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获。如是种种因缘,觉知疑过,当急弃之。
「复次,佛法之中,信为能入。若无信者,虽在佛法终无所获。如是等种种因缘觉知疑过,当急弃之。」
这佛法之中虽然是说的种种道理,种种的修行方法,但是你若不相信,还是不能来到佛教来的。「信为能入」,要有信心才能来到佛教里来,当然这个信不是那个四不坏信,是我们一般人感觉到有道理,我可以相信这个一般的这种信。「若无信者,虽在佛法,终无所获」,他是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的。如是等种种因缘,觉知疑的过失,应该要弃舍它。
我看这优波鞠多尊者,优波鞠多尊者有一段因缘,我讲一下。有一个人出了家,这个人可能是有多少福报的人,他非常的爱自己的身体,常常的要洗澡、穿好衣服、吃好的营养品,保护这个身体叫它好好的。但是天天这样的注意,也是因为有善根吧!感觉到还不是究竟的办法,听说优波鞠多尊者是无相好佛,他能教导人修禅,能令人得圣道,那么我出家了,我也应该作这件事嘛!那么他就远远的来,到优波鞠多尊者这里来。到这儿来,就是说明他的来意,要跟大德学禅。优波鞠多尊者一入定观察一下。我们凡夫僧是没这个能力,优波鞠多尊者是大阿罗汉,你说要学禅,这是你说的话,他入定一看呢,「喔!这个人有善根,今生能得阿罗汉」。那么这时候优波鞠多尊者就说了:「好!你愿意跟我学禅,但是有个条件,就是我教导你的话,你能接受,我才教导你,我允许你在这里学禅。你说要学禅,但是我告诉你的话你不相信,那你就不要在这里住。」优波鞠多尊者就这样说,这个比丘说:「是!我接受大德的教导,依教奉行」。那么这就住下来了。这一天优波鞠多尊者就把这个比丘叫来了,说是:「你跟我来!」就是到了一个地方,很高大的一棵树。说:「你上这个树的最顶上去。」那么他也就是攀缘了,手攀树枝就爬到高的地方去了。爬到上面忽然间一看,这树的周围都是很深的坑,有一千仞,周围都是很深很深的坑。这时候优波鞠多尊者在旁边说:「你把左足放下来,不要踩在树枝上。把右足也放下来不要踩在树枝。把左手也不要攀着树枝、放下来。」最后就剩一个右手还攀着树枝。这时候优波鞠多尊者说:「你把右手也放开!」他心里想,我右手一放开,下面这么深的坑,我若掉下去摔死了啊!但是心里想;「我来的时候是说,他若教导我的话我要接受的。」他右手也就放下了,放下来就掉下来了。一掉下来呢,下面没有深坑,也没有树。这个境界一出现,他的身心忽然间很清凉。这时候优波鞠多尊者就为他说深法,他依教修行就得阿罗汉果了。说深法是什么法没有说,但是我相信就是苦集灭道,就是无我、无我所,这就是深法。
这件事,最初优波鞠多尊者要用这么样的一个境界来教导他一下。这两个足、两个手都在树枝上还可以不掉下来,若完全放开会掉下摔死,这善知识叫你这样子,你要接受,这也就是有个信心在里面的。善知识的话,你若用自己的心去衡量:「你这话不合道理,我不接受」,我们若用这样的想法来评论这件事,好像也合理。但是优波鞠多尊者是大阿罗汉,他就是要这样子教导你,你接受不接受?
说这个疑,若是说是「不合道理我们不接受」也是对,但是在佛法里面,这种境界,这个疑是不应该有的,的确是不应该有的。如果你一疑,你的心、你的身口意和佛法就有距离了,有距离,你就不能成功了嘛!
问曰:不善法广,尘数无量,何故但弃五法?
问曰:不善法尘,无量无边,何故但弃五法?这底下又这么一段。这是假设的,这样问:「不善法尘,无量无边」。「尘」者「垢」也,就是染污的事情。这个不善法它能够染污我们的身心,这些不善法是无量无边、很多很多的。「何故但弃五法?」什么理由,只是叫我们弃舍这五盖、这五种法呢?
