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4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爲聖人的。「叁昧現前」,這個禅定才能出現,你才修行成功了的。如果因爲吃飯吃太多了,或者吃太少了,這神氣不清白,念心不明淨,那麼就把光陰都空過了,沒成功,沒能轉凡成聖,沒能夠得聖道。

  

  「故經雲:初夜後夜亦勿有廢」,這是在大正藏十二冊.一一一一頁,這就是那個《遺教經》。《遺教經》上說,告訴我們調這個睡眠,這個修行的時間怎麼說的呢?說「初夜後夜」,這個「夜」分叁時,一個初夜、一個中夜、一個後夜。我們白天要精進的修學聖道,到夜間的時候;初夜、後夜也不要空過時間,也要修行聖道,也還是奢摩他、毗缽舍那這樣修行的。「無以睡眠因緣,令一生空過,無所得也。」其實括弧應該放在最後,這都是《遺教經》上的話。說我們出家人放棄了世間上的五欲,來到佛法裏面希望能夠成聖道,所以不要因爲睡眠的關系,使令我們寶貴的一生空過了,「無所得」,佛法的功德一點兒也沒成就,這是太可惜了。「當念無常之火,燒諸世間」,我們應該常常的憶念無常就像火似的,燃燒這一切的世間都歸于盡了,同歸于盡了。「早求自度、勿睡眠也」,要積極的要求自己能夠解脫這個苦海,解脫這個生死的大苦海,能得聖道。「勿睡眠也」,不要睡眠太多;就是中夜可以睡覺的。

  

  我們欲界的衆生都是有睡眠,但是其中有個例外的,就是鬼是不睡覺的;鬼他不睡覺,其余的衆生都是睡覺的。

  

  叁調身、四調息、五調心。此叁應合用,不得別說;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,是則入住出相有異也。

  

  「第叁調身、第四調息、第五調心」,前面這個飲食和睡眠這兩種說完了。這叁種的調放在一起講;「此應合用」,這叁種身、息、心的調要合在一起來用,「不得別說」,「但有初中後」方法的不一樣。「是則入住出相,有異故」,這就是你入坐的時候攝心不亂,這時候要調,已經攝心不亂後以後也要調,你要離開坐了要出定了也要調;分這入、住、出。若是已經成功了的人,入定,住定、住在定裏面,或者出定,這叁個時期都也是調這個身、息、心的,這叁個時期調法不一樣。這是標出來這叁種調,這底下解釋。

  

  夫初欲入禅調身者,行人欲入叁昧,調身之宜,若在定外,行住進止,動靜運爲,悉須詳審。若所作麁犷,則氣息隨麁;以氣麁故,則心散難錄;兼複坐時煩愦,心不恬怡。身雖在定外,亦須用意逆作方便,後入禅時,須善安身得所。

  

  「夫初欲入禅調身者」,我們一開始想要在入禅的時候調這個身體,怎麼樣調呢?「行人欲入叁昧,調身之宜」,想要入在禅定裏面,把這個身體調得很合適,順于禅。「若在定外,行住進止,動靜運爲,悉須詳審」,這是要靜坐之前,或者說一小時之間,就是在定外。「行住進止」,你或者是行,或者不行、住在那裏,或者是進,或者是止。這「進」其實也就是「行」,「止」其實也就是「住」,意思是相同的。「動靜運爲」,這個「住」和「止」就是「靜」,「行」和「進」就是「動」。你或者是動、或者是靜,你種種的活動,「悉須詳審」,完全你都需要謹慎,你要細心的處理事情,不能夠粗心大意的,這樣意思。這個「詳」是安詳,這裏面表示你若是有劇烈的運動,對靜坐就有點不合適的。

  

  但是我們平常禅堂裏面說是跑香,是用「跑」字。我這麼酌量那個情形,我們中國漢人佛教的禅堂,我也參加過禅七;它是短時間的,假設經行是二十分鍾的話,大概有兩、叁分鍾是走得很快,並不是跑,它是走得快就是。可是後來其他的地方,也有真的是跑了,這樣情形是有。但是金山、高旻的這些老禅師在香港打禅七我參加,他們並沒有那麼跑,只是走得快就是了。

  

  「悉須詳審」,你要特別的安詳審慎,不能粗心大意的。就是你特別的作些辛苦事,你完了就靜坐,都會受到影響的。這南傳佛教他們采取的方式是慢步的經行。慢步經行,我讀這《大般若經.四念處品》,有那種味道,就是坐禅之前慢步經行。這走得非常的慢。我也試驗過,我感覺到好,感覺這慢步經行對坐禅有很大的幫助。它那個理由在那裏呢?就在你的起足落足,這足的一起一落,在這裏攝心不亂。不是說你已經盤腿坐了以後你才攝心不亂,他在經行的時候就攝心不亂了。我倒沒有參加過南傳的法師打禅七的事情,但是我聽慧生老法師說過,他參加過。他說他們參加禅七的情形是經行一個鍾頭,不是經行二十分鍾、叁十分鍾;經行是一個鍾頭,六十分鍾,然後坐下來一坐兩個鍾頭,他感覺到非常好。所以我受他的傳染了,我也試驗了一下,的確是好。不過這個方法,若是腿子不好的人可能有困難。「悉須詳審」,你這個身體的活動,你都是要慢慢的。

  

