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为圣人的。「三昧现前」,这个禅定才能出现,你才修行成功了的。如果因为吃饭吃太多了,或者吃太少了,这神气不清白,念心不明净,那么就把光阴都空过了,没成功,没能转凡成圣,没能够得圣道。

  

  「故经云:初夜后夜亦勿有废」,这是在大正藏十二册.一一一一页,这就是那个《遗教经》。《遗教经》上说,告诉我们调这个睡眠,这个修行的时间怎么说的呢?说「初夜后夜」,这个「夜」分三时,一个初夜、一个中夜、一个后夜。我们白天要精进的修学圣道,到夜间的时候;初夜、后夜也不要空过时间,也要修行圣道,也还是奢摩他、毗钵舍那这样修行的。「无以睡眠因缘,令一生空过,无所得也。」其实括弧应该放在最后,这都是《遗教经》上的话。说我们出家人放弃了世间上的五欲,来到佛法里面希望能够成圣道,所以不要因为睡眠的关系,使令我们宝贵的一生空过了,「无所得」,佛法的功德一点儿也没成就,这是太可惜了。「当念无常之火,烧诸世间」,我们应该常常的忆念无常就像火似的,燃烧这一切的世间都归于尽了,同归于尽了。「早求自度、勿睡眠也」,要积极的要求自己能够解脱这个苦海,解脱这个生死的大苦海,能得圣道。「勿睡眠也」,不要睡眠太多;就是中夜可以睡觉的。

  

  我们欲界的众生都是有睡眠,但是其中有个例外的,就是鬼是不睡觉的;鬼他不睡觉,其余的众生都是睡觉的。

  

  三调身、四调息、五调心。此三应合用,不得别说;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,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。

  

  「第三调身、第四调息、第五调心」,前面这个饮食和睡眠这两种说完了。这三种的调放在一起讲;「此应合用」,这三种身、息、心的调要合在一起来用,「不得别说」,「但有初中后」方法的不一样。「是则入住出相,有异故」,这就是你入坐的时候摄心不乱,这时候要调,已经摄心不乱后以后也要调,你要离开坐了要出定了也要调;分这入、住、出。若是已经成功了的人,入定,住定、住在定里面,或者出定,这三个时期都也是调这个身、息、心的,这三个时期调法不一样。这是标出来这三种调,这底下解释。

  

 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,行人欲入三昧,调身之宜,若在定外,行住进止,动静运为,悉须详审。若所作麁犷,则气息随麁;以气麁故,则心散难录;兼复坐时烦愦,心不恬怡。身虽在定外,亦须用意逆作方便,后入禅时,须善安身得所。

  

  「夫初欲入禅调身者」,我们一开始想要在入禅的时候调这个身体,怎么样调呢?「行人欲入三昧,调身之宜」,想要入在禅定里面,把这个身体调得很合适,顺于禅。「若在定外,行住进止,动静运为,悉须详审」,这是要静坐之前,或者说一小时之间,就是在定外。「行住进止」,你或者是行,或者不行、住在那里,或者是进,或者是止。这「进」其实也就是「行」,「止」其实也就是「住」,意思是相同的。「动静运为」,这个「住」和「止」就是「静」,「行」和「进」就是「动」。你或者是动、或者是静,你种种的活动,「悉须详审」,完全你都需要谨慎,你要细心的处理事情,不能够粗心大意的,这样意思。这个「详」是安详,这里面表示你若是有剧烈的运动,对静坐就有点不合适的。

  

  但是我们平常禅堂里面说是跑香,是用「跑」字。我这么酌量那个情形,我们中国汉人佛教的禅堂,我也参加过禅七;它是短时间的,假设经行是二十分钟的话,大概有两、三分钟是走得很快,并不是跑,它是走得快就是。可是后来其他的地方,也有真的是跑了,这样情形是有。但是金山、高旻的这些老禅师在香港打禅七我参加,他们并没有那么跑,只是走得快就是了。

  

  「悉须详审」,你要特别的安详审慎,不能粗心大意的。就是你特别的作些辛苦事,你完了就静坐,都会受到影响的。这南传佛教他们采取的方式是慢步的经行。慢步经行,我读这《大般若经.四念处品》,有那种味道,就是坐禅之前慢步经行。这走得非常的慢。我也试验过,我感觉到好,感觉这慢步经行对坐禅有很大的帮助。它那个理由在那里呢?就在你的起足落足,这足的一起一落,在这里摄心不乱。不是说你已经盘腿坐了以后你才摄心不乱,他在经行的时候就摄心不乱了。我倒没有参加过南传的法师打禅七的事情,但是我听慧生老法师说过,他参加过。他说他们参加禅七的情形是经行一个钟头,不是经行二十分钟、三十分钟;经行是一个钟头,六十分钟,然后坐下来一坐两个钟头,他感觉到非常好。所以我受他的传染了,我也试验了一下,的确是好。不过这个方法,若是腿子不好的人可能有困难。「悉须详审」,你这个身体的活动,你都是要慢慢的。

  

