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調食者:夫食之爲法,本欲資身進道;食若過飽,則氣急身滿,百脈不通,令心閉塞,坐念不安;若食過少,則身羸心懸,意慮不固。此二皆非得定之道。
「第一、調食者:夫食之爲法,本爲資身進道;食若過飽,則氣急身滿,百脈不通,令心閉塞,坐念不安。」
前面的具五緣、诃五欲、棄五蓋講完了。現在是第四、調五法。調這五法,第一是調食。「夫食之爲法」,這飲食這件事情,本來是「資身進道」,飲食的營養能資身,能使令這個身體有精神、有氣力。有了精神、有氣力,身體健康、四大調和,然後才能夠修學聖道的,這也正是修道的人要用飲食的原因了。「食若過飽」,如果這個飲食吃得太多了;應該要吃飯、要吃東西,但是吃得太多了,「則氣急身滿」,這個氣就很緊、這個身體感覺到很滿、很充滿。「百脈不通」,身體裏面的這個脈就不通暢了,使令我們的心識也閉塞。這個情形,可能是吃得太多了,這胃的消化不好,所以就淤結在身體的各部分,那麼淤結在裏面就會有這些現象了;「氣急身滿、百脈不通、令心閉塞」。
這「令心閉塞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這《俱舍論》上有一句話:「根明淨故,識亦明淨」,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它明淨,那麼依止在根裏面的識,它也就明淨。根明淨或者我們解釋,就是地水火風沒有渣滓淤結在裏面,它本身很平衡,或者可以這麼解釋。那麼這個心識它就不閉塞,它就靈明清淨。那麼你修學奢摩他的時候,修學毗缽舍那的時候,他就容易相應。但是你吃得太多了,這個心識就閉塞,就不明淨了。「坐念不安」,你坐在那裏就有點煩躁,他就不安隱。這個身體不安隱,這心念他也不安隱,就是對用功修行有妨礙了。本來這個「食」是幫助修行的,結果是障礙修行了。所以吃多是不對的。
「若食過少」,吃得太少,「則身羸心懸」,這個營養不夠了,這個身體羸瘦,這四大也就不平衡了。「心懸」就是心也不安定,也不安了,也是感覺不舒服。「意慮不固」,你心裏面想要注意一件事情,或者是修定、或者是修慧,你的思想它不穩定,它自然的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。「此二皆非得定之道」,吃多了、或者吃得太少,這都不是修行人所應該有的事情了。
若食穢觸之物,令人心識昏迷;若食不宜之物,則動宿病,使四大違反。此爲修定之初,須深慎之也。
「複次!若食穢濁之物,令人心識惛迷;若食不宜之物,則動宿病,使四大違反。此爲修定之初,須深慎之也。」
「複次」,不僅前面說的,這還有其他的意思,若是飲食之中有穢濁的東西、不清淨的東西。「令人心識惛迷」,能使令人的心識惛迷、多睡覺。有的東西它能有這種作用,吃下去令你多睡覺。我們出家人吃素食,不吃蔥、韭、薤、蒜。這《楞嚴經》說,你生吃、人就容易有瞋心,容易發起瞋、憤怒;你若吃熟的,就容易有欲心。所以我們這心理的作用,受到生理的影響;生理又由飲食來支持的,所以互相有連帶關系。「若食不宜之物」,若吃的東西對于你不合適,「則動宿病」,就能夠動起來你的老毛病,以前有的病潛伏在那裏,沒有完全好,現在吃的東西不合適呢,這個老毛病就犯了。「使四大違反」,使令我們身體裏面的地水火風它互相沖突,互相沖突就是有病了,所以這個飲食還是非要注意不可的了。「此爲修定」開始的時候需要特別謹慎的。
這經上說,有一個比丘,可能是周利盤陀迦,他受到一個地方的要求去降伏這個龍。這個龍是一個很暴惡的龍,它不能按時下雨、反倒破壞人家的農作物。所以這些老百姓就請求這個比丘有神通,請你來降伏龍。周利盤陀迦是一個原來是很笨的一個比丘,但是他得阿羅漢,也有神通。他果然是把龍降伏了,降伏了以後,那個地方的人很感謝他,就請他吃飯。請他吃飯裏面有酒,給他吃了很多的酒,吃完了酒,他回來的時候,還沒有到廟的門裏面,到了廟的門口他就醉倒了,就倒在那裏了。倒在那裏,缽丟在一個地方,還有其他的東西也丟在另一個地方。等到佛和阿難尊者從外邊回來,說:「這是誰呢?」阿難尊者就如是如是一說,這是某某比丘怎麼怎麼回事。佛說:「他現在還能不能降伏一個蛤蟆呢?」這件事,佛當時就是集會大衆,就製這個酒的戒,比丘不得飲酒。
這件事,我在想;我們平常的凡夫飲酒過量了會醉。這個阿羅漢是聖人啊!他飲酒多了也會醉。所以這個身體這件事,凡夫和聖人都會受到飲食的影響的;可見這件事,若想要修行,還非要注意不可了。
故經雲:「身安則道隆,飲食知節量,常樂在空閑,心靜樂精進,是名諸佛教。」
「故雲:身安則道隆,飲食知節量,常樂在閑處,心靜樂精進,是名諸佛教」。這「飲食知節量」這以下這四句話,這是我們戒本裏面,毗葉羅如來說的略戒。這略戒裏面,「身安則道隆」這句話沒有。「身安則道隆」,就是我們這個身體四大調和、心情愉快,這樣子我們修道才可能會有進步,才可能會有成就的。所以不能夠忽略這件事,也應該注意這個飲食的。我自己這麼隨便說;五十年前的佛教,這個老一輩的老法師似乎是不太注意這個事。