  「若所作麁犷,則氣息隨麁」,若是你作的事情很麁犷的,你不謹慎,作些麁犷的事情。「則氣息隨麁」,那麼你這個氣息也隨著他就麁了。我們這一念明了性的心、他的散亂或者他寂靜,我們不靜坐的人,我們可能是不知道。但是你若有靜坐的經驗你會知道,它會受到這個息的影響;心的動靜受到息、呼吸,受到我們一呼一吸這個息的影響的。所以「氣息隨麁」,這個氣息又隨著我們身體的動作的影響,又受到身體的影響。所以這個身、息、心互相有關系。所以我們想要靜坐的時候,內心容易相應,你的身體的動作你要注意的。「若所作」事情很「麁犷」,我們舉個例子,或者說你一時的不忍,同人家打架了,或者受別人打你了,或者你打了別人的話,你這時候靜坐就會有困難的。

  

  所以「以氣麁故,心則散亂難錄」,你這個內心也就會亂,很難把它約束,叫他不要動,很困難、很不容易的。「兼複坐時煩愦」,因爲你氣息麁了,你內心也就散亂,不容易攝持,而且又在坐的時候心裏面煩躁,「愦」就是心裏面亂,不能安靜下來,不能使令他入于所緣境那個地方,安住在那裏,不能。「心不恬怡」,這個心不安靜、不快樂,不歡喜在這兒坐了,就坐不下去了。「是以雖在定外」,因爲這樣的關系,雖然你還沒有入定,沒入定就是在定外,「亦須用心逆作方便」,你也需要注意。「逆作方便」其實就是「預作方便」,先要開始作一個方便,作一個隨順入定的條件,要製造一個隨順入定的條件。雖然還沒有靜坐,但是這時候你要開始叫他不要太麁犷,處處心要細致、要細密的才可以。「後入禅時,須善安身得所」,你在入定之前先是經行,後面有詳細的說明了。經行完了,你在靜坐的時候你還要注意把這個身體調得合適。不是說我靜坐之前什麼事情都很審谛,都很好,那麼靜坐的時候不注意,不注意還不行,處處要注意的。

  

  初至繩床,即須先安坐處,每令安穩,久久無妨。次當正腳,若半跏坐,以左腳置右腳上,牽來近身,令左腳指與右髀齊,右腳指與左髀齊。若欲全跏,即正右腳置左腳上。次解寬衣帶周正,不令坐時脫落。次當安手,以左手掌置右手上,重累手相對,頓置左腳上,牽來近身,當心而安。

  

  「初至繩床,即須先安坐處」,前面是說你在經行的時候,或者半小時前、或者一小時前,你就應該准備好了。這經行完了,你到了繩床這裏。這「繩床」就是床用木頭作個架,然後裏面用繩連接起來,好像是個網似的,這叫「繩床」。「即須先安坐處」,這繩床也就是個禅凳了,你要先把這繩床安排好,這個坐處先安排好。「每令安穩」,常是令它坐下來的時候感覺到很舒服,要這樣子。「久久無妨」,坐了很久了,這個坐位也感覺到舒服,它對你靜坐沒有妨礙,所以也應該墊一些柔軟的東西。光是個木頭板,你坐了不久他就會痛了,不能說「久久無妨」的了,所以預先要安排好。

  

  「次當正腳,若半跏坐者,以左腳置右腳上」,前面說是把這個座位要弄好,坐在這個座位以後要怎麼樣作法呢?應該「正腳」,怎麼樣正法呢?「若半加坐者」,這個「跏」字不要有這個「足」是對的,有這個「足」反倒是不大對。這「半加趺坐」怎麼坐法呢?「以左腳置右腳上」,「置右腳上」這個「腳」是個錯字,應該是個「髀」。這兩個字是通用,都念ㄅˋㄧ。這個髀是什麼呢?就是膝蓋骨以上的大腿骨叫髀。那就是以左腳放在右髀上面,那麼右腳就是在左腿的下面,那這叫作「半加趺坐」。「牽來近身」,把這左腳要牽到裏面接近身體,這樣子。「令左腳指與右髀齊」,與右髀相齊,這樣子。不過你坐久了,你腿子柔軟,他可能會超過一點,就是不齊了。「若欲全結跏」,若是你想要結雙加趺坐。「更將右腳」,在左腿下面的右腳把它拿上來放在左髀上,那麼這就是雙加趺坐了。

  

  「次解寬衣帶周正」,其次是解寬衣服的帶子,這褲腰帶要解開,解開、他這地方松一點。因爲你若是常常坐,你這地方不解開,他感覺這個帶很緊。本來我們不靜坐不感覺那麼緊,但是你靜坐久了,你會感覺到很緊。如果你把它解開了,它就松動一點,感覺舒服一點,所以把這個衣帶要解開。解開,但是有個限度,要「周正」,這所穿的衣服還很整齊,「不得令坐時脫落」,要有個限度的。

  

  「次當安手」,前面說加趺坐是這樣子,但是我們的手怎麼放法呢?「以左手掌置右手上」面,左手掌放在右手上面。「重累手相對安之」,這個手就是疊起來,「相對安之」,怎麼「相對安之」呢?「頓置左腳上,牽來近身,當心而安」,就把它放在左腳上面,其實應該是左腿上面,因爲這個腳已經放在右腿的上面了,如果我們這個手放在左腳上,那麼偏了、偏到右邊去了。但是這些版本都是這個字,不過底下說得好,「牽來近身」,這個手要把它放在靠近肚子這裏,但是不要懸在那裏。「當心而安」,當在中心,不要放偏了,要這樣子放法。這是這個手要這樣安法。

  

  次當正身,先當挺動其身,並諸支節,作七八反,如似按摩法,勿令手足差異。如是已,則端直,令脊骨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4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