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调食者:夫食之为法,本欲资身进道;食若过饱,则气急身满,百脉不通,令心闭塞,坐念不安;若食过少,则身羸心悬,意虑不固。此二皆非得定之道。
「第一、调食者:夫食之为法,本为资身进道;食若过饱,则气急身满,百脉不通,令心闭塞,坐念不安。」
前面的具五缘、诃五欲、弃五盖讲完了。现在是第四、调五法。调这五法,第一是调食。「夫食之为法」,这饮食这件事情,本来是「资身进道」,饮食的营养能资身,能使令这个身体有精神、有气力。有了精神、有气力,身体健康、四大调和,然后才能够修学圣道的,这也正是修道的人要用饮食的原因了。「食若过饱」,如果这个饮食吃得太多了;应该要吃饭、要吃东西,但是吃得太多了,「则气急身满」,这个气就很紧、这个身体感觉到很满、很充满。「百脉不通」,身体里面的这个脉就不通畅了,使令我们的心识也闭塞。这个情形,可能是吃得太多了,这胃的消化不好,所以就淤结在身体的各部分,那么淤结在里面就会有这些现象了;「气急身满、百脉不通、令心闭塞」。
这「令心闭塞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这《俱舍论》上有一句话:「根明净故,识亦明净」,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它明净,那么依止在根里面的识,它也就明净。根明净或者我们解释,就是地水火风没有渣滓淤结在里面,它本身很平衡,或者可以这么解释。那么这个心识它就不闭塞,它就灵明清净。那么你修学奢摩他的时候,修学毗钵舍那的时候,他就容易相应。但是你吃得太多了,这个心识就闭塞,就不明净了。「坐念不安」,你坐在那里就有点烦躁,他就不安隐。这个身体不安隐,这心念他也不安隐,就是对用功修行有妨碍了。本来这个「食」是帮助修行的,结果是障碍修行了。所以吃多是不对的。
「若食过少」,吃得太少,「则身羸心悬」,这个营养不够了,这个身体羸瘦,这四大也就不平衡了。「心悬」就是心也不安定,也不安了,也是感觉不舒服。「意虑不固」,你心里面想要注意一件事情,或者是修定、或者是修慧,你的思想它不稳定,它自然的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。「此二皆非得定之道」,吃多了、或者吃得太少,这都不是修行人所应该有的事情了。
若食秽触之物,令人心识昏迷;若食不宜之物,则动宿病,使四大违反。此为修定之初,须深慎之也。
「复次!若食秽浊之物,令人心识惛迷;若食不宜之物,则动宿病,使四大违反。此为修定之初,须深慎之也。」
「复次」,不仅前面说的,这还有其他的意思,若是饮食之中有秽浊的东西、不清净的东西。「令人心识惛迷」,能使令人的心识惛迷、多睡觉。有的东西它能有这种作用,吃下去令你多睡觉。我们出家人吃素食,不吃葱、韭、薤、蒜。这《楞严经》说,你生吃、人就容易有瞋心,容易发起瞋、愤怒;你若吃熟的,就容易有欲心。所以我们这心理的作用,受到生理的影响;生理又由饮食来支持的,所以互相有连带关系。「若食不宜之物」,若吃的东西对于你不合适,「则动宿病」,就能够动起来你的老毛病,以前有的病潜伏在那里,没有完全好,现在吃的东西不合适呢,这个老毛病就犯了。「使四大违反」,使令我们身体里面的地水火风它互相冲突,互相冲突就是有病了,所以这个饮食还是非要注意不可的了。「此为修定」开始的时候需要特别谨慎的。
这经上说,有一个比丘,可能是周利盘陀迦,他受到一个地方的要求去降伏这个龙。这个龙是一个很暴恶的龙,它不能按时下雨、反倒破坏人家的农作物。所以这些老百姓就请求这个比丘有神通,请你来降伏龙。周利盘陀迦是一个原来是很笨的一个比丘,但是他得阿罗汉,也有神通。他果然是把龙降伏了,降伏了以后,那个地方的人很感谢他,就请他吃饭。请他吃饭里面有酒,给他吃了很多的酒,吃完了酒,他回来的时候,还没有到庙的门里面,到了庙的门口他就醉倒了,就倒在那里了。倒在那里,钵丢在一个地方,还有其他的东西也丢在另一个地方。等到佛和阿难尊者从外边回来,说:「这是谁呢?」阿难尊者就如是如是一说,这是某某比丘怎么怎么回事。佛说:「他现在还能不能降伏一个蛤蟆呢?」这件事,佛当时就是集会大众,就制这个酒的戒,比丘不得饮酒。
这件事,我在想;我们平常的凡夫饮酒过量了会醉。这个阿罗汉是圣人啊!他饮酒多了也会醉。所以这个身体这件事,凡夫和圣人都会受到饮食的影响的;可见这件事,若想要修行,还非要注意不可了。
故经云:「身安则道隆,饮食知节量,常乐在空闲,心静乐精进,是名诸佛教。」
「故云:身安则道隆,饮食知节量,常乐在闲处,心静乐精进,是名诸佛教」。这「饮食知节量」这以下这四句话,这是我们戒本里面,毗叶罗如来说的略戒。这略戒里面,「身安则道隆」这句话没有。「身安则道隆」,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四大调和、心情愉快,这样子我们修道才可能会有进步,才可能会有成就的。所以不能够忽略这件事,也应该注意这个饮食的。我自己这么随便说;五十年前的佛教,这个老一辈的老法师似乎是不太注意这个事。