「飲食知節量」,我們這個飲食要知道節量,你要知道這個量,要約束自己,不要太多,不要吃得太少。「常樂在空閑」,要常是歡喜在閑靜的地方,遠離塵世;遠離塵世就容易清淨。「心靜樂精進」,我們內心的寂靜;如果你有禅定的功夫,你就是在都市喧鬧的地方,也可能是寂靜的。但是我們沒有成就的人,你就在閑靜處,你心可能會容易寂靜,有多少幫助的。所以在空閑是對的。「樂精進」,你有一個好的修道的處所,你再能夠歡喜精進修行,那你就有成就的希望了。「是名諸佛教」,諸佛都是這樣教導弟子的。這是毗葉羅如來的略戒。這一段文說到飲食,就是說到「飲食知節量」,就是毗葉羅如來注意這件事了。
二、調睡眠者:夫眠是無明惑覆,不可縱之。若其眠寐過多,非唯廢修聖法,亦複喪失功夫,而能令心暗昧,善根沈沒。當覺悟無常,調伏睡眠,令神氣清白,念心明淨,如是乃可棲心聖境,叁昧現前。故經雲:「初夜後夜亦勿有廢,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,無所得也。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,早求自度,勿睡眠也。」
「第二、調睡眠者」,這個調飲食是說完了。第二是調睡眠。「夫眠是無明惑覆,不可縱之!」這個睡覺的事情,昨天我們說過。我們欲界的衆生都是有睡眠的事情,那麼「眠」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呢?是「無明惑覆」,這是無明的迷惑遮蓋住了我們,因爲我們的心識是有明了性的;但是睡著覺以後不做夢的話,就沒有明了性了,所以也是屬于無明煩惱一類。我們這明了性的心被這個無明惑包圍了、遮蓋住了,那麼這種境界還能夠修學戒定慧嗎?他是不能修行的。所以睡著覺就是不能修行了,這件事是「不可縱之」,你不可以放任他,他一個勁的睡就不能修行了嘛!「若其眠寐過多」,你睡得太多了。「非唯廢修聖法,亦複喪失功夫」,這不但是不能夠修學戒定慧了,不能學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了,不能修學般若波羅蜜了。「亦複喪失功夫」,也還能夠失掉你已經成就的功德,已經成就的功德也會喪失掉的。
當然這種話,就是我們初發心修行的人是這樣子。這個睡覺這種情形,你自己規定睡這麼多,你常這樣子作,成了習慣也就好了。如果你忽然間放縱一下多睡一點,多睡反倒不好。譬如靜坐的時候,你睡覺睡少了、打瞌睡;你想多睡,還更打瞌睡。只有睡到你所規定的成了習慣的那麼多,他就好一點。所以這個睡眠,不睡不行,睡多了也不行,睡少了也不行。所以「廢修聖法、喪失功夫」,「而能令心暗晦」,使令這個心迷迷糊糊、懵懵懂懂的,這個明了性、這靈明的性減少了。「善根沈沒」,善根沈沒就是喪失功夫了,你原來的那個善法成就的功德就隱沒了,不出現了,就失掉了。譬如說你能夠把《大品般若經》背下來的話,但是你睡覺太多了,惛惛沈沈的就背不下來,你不能背。你原來靜坐,你靜坐一小時,裏面最少有半小時明靜而住,但是你睡覺太多了的時候,這個半小時明靜而住的功夫也沒有了。所以「善根沈沒」,這個定的善根、慧的善根都會受到影響。
「當覺悟無常,調伏睡眠」,所以我們應該覺悟人命無常,我們的生命很脆弱的,很容易就死掉了,還沒有一棵樹那麼牢固,那麼所余的時間不是很多啊!所以要調伏睡眠,爭取時間要修學聖道的。「令神氣清白、念心明淨」,如果你睡的按照你所規定的成爲習慣的正常的睡眠那個時候,這個「神」就是你的「心」,這個「氣」主要就是身體,他「清白」,他很清淨、很明白的,不糊塗,很正常。「念心明淨」,這個清白的神氣,你若用功的時候、靜坐的時候,你這念力他也明淨,他有力量。這修禅定的人主要是靠這個「念」來修禅定的,這個「念」是什麼呢?就是明記不忘。這個「念心明淨」就是你明記不忘的力量很明很淨,你就容易得禅定。譬如說你靜坐的時候,你是修數息觀的話,數這個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,這個一二叁四五這個數,在你心裏面他不忘,繼續的這樣修,那麼你的心就繼續的一心不亂了,繼續的明淨不亂,那麼你就很有希望得定了。若是念力差了的話,念力失退了、忘了,在那裏靜坐數著數著忘了、不數了,不數了就是你打妄想了,就是你昏沈了,那就不是修數息觀了。所以這「念力明淨」實在就是得定的一個前相,所以人的記憶力強的人是容易得定的。這《涅槃經》上說「老來無叁昧」什麼原因呢?就是這個記憶力衰退了,所以「無叁昧」。不過也不是決定的,我們等一會兒再說。
「如是乃可棲心聖境,叁昧現前」,我們「神氣清白、念心明淨」這樣子,你才能把你這一念的心放在聖人的境界上,才可以成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4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