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隨意而散,然後微微動身。次動肩、膊及手、頭、頸。次動二足,悉令柔軟。次以手遍摩諸毛孔。次摩手令暖,以揜兩眼,然後開之。待身熱稍歇,方可隨意出入。
「第叁、出時調叁事者。」第叁、這是說你這時候要出定了,出定了,這叁種事情你也要調的。「行人若坐禅將竟、欲出定」的時候。「應前放心異緣」,應該先把這個心「放心」、就是把這個心不要收攝它,不要叫它住在所緣境那上面。叫它「異緣」,叫它去觀察其他的事情,叫它去思惟別的事情;或者你心裏面作念:我現在要出定了,我現在要放腿子了,心裏這樣一作念,這叫「放心異緣」。然後「開口」、嘴開開口,然後吐氣,「開口放氣」。「想息從百脈隨意布散」,你這時候你再觀想,你身體裏面的氣,從你的百脈,周身的毛孔「隨意布散」,隨你心裏面的觀想就向外放。「然後微微動身」,你小小的搖動你的身體。
「次動肩膊」,其次動肩膀。「及手臂頭頸」,這也要微微的動。「次動」兩個足,「悉令柔軟」,叫他感覺到很柔軟,因爲你坐的時間短,倒沒有什麼問題,坐的時間久了,那麼他氣血的流通很慢,你若忽然間動,那還不對勁兒的,所以你先給他個准備,就先通知他「我要動」,然後小小動,這就是個次第。「然後以手遍摩諸毛孔」,這就是按摩了,用手按摩周身。「次摩掌令暖」就是搓這個手掌,令這個手掌摩暖。「以揜兩眼」,然後用這個手蓋在眼睛上,稍微揉一揉。「然後開之」,然後這個眼睛再睜開;就是叫眼部周圍的血流動一下,然後再開眼睛。「待身熱汗稍歇,方可隨意出入」,這還是個問題,就是你這時要出定的時候,周身有熱汗,你要等待這個熱汗稍歇一點,稍微涼了一點,然後再隨意的或者出到什麼地方去,你不可以立刻就出去的。
若不爾者,坐或得住心,出既頓促,則細法未散,住在身中,令人頭痛,百骨節強,猶如風勞,于後坐中煩躁不安。是故心欲出定,每須在意。此爲出定調身、息、心方法,以從細出麁故,是名善入住出。
「若不爾者,坐或得住心,出既頓促,則細法未散,住在身中,令人頭痛」,這底下說出個理由。就是出定的時候這麼慢,我們立刻放腿子就走了嘛!爲什麼要這樣慢呢?還要按摩呢?這是有個理由的。說是你若不這樣緩慢的出定,那有點兒問題。就是你在靜坐的時候,或者你得到住心了。「住心」就是心裏面寂靜住了,明靜而住。這初開始學定的人,尤其是年經人,可能會得到欲界定。這個住心,按初開始學定的人,就是欲界定的境界。我頭幾次講也說過,欲界定是很長一大段。你得到這個明靜而住的時候了,得到這個境界的時候,「出既頓促」,如果你出定的時間很短,你就隨便的跑出去了。「則細法未散」,那個住心他也有個凝聚的力量的;「定」實在來說也就是力量,就是心裏面的甯靜的力量。你這樣子用功修行,就創造出來一種力量,這個力量在你的心裏面沒有散開,在你的身體裏面沒有散開。「住在身中,令人頭痛」,這是他的經驗的話,所以這古代的禅師,是他的經驗的話。所以我們真有志有歡喜心要坐禅,中國古德的這些禅師法語,你一定要讀。
「百骨節強」,不但頭痛,周身的骨頭就感覺到很硬。「猶如風勞」,就像人得了風濕病似的。「于後坐中煩躁不安」,你如果經行一會兒再靜坐,你心裏面就煩躁,他就心裏不安;不安,自己還感覺到「爲什麼會這樣子?」實在你就是犯了規距了,你不會調,出定的時候,你調得不對勁兒。「是故心欲出定,每須在意」,所以你每次靜坐完了,你想要放腿子的時候,你常要注意這件事的。
這在《大智度論》第一卷裏面,說到那個結集經的事情,說到有人同迦葉尊者講話,迦葉尊者等了好半天才答複你。這個聖人心是很利的,但是他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很慢的,和我們凡夫不同,我們凡夫有的時候很輕、很躁,不一樣。「是故心欲出定,每須在意,此爲出定調身、息、心的方法,以從細出麁故」,在靜坐,心裏面靜下來是「細」,你想要從禅定出來以後散亂的境界就是「麁」,就是由細到麁,你要知道怎麼調才可以。「是名善入住出」,這就是能入定、善于入定、善于住定、善于出定的方法。當然這是說你靜坐有了好的境界的人,應該這樣子。若是說你坐的時候,不是昏沈就是妄想,你內心很少是明靜而住的,就沒有這個問題了,你馬上把腿子伸開就跑也沒有問題的;只是你若有成就,你就要注意了,並且你成就得越高,你出定是越要慢的,不能快。因爲問題是,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的,是這麼一個不太理想的東西,這是一個很粗鄙的東西,但是和上人的禅定的境界放在一起的時候,你需要這樣子配合,要這樣子,不然這個身體受不了。若是你人死了,生到色界天上去,那也沒這個問題,或者你得了法身了,也沒這個問題。只是人間我們這個有欲的身體,你在身體裏面裝上戒定慧的寶了,這個身體你就要有個方法來調和他才可以的,不然就不行。
如偈說:進止有次第,麁細不相違;譬如善調馬,欲住而欲去。