「饮食知节量」,我们这个饮食要知道节量,你要知道这个量,要约束自己,不要太多,不要吃得太少。「常乐在空闲」,要常是欢喜在闲静的地方,远离尘世;远离尘世就容易清净。「心静乐精进」,我们内心的寂静;如果你有禅定的功夫,你就是在都市喧闹的地方,也可能是寂静的。但是我们没有成就的人,你就在闲静处,你心可能会容易寂静,有多少帮助的。所以在空闲是对的。「乐精进」,你有一个好的修道的处所,你再能够欢喜精进修行,那你就有成就的希望了。「是名诸佛教」,诸佛都是这样教导弟子的。这是毗叶罗如来的略戒。这一段文说到饮食,就是说到「饮食知节量」,就是毗叶罗如来注意这件事了。
二、调睡眠者:夫眠是无明惑覆,不可纵之。若其眠寐过多,非唯废修圣法,亦复丧失功夫,而能令心暗昧,善根沉没。当觉悟无常,调伏睡眠,令神气清白,念心明净,如是乃可栖心圣境,三昧现前。故经云:「初夜后夜亦勿有废,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,无所得也。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,早求自度,勿睡眠也。」
「第二、调睡眠者」,这个调饮食是说完了。第二是调睡眠。「夫眠是无明惑覆,不可纵之!」这个睡觉的事情,昨天我们说过。我们欲界的众生都是有睡眠的事情,那么「眠」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?是「无明惑覆」,这是无明的迷惑遮盖住了我们,因为我们的心识是有明了性的;但是睡着觉以后不做梦的话,就没有明了性了,所以也是属于无明烦恼一类。我们这明了性的心被这个无明惑包围了、遮盖住了,那么这种境界还能够修学戒定慧吗?他是不能修行的。所以睡着觉就是不能修行了,这件事是「不可纵之」,你不可以放任他,他一个劲的睡就不能修行了嘛!「若其眠寐过多」,你睡得太多了。「非唯废修圣法,亦复丧失功夫」,这不但是不能够修学戒定慧了,不能学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了,不能修学般若波罗蜜了。「亦复丧失功夫」,也还能够失掉你已经成就的功德,已经成就的功德也会丧失掉的。
当然这种话,就是我们初发心修行的人是这样子。这个睡觉这种情形,你自己规定睡这么多,你常这样子作,成了习惯也就好了。如果你忽然间放纵一下多睡一点,多睡反倒不好。譬如静坐的时候,你睡觉睡少了、打瞌睡;你想多睡,还更打瞌睡。只有睡到你所规定的成了习惯的那么多,他就好一点。所以这个睡眠,不睡不行,睡多了也不行,睡少了也不行。所以「废修圣法、丧失功夫」,「而能令心暗晦」,使令这个心迷迷糊糊、懵懵懂懂的,这个明了性、这灵明的性减少了。「善根沉没」,善根沉没就是丧失功夫了,你原来的那个善法成就的功德就隐没了,不出现了,就失掉了。譬如说你能够把《大品般若经》背下来的话,但是你睡觉太多了,惛惛沉沉的就背不下来,你不能背。你原来静坐,你静坐一小时,里面最少有半小时明静而住,但是你睡觉太多了的时候,这个半小时明静而住的功夫也没有了。所以「善根沉没」,这个定的善根、慧的善根都会受到影响。
「当觉悟无常,调伏睡眠」,所以我们应该觉悟人命无常,我们的生命很脆弱的,很容易就死掉了,还没有一棵树那么牢固,那么所余的时间不是很多啊!所以要调伏睡眠,争取时间要修学圣道的。「令神气清白、念心明净」,如果你睡的按照你所规定的成为习惯的正常的睡眠那个时候,这个「神」就是你的「心」,这个「气」主要就是身体,他「清白」,他很清净、很明白的,不糊涂,很正常。「念心明净」,这个清白的神气,你若用功的时候、静坐的时候,你这念力他也明净,他有力量。这修禅定的人主要是靠这个「念」来修禅定的,这个「念」是什么呢?就是明记不忘。这个「念心明净」就是你明记不忘的力量很明很净,你就容易得禅定。譬如说你静坐的时候,你是修数息观的话,数这个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,这个一二三四五这个数,在你心里面他不忘,继续的这样修,那么你的心就继续的一心不乱了,继续的明净不乱,那么你就很有希望得定了。若是念力差了的话,念力失退了、忘了,在那里静坐数着数着忘了、不数了,不数了就是你打妄想了,就是你昏沉了,那就不是修数息观了。所以这「念力明净」实在就是得定的一个前相,所以人的记忆力强的人是容易得定的。这《涅槃经》上说「老来无三昧」什么原因呢?就是这个记忆力衰退了,所以「无三昧」。不过也不是决定的,我们等一会儿再说。
「如是乃可栖心圣境,三昧现前」,我们「神气清白、念心明净」这样子,你才能把你这一念的心放在圣人的境界上,才可以成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