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所以「非智不禅」。你若有无漏的智慧了,这个禅永久也不可破坏了。所以说「非智不禅,非禅还不智」,就是要有禅,也要有智,有智也要有禅才可以的。

  

  现在我们想要发心坐禅,想要修止观,你也要准备这个智慧的,有了智慧了你才能有禅,有禅也就有智慧了。所以「义在于此」。

  

  正修行第六

  

  「正修行第六」,前面都是方便,这底下正式说明我们怎么修行,这是重要的地方了。「若修学止观,应当细意识取」,若一个人发心了,我想要修奢摩他、想要修毗钵舍那,那你应该要「细意识取」,你不要那么粗心大意的,不行的;你要细心,你要思惟,要这样成就。这个「取」,取什么呢?就是止观,要取得这个止,取得这个观。

  

  这前面说,这是校定本。但是另外一本,这两句话没有。就是「修止观有二种」,从这里开始的。

  

  修止观者有二种:一者于坐中修,二者历缘对境修。

  

  「修止观有二种:一者于坐中修、二者历缘对境修」,第一个是你坐在那里修。第二是历缘对境修。

  

  一、于坐中修止观者:于四威仪中,亦乃皆得;然学道者坐为胜,故先约坐以明止观。

  

  「第一、坐中修止观者,于四威仪中,乃皆得学道,坐为最胜,故先约坐以明止观」。这个「坐中修止观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这「四威仪」行、住、坐、卧四威仪里面都可以学习圣道的。「坐为最胜」,但是四威仪里面的「坐」,在我们初发心的人是最好的,这个威仪修止观最合适,它比较容易一点。「故先约坐以明止观」,所以先从这个威仪来说明怎么样修止观的。我们读这《六祖坛经》,好像六祖他不赞成坐。当然这个六祖大师他的境界很高,他行住坐卧都可以修止观,那当然是不必一定是坐;这是什么人说什么话。但是问题是说,你自己的境界很高,你说是怎么都可以,也没错;但是其他的人没有你那么高的程度,是不是都可以呢?这就是另一个说法了。我们初发心的人,你若卧在那里修止观,很容易睡着觉的嘛!这事实是如此的嘛!所以智者大师他不是那个态度,所以「坐为最胜」,「故先约坐以明止观」。

  

  略出五意不同。

  

  「略出五意不同」,前面说五种,现在说出来了什么是五种。这坐中修止观,有五个意思是不一样的。「一者、对破初心,麁乱修止观」,对破这个初发心的人麁乱的妄想,用这个程度的人作对象,说明他怎么样修止观。这在我们来说,是最契机的一种说法了。「二者、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。」第二是对治我们修行人,他内心常昏沉了,这是什么原因呢?就是他静坐很长一个时期了,所以这个腿子好了一点,不是坐在那里腿痛了。腿不痛了所以才能打瞌睡,不然的话、他不昏沉的呀!腿子痛还能昏沉吗?昏沉不来了。所以对治心里面昏沉,还有浮动的妄想,有这两种毛病的人修止观,对他说「你应该怎么样修止观」;这就是已经修行一个时期的人了。「三者、随便宜修止观」,随你本身的情况怎么样相应,怎么样修止观;这是又一个情况了。「四者、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」,这就是差不多要得定的人了,对这个人,开示他应该怎么样修止观。「五者、为均齐定慧修止观」,就是这个人,他或者是定深一点、慧浅一点,或者是慧深了、定浅了,定慧不均平的这个修行人,对他开示怎么样修止观。

  

  这一共是五段,也就是由浅而深的意思,这功夫越来越深了,那么修止观的方法也有一点变化。

  

  一、对治初心麁乱修止观。所谓行者初坐禅时,心麁乱故,应当修止以除破之。止若不破,即应修观。故云对破初心麁乱修止观。

  

