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了未到地定了。得未到地定再进一步是初禅,这时才离开欲界到色界初禅去。这是什么呢?就是你若没有欲了,这个人才能离开地面。这未到地定,他的欲还是有,但是轻微、不是那么重。你越能够没有欲,你的生理上就不同。有的说初果的圣人他能够离开地面四寸,(佛我们不说了),就是初果圣人能有这个境界,他就是欲和我们凡夫不同了。不过我们一般说初果圣人、二果圣人也有欲,但是我们不要误会。譬如是在家居士修四念处观得初果,他可以有太太的,那当然他是有欲。若出家的法师他修四念处观得了初果的时候,当然他是因为戒的关系,他没有太太,他是没有这个欲的事,但是多少有一点欲的烦恼,有欲的烦恼也和凡夫不同。那个《阿含经》上说一个譬喻,说这个锅烧红了,你滴上一滴水,这滴水经过多少时间会干的?说是这个圣人,初果圣人、二果圣人他有烦恼,他也有欲、他也有瞋心的,但是时间很短就没有了。说初果圣人为什么他有瞋心呢?就是他收徒弟了,这徒弟不听话,他就不高兴,这不高兴这个瞋心但是很快就灭了,他也有烦恼,所以说圣人也有烦恼,但是和凡夫不一样的。
现在说是五盖若除掉了以后,这个人的心情是安隐的,是清净快乐的。所以这修行人在深山里面住,他能住得住。为什么在那个苦恼的境界,深山里面的生活条件很差的,但是他能安心在那里住?他就是这个盖已经轻了。若是完全除掉了盖,这一般的生活虽然很苦,但是内心里面有三昧乐,所以他还不高兴人间的。
调和第四
云何名调和?今借近譬以况斯法,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,先须善巧调泥,令使不强不懦,然后可就轮绳。亦如弹琴,前应调弦,令宽急得所,方可入弄,出诸妙曲。
云何名为「调和」?所谓调五法:一者调节饮食、二者调节睡眠、三者调身、四者调气息、五者调心。所以者何?今借近譬以况斯法,如世陶师欲造众器,先须善巧调泥,令使不强不软,然后可就轮绳。亦如弹琴,前应调弦,令宽急得所,方可入弄,出诸妙曲。
「云何名为调和?」「调和」是第四。诃五欲、弃五盖、具五缘。现在是第四,是调和。「云何名为调和」呢?「所谓调五法」,把这五样事要调整调整。「一者」是「调节饮食」。「二者调节睡眠、三者调身、四者调气息、五者调心」,把这五样事要重新调整一下,才能够修这奢摩他、毗钵舍那的。「所以者何?」因为什么要把它调一调呢?「今借近譬以况斯法」,现在假借浅近的事情作譬喻,「以况」,以比况这件事。「如世陶师」,像世间上作陶器的师傅,「欲造众器,先须善巧调泥」,调这个泥,这个泥「令使不强不软」,不要太干就是「不强」,也不要太软、太湿也不行,「然后可就轮绳」,然后可以把这泥放在轮上面去,轮上面有个绳的,这样子就可以制造出来种种的器了。「亦如弹琴」,也像一个人弹琴似的。「前应调弦」,这个琴的弦要调一调,「令宽急得所」,「宽」就是松、「急」是紧,使令这松紧要得到最好的那个点。「方可入弄」,这个调好了以后才可以正式弹,「出诸妙曲」,这时候能弹出来很妙的歌曲。
行者修心亦复如是,善调五事,必使和适,则三昧易生。有所不调,多诸妨难,善根难发。
「行者修心亦复如是」,我们出家人想要修心,把这个心重新的改造一下,「亦复如是」,也是这样子。「善调五事,必使和适」,你要好好的把这五种事调和它随顺于奢摩他、毗钵舍那才行的。「必使和适」,必使令它没有障碍,很顺于戒定慧的。「则三昧易生」,那你这个禅定就容易生出来了。「若有所不调,多诸妨难,善根难发」,若是这五样事你没有调好,它就有障碍,你这戒定慧的善根就不容易成就的,所以应该要调。
可见佛菩萨告诉我们修行的事情很细致的,一样一样事都告诉我们。所以这经论里面,我们不翻开经论,我们什么也不知道;你若看看经论,你知道佛菩萨的慈悲,都给我们安排好了。这件事怎么样、这件事怎么样,都告诉我们好好的,但是我们若不学就不知道,你不知道这件事。
问:今天这一位法师问我这个问题,这是《华严经》第五十三卷,好像是〈离世间品〉,那一品一开始就是:「妙悟皆满,二行永绝」,这个「二行永绝」这句话,在不同的译本上是说「不二现行」;翻译成「不二现行」,又翻译「二行永绝」。问我这两句话怎么讲?
答:我就查一查《华严疏钞》它解释了。「妙悟皆满」,这个「悟」实在就是智慧,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这微妙的智慧都圆满的成功、成就了。「妙悟皆满」就是这个意思,他微妙的智慧全部地成就了。佛的妙智慧简单地说就是一切智、一切种智,或者说根本智、后得智,可以合成这么两种智慧,或者说是十种智力,十力、四无所畏,这都是佛的智慧;佛的智慧都圆满了,都成功了。「二行永绝」,就是一个烦恼障、一个所知障,这两种烦恼永久地除掉了,这就叫做「二行永绝」。
但是这也可以做不同的解释。譬如说是阿罗汉他有的地方是很自在地、没有障碍,但是有的地方也有障碍。在我们凡夫、三界内的这些虚妄境界,对他来说是没有影响、没有压力了。但是大菩萨诸法实相那种微妙的境界,阿罗汉还不自在;就是阿罗汉还有所不能,还有所不净,还有些不清净的地方。就是那个紧那罗王弹琴,迦叶尊者听见琴声的时候,心就不自在,就好像跳舞似地动起来了。就是这个大菩萨,或者用天台宗的话说,这个实报庄严土的佛菩萨的殊胜境界,阿罗汉还有不自在,心情还不自在。还有些佛法,阿罗汉还不明白,还有所不知;是有所不知,是有所不能,所以他还要回小向大的。
这样说,阿罗汉有的地方有障碍,有的地方无障碍,这就叫做「二行」。若释迦牟尼佛就不是,有障碍的地方没有了,一切是无障碍境界,所以叫「二行永绝」,也可以这么解释。阿罗汉有的地方知道、明白,有的地方不明白。乃至这一切大菩萨也是,他也功德不圆满,就是有的功德成就了,有的功德没成就,这就是「二行」。但佛就不是;一切功德圆满了,没有「二」的这件事了,所以「二行永绝」。
另外「不二现行」,他成就的现行,他成就的功德的境界都是「不二」的,不是相对的境界,都是绝对不可思议的境界了,也可以这么解释。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