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勿曲勿耸。次正头颈,令鼻与脐相对,不偏不斜,不低不昂,平面正住。
「次当正身」,其次应该正这个身体,怎么正法呢?「先应挺动其体」,这加趺坐也坐好了,手也放好了,然后就应该「挺动其体」,「挺」也就是「动」,这个身体摇动一下。「并诸支节,作七八反」,作这么七八次,「如自按摩法」,就像自己按摩自己似的,但这时候手是放在那里,只是这么挺动。「勿令手足差异」,原来这个手足的安排,你不要偏倚。「如是已,则端直」,这个「己」应该是「已」,你这样作完了,你这个身体还要把它端直。「令脊骨相对,勿曲勿耸」,你若曲了、或者耸,「耸」就是脊骨就不相对了;就是不要歪。「次正头颈,令鼻与脐相对」,不偏、也不斜,不低头、也不仰头。「平面正住」,要这样子正身。
次当口吐浊气,吐气之法,开口放气,不可令麁急,以之绵绵,恣气而出,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,放息随气而出。闭口,纳清气,如是至三。若身息调和,但一亦足。
「次当开口」,其次应该开口。「吐去胸中」的「秽气」,把体内的秽气要吐出来。这个事情,若是你一个人静坐,当然你就这样作,就是这样的次第。如果是大家多少个人同在一个禅堂里面静坐,这个「开口吐秽气」这件事应该到室外去,我这么看应该到室外去吐气比较好。吐气的方法,「开口放气,不可麁急」,你把口张开向外放气的时候,不要很粗的,不要很急的,你要慢一点。「以之绵绵恣气而出」,虽然开口吐气,吐得要细一点,要慢慢的,「恣气而出」就是放气而出。「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,悉放随气而出」,你这口张开往外放气,你心里面要思惟身体的各部位,百脉不通的地方,全部的都通了,这所有的浊气都随气而出。「出尽闭口」,这一口气慢慢的吐出去以后嘴就闭上,「鼻纳清气」,用这个鼻来吸清净的空气,所以应该在空气新鲜的地方作这件事。「如是至三」,这吐纳要作三次。「若身息调和,但一而足」,若是你身体的气息调和了的话,作一次也可以。这可见智者大师的意思,这个吐纳当然对身体的健康有帮助,它也是在调息的,为调息而用的。
次当闭口,唇齿纔相拄着,舌向上腭。次当闭眼,纔令断外光而已。当端身正坐,犹如奠石;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。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。举要言之,不宽、不急,是身调相。
「次当闭口」,这个吐纳作完了要把口闭上。「唇齿纔相拄着」,这两个唇和里面的牙齿都要合起来,但是你不要太用力,只是才是相连接就是了。「举舌向上腭,次当闭眼」,闭上牙齿和唇以后,这口内的舌头怎么办呢?这舌抵上腭,「上腭」就是上牙根的肉的那个地方,慢慢的相抵、相接触。那么这件事有什么好处呢?这舌抵上腭,他们这些练气功的人是说,这个气,如果我们舌若不抵上腭的话,他这个地方有困难,有什么困难呢?因为这个牙齿是不连接的,这个气若走到这里就是不通了。你若舌抵上腭呢?这个气就从舌头这里就通了,他们是有这样的解释。但是我想我们佛教静坐的方法不练气,不练气,那舌抵上腭的目的是什么呢?但是没有说,这《阿含经》里有这个话,那么它有什么好处呢?大概就是口水多一点,你若舌抵上腭,口水多一点;这口水多对身体的健康也有帮助的,所以要舌抵上腭。
「次当闭眼」,闭这个眼睛,「纔令断外光而已」,只是不见外光就是了。「然后当端身正坐,犹如奠石」,就像那个石头,奠基的石头,放在那里不动了。「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」,你不要你的身体四肢,切尔摇动,「切尔」就是急切的,忽然间这里动一动,忽然间挠挠那里,忽然间这里搞一搞,不可以这样子。「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」,初入禅定的调身是这样子。「举要言之,不宽、不急,是身调相」,这个「宽」就是太松懈了叫「宽」,「急」就是太紧张;这个身体的调相,也不要太松懈,也不要太紧张,就是要放松,但是不要太过头,这就是身的调相。
四、初入禅调息法者。息有四种相:一风、二喘、三气、四息。前三为不调相,后一为调相。云何为风相?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,是风也。云何喘相?坐时息虽无声,而出入结滞不通,是喘相也。云何气相?坐时息虽无声,亦不结滞,而出入不细,是气相也。云何息相?不声不结不麁,出入绵绵,若存若亡,资神安隐,情抱悦豫,此是息相也。守风则散,守喘则结,守气则劳,守息即定。