  「第一、云何名为对破初心,麁乱修止观?」初发心的人,这妄想很有力量的,很「麁乱」就是很强的妄想,很不容易把这杂念停下来的。那么对这个人告诉他怎么样修止观。「所谓行者」,初坐禅的时候,「心麁乱故,应当修止」,心里面很麁动、很散乱。当然我们心里面的妄想,从无始劫来已经习惯了,忽然间你要转变他,那是很困难的嘛!所以叫「麁乱」。「应当修止以除破之」,把这个妄想把它除掉,破除去这个妄想。「修止不破,即应修观」,若是这个人,你说修止破除我的妄想,但是我没有破除去呀!破不出去呀!那么你就应该修毗钵舍那观,也可以破的。「故云:对破初心麁乱修止观」,这是解释这个题目。底下详细说。

  

  今明修止观有二意。

  

  「今明修止观,即为二意」,现在这个对治麁乱修止观,这里有两个意思。「一、先明修止,二、次明修观」

  

  一者、修止自有三种:一者、系缘守境止。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处,令心不散故。经云:「系心不放逸,亦如猿着锁。」

  

  「止有三种,一者:系缘守境止,所谓系心隔鼻,脐间等处,令心不散」。我们昨天也说过,就是这个修奢摩他的时候,这件事也很重要,一定要有一个所缘境。就是你修止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境界,这个心安住在那里,一定是要这样。我们不能说大话,不能说看这个禅师语录,「不与万法为伴侣」,我心里一切处都不住,这是说大话嘛!你能办得到吗?办不到的事情嘛!我们读《金刚经》,我那天说了: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」,玄奘法师翻的《金刚经》还有一个「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生心」,那么就是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这句话就是「不与万法为伴侣」了啊!但是这个你办不到嘛!所以非要有一个境界,要选一个境界住在那里,这样子,你才有希望得定,才希望渐渐进步,不与万法为伴侣的。所以他是要有个境界。

  

  所以「系缘」就是把我们这个心绑在那里。说是这个猿猴它是乱跑的,它是不能安住在那里的;把它绑在树上,它就跑不了了。说我们这个心东想西想,它不停止的,现在也是绑在这个境界上,叫作「系缘」,「守境止」,然后你就保守它,叫它不要动,就是这个方法。第一个方法,这就叫作「止」。我们说「系缘」,然后就守在这里,那么究竟什么是缘呢?守什么境呢?「所谓系心隔鼻」,这「隔鼻」就是鼻里面有两个孔,中间有个「隔」,就是系这个「鼻」。这是一个系心的境界,也是个所缘境的。「脐间等处」,或者这个肚脐子,我们肚子里有个脐,你把这个心放在这里,这也是一个地方。或者昨天说放在地,地轮也可以,这等等的地方。在《释禅波罗蜜》智者大师也同意守丹田,「丹田」这是道家的说法;但是智者大师也同意,你把这个心注意这个地方,这个部位也可以的。「令心不散」,使令我们这个心不要散乱,住在这里叫它不要乱,那么这就是一个方法。「故经云:系心不放逸,亦如猿着锁」,把这个心绑在这里,叫它不要跑。就像那个猿猴似的,着了锁了,它也就不跑了,意思是一样,这样做法。

  

  这个人,尤其是年轻人,如果身体健康,他的心力要比老年人强,有力量。你本来你是年轻人,你有一个优胜的地方,你身体健康。第二、在吃完饭,一、两个钟头后,或者一个钟头以后,或者是两个钟头以后。吃饭,前面说调饮食,不要吃太多。你在这个时候,就是你这一天里面精神最好的时候,因为你吃完饭这个营养,分布到你的各部分,这个脑里面的血很旺盛,又是最好的时候。你在这个时候心力强,你要说我把这个心放在脐轮这里住下来,就能住下来,就是能住的。若是和这个身体衰弱的人是不同的。

  

  当然我们说,无始劫来的妄想成了习惯了,当然可能妄想还是会来,但是你会有好境界的,如果你不努力,当然是不行的。

  

  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