  「若所作麁犷,则气息随麁」,若是你作的事情很麁犷的,你不谨慎,作些麁犷的事情。「则气息随麁」,那么你这个气息也随着他就麁了。我们这一念明了性的心、他的散乱或者他寂静,我们不静坐的人,我们可能是不知道。但是你若有静坐的经验你会知道,它会受到这个息的影响;心的动静受到息、呼吸,受到我们一呼一吸这个息的影响的。所以「气息随麁」,这个气息又随着我们身体的动作的影响,又受到身体的影响。所以这个身、息、心互相有关系。所以我们想要静坐的时候,内心容易相应,你的身体的动作你要注意的。「若所作」事情很「麁犷」,我们举个例子,或者说你一时的不忍,同人家打架了,或者受别人打你了,或者你打了别人的话,你这时候静坐就会有困难的。

  

  所以「以气麁故,心则散乱难录」,你这个内心也就会乱,很难把它约束,叫他不要动,很困难、很不容易的。「兼复坐时烦愦」,因为你气息麁了,你内心也就散乱,不容易摄持,而且又在坐的时候心里面烦躁,「愦」就是心里面乱,不能安静下来,不能使令他入于所缘境那个地方,安住在那里,不能。「心不恬怡」,这个心不安静、不快乐,不欢喜在这儿坐了,就坐不下去了。「是以虽在定外」,因为这样的关系,虽然你还没有入定,没入定就是在定外,「亦须用心逆作方便」,你也需要注意。「逆作方便」其实就是「预作方便」,先要开始作一个方便,作一个随顺入定的条件,要制造一个随顺入定的条件。虽然还没有静坐,但是这时候你要开始叫他不要太麁犷,处处心要细致、要细密的才可以。「后入禅时,须善安身得所」,你在入定之前先是经行,后面有详细的说明了。经行完了,你在静坐的时候你还要注意把这个身体调得合适。不是说我静坐之前什么事情都很审谛,都很好,那么静坐的时候不注意,不注意还不行,处处要注意的。

  

  初至绳床,即须先安坐处,每令安稳,久久无妨。次当正脚,若半跏坐,以左脚置右脚上,牵来近身,令左脚指与右髀齐,右脚指与左髀齐。若欲全跏,即正右脚置左脚上。次解宽衣带周正,不令坐时脱落。次当安手,以左手掌置右手上,重累手相对,顿置左脚上,牵来近身,当心而安。

  

  「初至绳床,即须先安坐处」,前面是说你在经行的时候,或者半小时前、或者一小时前,你就应该准备好了。这经行完了,你到了绳床这里。这「绳床」就是床用木头作个架,然后里面用绳连接起来,好像是个网似的,这叫「绳床」。「即须先安坐处」,这绳床也就是个禅凳了,你要先把这绳床安排好,这个坐处先安排好。「每令安稳」,常是令它坐下来的时候感觉到很舒服,要这样子。「久久无妨」,坐了很久了,这个坐位也感觉到舒服,它对你静坐没有妨碍,所以也应该垫一些柔软的东西。光是个木头板,你坐了不久他就会痛了,不能说「久久无妨」的了,所以预先要安排好。

  

  「次当正脚,若半跏坐者,以左脚置右脚上」,前面说是把这个座位要弄好,坐在这个座位以后要怎么样作法呢?应该「正脚」,怎么样正法呢?「若半加坐者」,这个「跏」字不要有这个「足」是对的,有这个「足」反倒是不大对。这「半加趺坐」怎么坐法呢?「以左脚置右脚上」,「置右脚上」这个「脚」是个错字,应该是个「髀」。这两个字是通用,都念ㄅˋㄧ。这个髀是什么呢?就是膝盖骨以上的大腿骨叫髀。那就是以左脚放在右髀上面,那么右脚就是在左腿的下面,那这叫作「半加趺坐」。「牵来近身」,把这左脚要牵到里面接近身体,这样子。「令左脚指与右髀齐」,与右髀相齐,这样子。不过你坐久了,你腿子柔软,他可能会超过一点,就是不齐了。「若欲全结跏」,若是你想要结双加趺坐。「更将右脚」,在左腿下面的右脚把它拿上来放在左髀上,那么这就是双加趺坐了。

  

  「次解宽衣带周正」,其次是解宽衣服的带子,这裤腰带要解开,解开、他这地方松一点。因为你若是常常坐,你这地方不解开,他感觉这个带很紧。本来我们不静坐不感觉那么紧,但是你静坐久了,你会感觉到很紧。如果你把它解开了,它就松动一点,感觉舒服一点,所以把这个衣带要解开。解开,但是有个限度,要「周正」,这所穿的衣服还很整齐,「不得令坐时脱落」,要有个限度的。

  

  「次当安手」,前面说加趺坐是这样子,但是我们的手怎么放法呢?「以左手掌置右手上」面,左手掌放在右手上面。「重累手相对安之」,这个手就是迭起来,「相对安之」,怎么「相对安之」呢?「顿置左脚上,牵来近身,当心而安」,就把它放在左脚上面,其实应该是左腿上面,因为这个脚已经放在右腿的上面了,如果我们这个手放在左脚上,那么偏了、偏到右边去了。但是这些版本都是这个字,不过底下说得好,「牵来近身」,这个手要把它放在靠近肚子这里,但是不要悬在那里。「当心而安」,当在中心,不要放偏了,要这样子放法。这是这个手要这样安法。

  

  次当正身,先当挺动其身,并诸支节,作七八反,如似按摩法,勿令手足差异。如是已,则端直,令脊骨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