答曰:此五盖中,即具有三毒等分,四法为根本,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。
说这个不善法是很多的,现在只是说弃舍这五盖。而这五盖之中,它也就具足了「三毒」和「等分」,就是贪欲、瞋恚、愚痴这是「三毒」。这个「等分」怎么讲?我们人虽然都是凡夫,都有烦恼,但是还不一样。有的人他的贪欲心很重,瞋心不是很大。有的人瞋心很大很大的,贪心不大。有的人贪心也不大,瞋心也不大,好像没有什么脾气,但这个愚痴心很重;这就不同了,这就叫做三毒。这个「等分」是什么?就是这个人贪心也很大,瞋心也很大,他的愚痴也很大,那就叫做「等分」;就是这个人三样他都有。「三毒」是说三种之中,他只有一种特别强,那就叫做「三毒」。这样说,人都有烦恼,但是有这四种差别。「四法为根本」,这四法是一切烦恼的根本。这五盖里面,这「疑」、疑惑,也摄在这愚痴里面,睡眠也摄在愚痴里面,这正好就是这四种了。「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」,这个五盖可以合成四法,这四法虽然数目上不算多,但是它也可以收摄「八万四千」这么多的尘劳门,都可以包含在内了。这「八万四千诸尘劳门」,你查那个大辞典,还有其他的法师的解释,它有个解释的,我现在这里不说了。
一、贪欲盖即贪毒。二、瞋恚盖即瞋毒。三、睡眠及疑,此二法是痴毒。四、掉悔即是等分摄。合为四分烦恼,一中有二万一千,四中合为八万四千。是故除此五盖,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。
「一、贪欲盖即贪毒」,这五盖里面第一是贪欲盖,就是三毒里面那个贪毒,这个烦恼就是毒,所以叫贪毒。「二、瞋恚盖」就是「瞋毒」。第三睡眠盖和疑盖,「此二盖即是痴毒」,就是愚痴这个毒,「是故具有三毒」。「掉悔即是等分摄」,就是属于等分的,就是他这里面也有贪欲、也有瞋恚、也有愚痴,有这些事情的。「合为四分烦恼」。「一中即有二万一千」,这贪毒里面有二万一千,瞋、痴、等分,都是有两万一千的,所以「四中合有八万四千」。「是故除此五盖,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」,所以把这五盖若是除掉了,也就是除灭了一切的不善之法。
所以说你问:「无量无边的不善法,怎么就去掉五法呢?」去掉五法也就去掉了一切的不善法了,这个意思。
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,弃于五盖。譬如负债得脱;重病得差;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;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,安隐无患。
「行者!如是等种种因缘,必弃五盖」,修行的人,像上面说的这种种的理由,你一定要弃舍这五盖你才能修行的。不过这里面是有点问题的,我不知道你们各位想到没有,但是我这里先不说。
「譬如负债得脱,重病得差」,(「差」这个字,平赏去入是去声字),我看字典说念ㄔㄞˋ,「重病得差」。「譬如负债得脱」,譬如一个人欠人家很多的债;欠人家债,我这个债还清了,我不欠债了,那么心里很轻松嘛!说「重病得差」,就是这个人有很重的病痛很苦恼,忽然间病好了,好了以后身体很健康,也很愉快嘛!「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」,我们内心里面有五盖的烦恼,我们若是把五盖的烦恼去掉了,就像「负债得脱」似的,像「重病得差」似的,如饥饿的人得至到「丰国」,这衣食住,饮食很丰富的地方,到那里生活很快乐。「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」,像一个人陷在恶贼的苦恼中,现在他能;「得」者「能」也;他能自己解脱恶贼的苦恼,他能够自己得救济了、得解脱了。「安隐无患」,那不是很快乐吗?
行者亦如是,除此五盖,其心安隐,清凉快乐。如日月以五事覆翳:烟、尘、云、雾、罗睺阿修罗手障,则不能明照。人心五盖亦复如是。
「行者亦如是」,修行人也是这样子。「除此五盖,其心安隐,清净快乐。」把这个五盖除掉了,他心里面很安隐,他很清净、很快乐的。我们就说修禅定、修奢摩他的人,到什么时候,他的五盖完全去掉了呢?我们看这个烦恼,这色界天、无色界天的人,他也有掉举的烦恼的。我们是没得禅定的人,我们静坐的时候心里面有掉举;这已经得禅定,生到色界天、无色界天上去了,他们还有掉举的烦恼。所以要真实去掉了,那是要到阿罗汉的境界。去掉了五盖,要到阿罗汉的境界。如果说是五盖的烦恼,把所有的烦恼都包括在内,都可以称之为五盖的话,那就唯有佛才究竟清净没有五盖了。不过按一般的情形说,若去掉了五盖,得初禅。得欲界定的人、得未到地定的人,他那盖还是有的,还没能完全去掉,要到初禅的时候,这五盖才没有。所以「除此五盖、其心安隐、清净快乐」就是初禅的境界。
「譬如日月,以五事覆翳」,譬如这个太阳和月亮,有五种事能遮碍它。什么呢?这个「烟」、和「云」、和「尘」土、和「雾」,第五个是什么呢?「罗睺阿修罗」王的手能遮障日月,他这个手能把日月遮住。「则不能明照」,这个日月的光明就不能照耀世间了。「人心亦复如是」,我们人的内心虽然有明了性,若是有五盖,它也就不能明照。若除掉了五盖的时候,它就得初禅的境界,那就是三昧了。
前面这个譬喻,譬如重病好了,身体很舒服,若是我们把五盖去掉了,内心的境界是不同的。其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就是这个欲,我们人间、欲界的人都有欲,这个色界天以上的人没有人间男女的欲了,没有欲了。不要说这个,我们就说欲界天,这四王天、忉利天是地居天,他要有一点五戒十善才能生到天上去。但是这空居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,你还是要有一点静坐的功夫才可以,你心里面多少要有一点静的功夫,静的功夫是什么呢?就多少的能离欲了。这有欲的人是很寂寞的,你常常静坐这个寂寞就减少,得了禅定了,没有寂寞的感觉。他就是没有欲在扰乱,他就没有寂寞。
经上说,这第六天(他化自在天是魔王天),他化自在天的人是得未到地定的人才能生到他化自在天的,得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