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了未到地定了。得未到地定再進一步是初禅,這時才離開欲界到色界初禅去。這是什麼呢?就是你若沒有欲了,這個人才能離開地面。這未到地定,他的欲還是有,但是輕微、不是那麼重。你越能夠沒有欲,你的生理上就不同。有的說初果的聖人他能夠離開地面四寸,(佛我們不說了),就是初果聖人能有這個境界,他就是欲和我們凡夫不同了。不過我們一般說初果聖人、二果聖人也有欲,但是我們不要誤會。譬如是在家居士修四念處觀得初果,他可以有太太的,那當然他是有欲。若出家的法師他修四念處觀得了初果的時候,當然他是因爲戒的關系,他沒有太太,他是沒有這個欲的事,但是多少有一點欲的煩惱,有欲的煩惱也和凡夫不同。那個《阿含經》上說一個譬喻,說這個鍋燒紅了,你滴上一滴水,這滴水經過多少時間會幹的?說是這個聖人,初果聖人、二果聖人他有煩惱,他也有欲、他也有瞋心的,但是時間很短就沒有了。說初果聖人爲什麼他有瞋心呢?就是他收徒弟了,這徒弟不聽話,他就不高興,這不高興這個瞋心但是很快就滅了,他也有煩惱,所以說聖人也有煩惱,但是和凡夫不一樣的。

  

  現在說是五蓋若除掉了以後,這個人的心情是安隱的,是清淨快樂的。所以這修行人在深山裏面住,他能住得住。爲什麼在那個苦惱的境界,深山裏面的生活條件很差的,但是他能安心在那裏住?他就是這個蓋已經輕了。若是完全除掉了蓋,這一般的生活雖然很苦,但是內心裏面有叁昧樂,所以他還不高興人間的。

  

  調和第四

  

  雲何名調和?今借近譬以況斯法,如世間陶師欲造衆器,先須善巧調泥,令使不強不懦,然後可就輪繩。亦如彈琴,前應調弦,令寬急得所,方可入弄,出諸妙曲。

  

  雲何名爲「調和」?所謂調五法:一者調節飲食、二者調節睡眠、叁者調身、四者調氣息、五者調心。所以者何?今借近譬以況斯法,如世陶師欲造衆器,先須善巧調泥,令使不強不軟,然後可就輪繩。亦如彈琴,前應調弦,令寬急得所,方可入弄,出諸妙曲。

  

  「雲何名爲調和?」「調和」是第四。诃五欲、棄五蓋、具五緣。現在是第四,是調和。「雲何名爲調和」呢?「所謂調五法」,把這五樣事要調整調整。「一者」是「調節飲食」。「二者調節睡眠、叁者調身、四者調氣息、五者調心」,把這五樣事要重新調整一下,才能夠修這奢摩他、毗缽舍那的。「所以者何?」因爲什麼要把它調一調呢?「今借近譬以況斯法」,現在假借淺近的事情作譬喻,「以況」,以比況這件事。「如世陶師」,像世間上作陶器的師傅,「欲造衆器,先須善巧調泥」,調這個泥,這個泥「令使不強不軟」,不要太幹就是「不強」,也不要太軟、太濕也不行,「然後可就輪繩」,然後可以把這泥放在輪上面去,輪上面有個繩的,這樣子就可以製造出來種種的器了。「亦如彈琴」,也像一個人彈琴似的。「前應調弦」,這個琴的弦要調一調,「令寬急得所」,「寬」就是松、「急」是緊,使令這松緊要得到最好的那個點。「方可入弄」,這個調好了以後才可以正式彈,「出諸妙曲」,這時候能彈出來很妙的歌曲。

  

  行者修心亦複如是,善調五事,必使和適,則叁昧易生。有所不調,多諸妨難,善根難發。

  

  「行者修心亦複如是」,我們出家人想要修心,把這個心重新的改造一下,「亦複如是」,也是這樣子。「善調五事,必使和適」,你要好好的把這五種事調和它隨順于奢摩他、毗缽舍那才行的。「必使和適」,必使令它沒有障礙,很順于戒定慧的。「則叁昧易生」,那你這個禅定就容易生出來了。「若有所不調,多諸妨難,善根難發」,若是這五樣事你沒有調好,它就有障礙,你這戒定慧的善根就不容易成就的,所以應該要調。

  

  可見佛菩薩告訴我們修行的事情很細致的,一樣一樣事都告訴我們。所以這經論裏面,我們不翻開經論,我們什麼也不知道;你若看看經論,你知道佛菩薩的慈悲,都給我們安排好了。這件事怎麼樣、這件事怎麼樣,都告訴我們好好的,但是我們若不學就不知道,你不知道這件事。

  

  問:今天這一位法師問我這個問題,這是《華嚴經》第五十叁卷,好像是〈離世間品〉,那一品一開始就是:「妙悟皆滿,二行永絕」,這個「二行永絕」這句話,在不同的譯本上是說「不二現行」;翻譯成「不二現行」,又翻譯「二行永絕」。問我這兩句話怎麼講?

  

  答:我就查一查《華嚴疏鈔》它解釋了。「妙悟皆滿」,這個「悟」實在就是智慧,本師釋迦牟尼佛他這微妙的智慧都圓滿的成功、成就了。「妙悟皆滿」就是這個意思,他微妙的智慧全部地成就了。佛的妙智慧簡單地說就是一切智、一切種智,或者說根本智、後得智,可以合成這麼兩種智慧,或者說是十種智力,十力、四無所畏,這都是佛的智慧;佛的智慧都圓滿了,都成功了。「二行永絕」,就是一個煩惱障、一個所知障,這兩種煩惱永久地除掉了,這就叫做「二行永絕」。

  

  但是這也可以做不同的解釋。譬如說是阿羅漢他有的地方是很自在地、沒有障礙,但是有的地方也有障礙。在我們凡夫、叁界內的這些虛妄境界,對他來說是沒有影響、沒有壓力了。但是大菩薩諸法實相那種微妙的境界,阿羅漢還不自在;就是阿羅漢還有所不能,還有所不淨,還有些不清淨的地方。就是那個緊那羅王彈琴,迦葉尊者聽見琴聲的時候,心就不自在,就好像跳舞似地動起來了。就是這個大菩薩,或者用天臺宗的話說,這個實報莊嚴土的佛菩薩的殊勝境界,阿羅漢還有不自在,心情還不自在。還有些佛法,阿羅漢還不明白,還有所不知;是有所不知,是有所不能,所以他還要回小向大的。

  

  這樣說,阿羅漢有的地方有障礙,有的地方無障礙,這就叫做「二行」。若釋迦牟尼佛就不是,有障礙的地方沒有了,一切是無障礙境界,所以叫「二行永絕」,也可以這麼解釋。阿羅漢有的地方知道、明白,有的地方不明白。乃至這一切大菩薩也是,他也功德不圓滿,就是有的功德成就了,有的功德沒成就,這就是「二行」。但佛就不是;一切功德圓滿了,沒有「二」的這件事了,所以「二行永絕」。

  

  另外「不二現行」,他成就的現行,他成就的功德的境界都是「不二」的,不是相對的境界,都是絕對不可思議的境界了,也可以這麼解釋。

  

  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