是这个不同。「推之可知」,「是为初入定」调心的方法。

  

  夫入定,本是从麁入细,是以身既为麁,息居其中,心最为细静。调麁就细,令心安静,此则入定初方便也。是名初入定时调二事也。

  

  这底下说前文的大意。说我们能够由散乱心入于寂静的定里面,这「本是从麁入细」,定是微细的,散乱是粗动的;从这粗劣的境界入在那个细妙的境界里面去。「是以身既为麁,息居其中,心最为细静」,这身、息、心三个比较起来,这个身是最粗显的东西,这个息居在中间,心是最微细的。所谓动静、还是以心为主的;以心为主、所以若是静也是指心说的,说细、也还是指心说的;这个身体动作也还是由心的动作出现的,所以心是最细、最静。「调麁就细,令心安静」,或者是「心最为细」,那个「静」字是多余的,不要那个「静」字。「调麁就细」,我们想要修奢摩他、学习奢摩他,就把这个粗的境界调整它,渐渐的、渐渐的变成一个微细的境界,令心安静下来;简单的说,就是这么回事。「此则入定初方便也」,初方便就是这么回事。

  

  现在这个文、都是正式说我们开始静坐的事情,这些方法,一般的讲静坐的书都有谈到。但是这里天台智者大师这样讲,智者大师讲的这个,其实多数都是佛说过了,智者大师把它重新编辑了一下,有系统的说出来,是这样子。

  

  我刚才说的一个问题,就说的这个「记圣言」。我们这念心所强的人,你若能够利用自己的念力强,你就容易得定。所以我又说到,这个老年人记忆力衰退了,这个念心所不强了;念心所不强,想要静坐有困难。有困难,这个话当然不是我说的,这是《涅槃经》上说「老来无三昧」。可是这种话说起来,年纪大的人听见这个话很失望,心里面很不快乐。但是这件事又不决定,若是肯努力也一样会成功的。我讲一个故事,也就是举一个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。

  

  在优波鞠多尊者的时代,那个时期,有一个大商主。这个大商主他宣布他要到大海里面取宝,说是如果我很顺利的取宝回来,我在佛教里面做五年大会,供养这些大比丘,这些修行人。他宣布了这个话以后,大概这个商主这个人是有身份的人,所以他说的话很多人注意。但是在佛法里面,其中有一个比丘尼,这个比丘尼是个大阿罗汉。她也听见了这个消息以后,她就入定。她一入定、看一看这个商主这个计划能不能成功,她一入定一看,这个人成功了;他入海是取来宝、而也在佛教里面是做到了五年大会,做成功了。但是她又一看,说是这五年大会,供养这么多的修行人里面,这么多的修行人里面谁是第一上座。当时的佛教,优波鞠多尊者是受到尊重的,但是第一上座不是他,是另外一位老比丘。她在禅定里一看、这位老比丘是个凡夫,不是圣人。那么她出定了以后,她就到这老比丘这儿来了。这个阿罗汉这个大比丘尼给他磕头。磕完头就对老比丘说:「你不庄严!」说完这句话,这个比丘尼就走了,没再说话。这老比丘听见这个话,心里一想:「这个比丘尼说我不庄严,我什么不庄严呢?喔!我很久没有理发了,这胡子长了,那么去理发!」找他的徒弟,因为他年纪大了,他有些沙弥的徒弟,就给他理发、剃胡须。这个比丘尼回去了以后又入定,「我说的话,这个老比丘明白没有明白呢?」没明白。那么这个比丘尼又来了,又到这个老比丘这儿来,又给他磕头,磕完头了:「你不庄严!」又说一句话。这比丘尼又走了。这老比丘说是「上一回说我不庄严,我理了发。现在又说我不庄严?啊!我这衣服破烂了,是不整齐。我把这衣服洗一洗、补一补吧!」那么过了几天这个比丘尼又来了:「你不庄严!」这时候,这老比丘就火了:「你两次说我不庄严,我已经理发了,也洗了衣服,破烂也补好了。还有什么不庄严?」这个比丘尼说:「你有没有听说这个大商主到海里取宝,若成功的话,要在佛法里面做五年大会,供养一切大比丘?你知道这大比丘里面谁是第一上座?」这老比丘说:「我不知道!」这比丘尼说:「就是你啊!你是第一上座!因为在我们南阎浮提这么多的凡夫比丘、圣人的比丘、大阿罗汉比丘,谁也没有你的戒腊高,所以你是第一上座,受供养的时候,你最先受供养。但是你要想一想,很多的大阿罗汉都在你下面坐,你是凡夫,你看这个情形庄严不庄严?我们佛法不是你剃了胡子,穿了好衣服是庄严啊!是要你有道德啊!」说了这么一些话。说完这个话,这个老比丘就哭了,就流泪了。说:「我已经老了,我不能努力精进修行了,那怎么办呢?」这个比丘尼说:「你说得不对,佛法不是一定要到来生才得阿罗汉果,你现在努力,现在也可以得圣道的呀!你听说优波鞠多尊者善于教人坐禅,很多的比丘跟他学习坐禅都成功了,你若肯去也一样可以成功嘛!」这老比丘说:「好!」那么他就听这比丘尼的话,他就去了。