「如偈說」,這大正四十六,五八一A,我忘了查了,我不知道這是那一部經(天臺智者大師禅門口訣(《諸宗部46》p.581.1))。「進止有次第」,這可能也還是說禅定的書。你進、或者不進,停在那裏,要有一個次第的。「麁細不相違」,由散亂入于不散亂的禅定,你也要有個次第,你不能違背這個次第的。「譬如」這「善調」的「馬」,「欲去而欲住」,善調的馬,你騎在它身上,你想要「欲去」、它就是隨著你去,你想要住、它就隨著你住,那個馬它知道你的意思,隨你心轉變。你想要學習禅定,入定、住定、出定也有個次第,這個次第你不能夠違犯的。
《法華經》雲:此大衆諸菩薩等,已于無量千萬億劫,爲佛道故,勤行精進,善入、住、出無量百千萬億叁昧,得大神通。久修梵行,善能次第習諸善法。
這《法華經》是說:「此大衆諸菩薩等,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爲佛道故」,這是〈從地湧出品〉,已于無量千萬億劫,這麼長的時間內。「爲佛道故」,爲求佛的無上菩提,他能「勤行精進,善入、住、出無量百千萬億叁昧」,他得到了這麼多的叁昧,我們現在一個叁昧也沒有。他得了這麼多的叁昧,他都能夠善入、善住、善出。「得大神通」,當然這麼多的叁昧,得大神通也是大的。「久修梵行」,無量千萬億劫那麼久的修學清淨的聖道。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」,不但是修叁昧是懂得次第,其他的一些善法他也知道怎麼樣一個學習的次第的。那麼多的大菩薩,他們是這樣作。我們初開始學習也要跟他們學,也要善入、住、出才可以的。
方便行第五
夫修止觀,須具方便法門,有其五法。
雲何名方便行?所謂行于五法,五法者:一欲、二精進、叁念、四巧慧、五一心。
「方便行第五」。前面四條講完了,現在講方便行。這個方便行就是行五法。這五法,在《摩诃止觀》裏就叫做「行五法」,而這裏這個題目叫「方便行」。這「方便行」怎麼講?這「方便」是屬于一種智慧,或者說是善巧的意思,就是他這件事做得很巧、很好。究竟怎麼叫作善巧呢?譬如說這是一個樓,有兩層樓、叁層樓,或者說十層樓,我們若想要從第一層樓到最頂樓上去,怎麼辦法去呢?我們不能一邁步就到樓上去了,我們的步邁不那麼大的;做一個樓梯,現在或者有升降機就可以去了,那麼這個升降機就叫作「善巧」,這就叫作「方便」。就是用這個方便就成功了,就能滿足你所要作的事情了。
而在這裏,就是這五種法:欲、精進、念、巧慧、一心,這是我們成就奢摩他、毗缽舍那的一個樓梯、一個升降機,這就是一個方便、就是一個善巧,他是一個很妙的辦法能令你成功,這就叫作「方便」。不過經論上有現成的話解釋,就是「以少善根成就無量功德,是名方便、是名善巧。」我們這生死凡夫,滿肚子都是貪瞋癡的煩惱,六根都是不清淨的。佛菩薩教導我們的時候,我們發心要得無上菩提,佛菩薩給我們施設,給我們安排一條道,你走這條路就可以成功了;那麼這就叫作「方便」,這就叫作「善巧」。所以在《摩诃止觀》裏面說前面都叫作方便;具五緣、诃五欲、棄五蓋、調五事,這個行五法,這五個五,五五二十五,都叫作方便。但是這裏只是這第五個,這五法叫作方便,前面不這麼說,各有別名。
「雲何名方便行」呢?這個方便行究竟是什麼呢?「所謂行于五法」,就是這個,修行這五法,用這五法去修行奢摩他、毗缽舍那去,那麼就叫作方便行。五法是什麼呢?第一是欲、第二是精進、第叁是念、第四是巧慧、第五是一心。
一者、欲。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,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故。亦名爲志、亦名爲願、亦名爲好、亦名爲樂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,故名爲欲。如佛言曰:「一切善法,欲爲其本。」
「一欲者」,這欲是什麼呢?「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」,就是我想要遠離世間的一切妄想顛倒,就是我內心在這一切塵勞的境界上有很多的妄想,有很多顛倒的妄想,我想要棄舍它,這叫作欲。爲什麼要棄舍呢?應該說是覺悟了。那麼覺悟應該怎麼說呢?就是他吃到妄想顛倒的苦頭了,才覺悟了。有的人自己沒有吃到妄想顛倒的苦,雖然自己有妄想顛倒,還沒有受到它的苦頭還不容易覺悟。除非是有智慧的人,看看他妄想顛倒吃了苦頭了,我也是一樣的,我趕快的跑了,我要遠離這妄想顛倒;不然的話,還是不能放棄妄想顛倒的。
「欲得一切禅定智慧法門」,是想要得到佛法裏面說的這一切聖人,他們所成就的禅定,成就的智慧的法門;我也要成就,我感覺他們好。這妄想顛倒不好,我要棄舍;我想要得到這個禅定智慧法門。這實在就是一個欣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4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