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勿曲勿聳。次正頭頸,令鼻與臍相對,不偏不斜,不低不昂,平面正住。
「次當正身」,其次應該正這個身體,怎麼正法呢?「先應挺動其體」,這加趺坐也坐好了,手也放好了,然後就應該「挺動其體」,「挺」也就是「動」,這個身體搖動一下。「並諸支節,作七八反」,作這麼七八次,「如自按摩法」,就像自己按摩自己似的,但這時候手是放在那裏,只是這麼挺動。「勿令手足差異」,原來這個手足的安排,你不要偏倚。「如是已,則端直」,這個「己」應該是「已」,你這樣作完了,你這個身體還要把它端直。「令脊骨相對,勿曲勿聳」,你若曲了、或者聳,「聳」就是脊骨就不相對了;就是不要歪。「次正頭頸,令鼻與臍相對」,不偏、也不斜,不低頭、也不仰頭。「平面正住」,要這樣子正身。
次當口吐濁氣,吐氣之法,開口放氣,不可令麁急,以之綿綿,恣氣而出,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,放息隨氣而出。閉口,納清氣,如是至叁。若身息調和,但一亦足。
「次當開口」,其次應該開口。「吐去胸中」的「穢氣」,把體內的穢氣要吐出來。這個事情,若是你一個人靜坐,當然你就這樣作,就是這樣的次第。如果是大家多少個人同在一個禅堂裏面靜坐,這個「開口吐穢氣」這件事應該到室外去,我這麼看應該到室外去吐氣比較好。吐氣的方法,「開口放氣,不可麁急」,你把口張開向外放氣的時候,不要很粗的,不要很急的,你要慢一點。「以之綿綿恣氣而出」,雖然開口吐氣,吐得要細一點,要慢慢的,「恣氣而出」就是放氣而出。「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,悉放隨氣而出」,你這口張開往外放氣,你心裏面要思惟身體的各部位,百脈不通的地方,全部的都通了,這所有的濁氣都隨氣而出。「出盡閉口」,這一口氣慢慢的吐出去以後嘴就閉上,「鼻納清氣」,用這個鼻來吸清淨的空氣,所以應該在空氣新鮮的地方作這件事。「如是至叁」,這吐納要作叁次。「若身息調和,但一而足」,若是你身體的氣息調和了的話,作一次也可以。這可見智者大師的意思,這個吐納當然對身體的健康有幫助,它也是在調息的,爲調息而用的。
次當閉口,唇齒纔相拄著,舌向上腭。次當閉眼,纔令斷外光而已。當端身正坐,猶如奠石;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搖動。是爲初入禅定調身之法。舉要言之,不寬、不急,是身調相。
「次當閉口」,這個吐納作完了要把口閉上。「唇齒纔相拄著」,這兩個唇和裏面的牙齒都要合起來,但是你不要太用力,只是才是相連接就是了。「舉舌向上腭,次當閉眼」,閉上牙齒和唇以後,這口內的舌頭怎麼辦呢?這舌抵上腭,「上腭」就是上牙根的肉的那個地方,慢慢的相抵、相接觸。那麼這件事有什麼好處呢?這舌抵上腭,他們這些練氣功的人是說,這個氣,如果我們舌若不抵上腭的話,他這個地方有困難,有什麼困難呢?因爲這個牙齒是不連接的,這個氣若走到這裏就是不通了。你若舌抵上腭呢?這個氣就從舌頭這裏就通了,他們是有這樣的解釋。但是我想我們佛教靜坐的方法不練氣,不練氣,那舌抵上腭的目的是什麼呢?但是沒有說,這《阿含經》裏有這個話,那麼它有什麼好處呢?大概就是口水多一點,你若舌抵上腭,口水多一點;這口水多對身體的健康也有幫助的,所以要舌抵上腭。
「次當閉眼」,閉這個眼睛,「纔令斷外光而已」,只是不見外光就是了。「然後當端身正坐,猶如奠石」,就像那個石頭,奠基的石頭,放在那裏不動了。「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搖動」,你不要你的身體四肢,切爾搖動,「切爾」就是急切的,忽然間這裏動一動,忽然間撓撓那裏,忽然間這裏搞一搞,不可以這樣子。「是爲初入禅定調身之法」,初入禅定的調身是這樣子。「舉要言之,不寬、不急,是身調相」,這個「寬」就是太松懈了叫「寬」,「急」就是太緊張;這個身體的調相,也不要太松懈,也不要太緊張,就是要放松,但是不要太過頭,這就是身的調相。
四、初入禅調息法者。息有四種相:一風、二喘、叁氣、四息。前叁爲不調相,後一爲調相。雲何爲風相?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,是風也。雲何喘相?坐時息雖無聲,而出入結滯不通,是喘相也。雲何氣相?坐時息雖無聲,亦不結滯,而出入不細,是氣相也。雲何息相?不聲不結不麁,出入綿綿,若存若亡,資神安隱,情抱悅豫,此是息相也。守風則散,守喘則結,守氣則勞,守息即定。