  

  这优波鞠多尊者,当然这都是有神通的阿罗汉。不像我们还要打个电话,还要写封信或者什么…早就知道这件事了。优波鞠多尊者远远的来欢迎这位老比丘,远远的来欢迎他。到了以后,优波鞠多尊者给他拿洗脚水请他洗脚。这个,我们看我们出家人的戒律,佛是这样规定的,不管你是凡夫、你是圣人,论你的戒次,戒腊的次第,谁先受戒谁在前面,你是阿罗汉,你若受戒晚还是在下面坐,佛是这样办法。这时候,这个老比丘讲:「我不洗脚,我先要去拜见优波鞠多尊者,我才洗脚。」这时候旁边的比丘说:「这个就是优波鞠多尊者啊!他来欢迎你,他给你拿洗脚水的啊!」喔!这老比丘心里很欢喜,就洗脚。洗完脚就打板了,打犍槌,大家都到禅堂里面坐。这优波鞠多尊者他教化成为阿罗汉的很多很多,那上面说好像有一万八千人,那么大家都到禅堂里面坐下来。到了禅堂坐下来,还是第一个座位就是这个老比丘,就按次第的坐下去。坐下来,一打犍槌、一止静,这个老比丘就打瞌睡,就睡觉。这时候维那就拿着灯就到他跟前去,这老比丘醒了。醒了这时候;必是那个规矩是这样子,这老比丘下坐了,拿着灯在禅堂里走。这时候拿灯的时候,这优波鞠多尊者坐在那里入火光三昧,其他的这些大阿罗汉也是入火光三昧。这么多的人入火光三昧的时候,这个老比丘心里面受到刺激(这句话是我说的)。就是精神特别的强,也特别的欢喜。这时候再不打瞌睡了,坐下来不打瞌睡了。由于优波鞠多尊者善巧方便的教授,他也逐渐地就得了禅定、得了阿罗汉,证了阿罗汉果了。证了阿罗汉果以后就回来了,回到原来的住处。这个比丘尼来了,又向他磕头,说是:「大德今日才庄严!」今天你才庄严。这老比丘说:「多谢你的教导的恩德!」成功了!

  

  这是在优波鞠多尊者的因缘里面讲这件事。我这么看这段故事;你年纪大了,但是若肯努力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,这是一。第二,要有人来策励一下、督促一下、勉励你一下,也是有作用的。若没有人来鼓励,这个事还是有困难。第三呢,要有好的善知识教导,就是优波鞠多尊者是可以。那么就是年纪大了也是可以。

  

  但是我在想,我们处于现在的佛教的大环境,不要说是年纪大了,就是年纪轻的人能不能得阿罗汉果?我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