「第四、初入禅调息法者,调息凡有四相」,一共有四样不同,这个息有四种形相。第一是风、二是喘、三是气、四是息,这四种。「前三为不调相」,风、喘、气,这是不调和的相貌。「后一为调相」,这个「息」是调的形相。「云何为风相」呢?是「坐时则鼻中息,出入觉有声也」,鼻中的气息一出一入的时候,感觉到有声音,这就是风,给它立名字叫「风」。怎么叫作「喘」呢?「坐时息虽无声」,这个气息虽然没有声音,但是出入的时候「结滞不通」,不通所以喘嘛!「是喘相也」,结滞不通,有的地方有阻碍,这就叫作「喘」。「云何气相?」,「坐时虽复无声、亦不结滞,而出入不细」,不微细,那就名之为「气」。「云何息相?」这个「息」什么相貌呢?「不声、不结、不麁,出入绵绵」,一出一入很微细的。「若存若亡」,就好像有气,又好像没有气了。「资身安稳」,这样的息能帮助你身体的安稳、舒服,坐那里感觉很舒服,这和前面三个是不同了。「情抱悦豫」,你内心里面感觉很快乐,当然这不是轻安乐,感觉很快乐,「此为息相」,这叫作「息」的相貌。
「守风则散,守喘则结,守气则劳,守息则定」,这个息有这样四种相貌,我们在修奢摩他的时候,应该怎么样作法呢?「守风则散」,如果这个气息很粗,出入有声,你这样子,这个心若放在息上摄持它一心不乱很困难的,你心反倒容易散乱,所以这是不合适的。「守喘则结」,你若是气在喘的时候,你守这个息的话,你会有困难,这个「结」就是有阻碍,你行不通了,你也就坐不下去了。「守气则劳」,这个气,你这样子观这个息,时间不用很久,你就感觉到很辛苦,你也坐不下去了。「守息则定」,若是这个息若有若无的,这个时候你心住在息上,你会得定的。所以这个「息」是调相,前三种是不调的。
坐时有风喘气三相,是名不调;而用心者,复为心患,心亦难定。若欲调之,当依三法:一者下着安心、二者宽放身体、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。若细其心,令息微微然。息调则众患不生,其心易定,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。举要言之,不涩不滑,是调息相也。
「复次,坐时有风气等三相,是名不调;而用心者,复为心患」,你在这三种相上去用心修止、修奢摩他的话,在你心理上会有患,会有困难。「心亦难定」,心也不容易定下来的。「若欲调之,当依三法」,这问题是我们若是有风、喘、气的这种不调的行相的时候,我们怎么样把它改变过来呢?怎么调整它呢?「当依三法」。第一是「下着安心」。「下着安心」怎么讲呢?就是我们把这一念明了心,把它放在下面的地方,下面地方是那里呢?把它放在肚脐子也可以,你不要去注意这个息的出入,你注意这个肚脐子。就是你自己预先应该在自己私人的地方看看这个肚脐子,这个心把肚脐子的相貌取得,取得这个相貌。这时候,你要用的时候,你心里面就注意这个肚脐子。或者是脐下一寸三分也可以。这「脐下」这句话还有点问题。什么叫「脐下」?譬如你坐在这里,坐在这里说「脐下」,那么应该是那一个部位?你想一想。如果是你平卧在那里说「脐下」,那么「脐下」是那里?所以,如果你坐在那里说脐下,如果你平卧在那里说脐下,同是这两个字,但是那个部位不同了。不过在我们修奢摩他的人也不要紧,怎么都可以,这两个脐下都可以,但是不如坐在这里说脐下比较好一点;说「下着安心」。另外在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》也是智者大师讲的,还有个安心处,就是安在地面上。安在地面上;这个坐法是「绳床」,就是有个禅凳,不是坐在地面上,是要高起来,你要观下面的地面。这件事在《清净道论》上说得清楚,说得很详细。他说出一个方法,譬如是夜间不要开灯的时候,这个屋子完全是黑暗的,你可以用这个手电筒一开开往地面上照,你在地面上看见一个圆的光明,你把这个相取下来,你在心里面记忆住。记忆住,若是「下着安心」,如果你欢喜这样作的话,你坐下来的时候,就注意地面上有一个圆的光,这也是个方法,也是不错。不过若想要修奢摩他静坐的话,这《清净道论》还要看一看的,它也有一些我们北传佛教修定的书里面没有说的事情,所以也要看一看好!
所以要「下着安心」,你这个心向下。我们这个气息粗了,为什么要「下着安心」呢?我们这个心若向上缘;这个心到那儿去,我们这个身体的血就到那儿去的多。这「气息粗」,为什么气息会粗?若是你坐了三十分钟或者一个钟头的用力的工作,当然气息会粗,或者你跑,跑步气就喘嘛!但是你若是穿衣服多了,这温度不平衡了,穿衣服多了就热,热、气息就粗,热得过头了就会喘。所以你这个心若向下缘,这个血就向下来就多,他上部就感觉到清凉,感觉到清凉,这气息就不粗了。不过有的时候,你要用功修行、处处都要细心。如果因为穿衣服多了,你就把衣服减少一点,他气息就不粗了。但是你如果脾胃有点毛病,你吃东西吃多了,有些淤结在身体里头,也会有这个问题的。所以你若用功的时候,时间久了;你一天或者就坐半小时,就坐一个钟头也无所谓。如果你是坐上八小时、十个钟头、十二个钟头以上,你就会发现这些问题,你就得要注意。自己的功夫浅深是个问题,你处理这些日常生活的事情又是个问题,你都要注意的。所以「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