「第四、初入禅調息法者,調息凡有四相」,一共有四樣不同,這個息有四種形相。第一是風、二是喘、叁是氣、四是息,這四種。「前叁爲不調相」,風、喘、氣,這是不調和的相貌。「後一爲調相」,這個「息」是調的形相。「雲何爲風相」呢?是「坐時則鼻中息,出入覺有聲也」,鼻中的氣息一出一入的時候,感覺到有聲音,這就是風,給它立名字叫「風」。怎麼叫作「喘」呢?「坐時息雖無聲」,這個氣息雖然沒有聲音,但是出入的時候「結滯不通」,不通所以喘嘛!「是喘相也」,結滯不通,有的地方有阻礙,這就叫作「喘」。「雲何氣相?」,「坐時雖複無聲、亦不結滯,而出入不細」,不微細,那就名之爲「氣」。「雲何息相?」這個「息」什麼相貌呢?「不聲、不結、不麁,出入綿綿」,一出一入很微細的。「若存若亡」,就好像有氣,又好像沒有氣了。「資身安穩」,這樣的息能幫助你身體的安穩、舒服,坐那裏感覺很舒服,這和前面叁個是不同了。「情抱悅豫」,你內心裏面感覺很快樂,當然這不是輕安樂,感覺很快樂,「此爲息相」,這叫作「息」的相貌。
「守風則散,守喘則結,守氣則勞,守息則定」,這個息有這樣四種相貌,我們在修奢摩他的時候,應該怎麼樣作法呢?「守風則散」,如果這個氣息很粗,出入有聲,你這樣子,這個心若放在息上攝持它一心不亂很困難的,你心反倒容易散亂,所以這是不合適的。「守喘則結」,你若是氣在喘的時候,你守這個息的話,你會有困難,這個「結」就是有阻礙,你行不通了,你也就坐不下去了。「守氣則勞」,這個氣,你這樣子觀這個息,時間不用很久,你就感覺到很辛苦,你也坐不下去了。「守息則定」,若是這個息若有若無的,這個時候你心住在息上,你會得定的。所以這個「息」是調相,前叁種是不調的。
坐時有風喘氣叁相,是名不調;而用心者,複爲心患,心亦難定。若欲調之,當依叁法:一者下著安心、二者寬放身體、叁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。若細其心,令息微微然。息調則衆患不生,其心易定,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。舉要言之,不澀不滑,是調息相也。
「複次,坐時有風氣等叁相,是名不調;而用心者,複爲心患」,你在這叁種相上去用心修止、修奢摩他的話,在你心理上會有患,會有困難。「心亦難定」,心也不容易定下來的。「若欲調之,當依叁法」,這問題是我們若是有風、喘、氣的這種不調的行相的時候,我們怎麼樣把它改變過來呢?怎麼調整它呢?「當依叁法」。第一是「下著安心」。「下著安心」怎麼講呢?就是我們把這一念明了心,把它放在下面的地方,下面地方是那裏呢?把它放在肚臍子也可以,你不要去注意這個息的出入,你注意這個肚臍子。就是你自己預先應該在自己私人的地方看看這個肚臍子,這個心把肚臍子的相貌取得,取得這個相貌。這時候,你要用的時候,你心裏面就注意這個肚臍子。或者是臍下一寸叁分也可以。這「臍下」這句話還有點問題。什麼叫「臍下」?譬如你坐在這裏,坐在這裏說「臍下」,那麼應該是那一個部位?你想一想。如果是你平臥在那裏說「臍下」,那麼「臍下」是那裏?所以,如果你坐在那裏說臍下,如果你平臥在那裏說臍下,同是這兩個字,但是那個部位不同了。不過在我們修奢摩他的人也不要緊,怎麼都可以,這兩個臍下都可以,但是不如坐在這裏說臍下比較好一點;說「下著安心」。另外在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》也是智者大師講的,還有個安心處,就是安在地面上。安在地面上;這個坐法是「繩床」,就是有個禅凳,不是坐在地面上,是要高起來,你要觀下面的地面。這件事在《清淨道論》上說得清楚,說得很詳細。他說出一個方法,譬如是夜間不要開燈的時候,這個屋子完全是黑暗的,你可以用這個手電筒一開開往地面上照,你在地面上看見一個圓的光明,你把這個相取下來,你在心裏面記憶住。記憶住,若是「下著安心」,如果你歡喜這樣作的話,你坐下來的時候,就注意地面上有一個圓的光,這也是個方法,也是不錯。不過若想要修奢摩他靜坐的話,這《清淨道論》還要看一看的,它也有一些我們北傳佛教修定的書裏面沒有說的事情,所以也要看一看好!
所以要「下著安心」,你這個心向下。我們這個氣息粗了,爲什麼要「下著安心」呢?我們這個心若向上緣;這個心到那兒去,我們這個身體的血就到那兒去的多。這「氣息粗」,爲什麼氣息會粗?若是你坐了叁十分鍾或者一個鍾頭的用力的工作,當然氣息會粗,或者你跑,跑步氣就喘嘛!但是你若是穿衣服多了,這溫度不平衡了,穿衣服多了就熱,熱、氣息就粗,熱得過頭了就會喘。所以你這個心若向下緣,這個血就向下來就多,他上部就感覺到清涼,感覺到清涼,這氣息就不粗了。不過有的時候,你要用功修行、處處都要細心。如果因爲穿衣服多了,你就把衣服減少一點,他氣息就不粗了。但是你如果脾胃有點毛病,你吃東西吃多了,有些淤結在身體裏頭,也會有這個問題的。所以你若用功的時候,時間久了;你一天或者就坐半小時,就坐一個鍾頭也無所謂。如果你是坐上八小時、十個鍾頭、十二個鍾頭以上,你就會發現這些問題,你就得要注意。自己的功夫淺深是個問題,你處理這些日常生活的事情又是個問題,你都要注意的。所以「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4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