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獲。如是種種因緣,覺知疑過,當急棄之。

  

  「複次,佛法之中,信爲能入。若無信者,雖在佛法終無所獲。如是等種種因緣覺知疑過,當急棄之。」

  

  這佛法之中雖然是說的種種道理,種種的修行方法,但是你若不相信,還是不能來到佛教來的。「信爲能入」,要有信心才能來到佛教裏來,當然這個信不是那個四不壞信,是我們一般人感覺到有道理,我可以相信這個一般的這種信。「若無信者,雖在佛法,終無所獲」,他是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的。如是等種種因緣,覺知疑的過失,應該要棄舍它。

  

  我看這優波鞠多尊者,優波鞠多尊者有一段因緣,我講一下。有一個人出了家,這個人可能是有多少福報的人,他非常的愛自己的身體,常常的要洗澡、穿好衣服、吃好的營養品,保護這個身體叫它好好的。但是天天這樣的注意,也是因爲有善根吧!感覺到還不是究竟的辦法,聽說優波鞠多尊者是無相好佛,他能教導人修禅,能令人得聖道,那麼我出家了,我也應該作這件事嘛!那麼他就遠遠的來,到優波鞠多尊者這裏來。到這兒來,就是說明他的來意,要跟大德學禅。優波鞠多尊者一入定觀察一下。我們凡夫僧是沒這個能力,優波鞠多尊者是大阿羅漢,你說要學禅,這是你說的話,他入定一看呢,「喔!這個人有善根,今生能得阿羅漢」。那麼這時候優波鞠多尊者就說了:「好!你願意跟我學禅,但是有個條件,就是我教導你的話,你能接受,我才教導你,我允許你在這裏學禅。你說要學禅,但是我告訴你的話你不相信,那你就不要在這裏住。」優波鞠多尊者就這樣說,這個比丘說:「是!我接受大德的教導,依教奉行」。那麼這就住下來了。這一天優波鞠多尊者就把這個比丘叫來了,說是:「你跟我來!」就是到了一個地方,很高大的一棵樹。說:「你上這個樹的最頂上去。」那麼他也就是攀緣了,手攀樹枝就爬到高的地方去了。爬到上面忽然間一看,這樹的周圍都是很深的坑,有一千仞,周圍都是很深很深的坑。這時候優波鞠多尊者在旁邊說:「你把左足放下來,不要踩在樹枝上。把右足也放下來不要踩在樹枝。把左手也不要攀著樹枝、放下來。」最後就剩一個右手還攀著樹枝。這時候優波鞠多尊者說:「你把右手也放開!」他心裏想,我右手一放開,下面這麼深的坑,我若掉下去摔死了啊!但是心裏想;「我來的時候是說,他若教導我的話我要接受的。」他右手也就放下了,放下來就掉下來了。一掉下來呢,下面沒有深坑,也沒有樹。這個境界一出現,他的身心忽然間很清涼。這時候優波鞠多尊者就爲他說深法,他依教修行就得阿羅漢果了。說深法是什麼法沒有說,但是我相信就是苦集滅道,就是無我、無我所,這就是深法。

  

  這件事,最初優波鞠多尊者要用這麼樣的一個境界來教導他一下。這兩個足、兩個手都在樹枝上還可以不掉下來,若完全放開會掉下摔死,這善知識叫你這樣子,你要接受,這也就是有個信心在裏面的。善知識的話,你若用自己的心去衡量:「你這話不合道理,我不接受」,我們若用這樣的想法來評論這件事,好像也合理。但是優波鞠多尊者是大阿羅漢,他就是要這樣子教導你,你接受不接受?

  

  說這個疑,若是說是「不合道理我們不接受」也是對,但是在佛法裏面,這種境界,這個疑是不應該有的,的確是不應該有的。如果你一疑,你的心、你的身口意和佛法就有距離了,有距離,你就不能成功了嘛!

  

  問曰:不善法廣,塵數無量,何故但棄五法?

  

  問曰:不善法塵,無量無邊,何故但棄五法?這底下又這麼一段。這是假設的,這樣問:「不善法塵,無量無邊」。「塵」者「垢」也,就是染汙的事情。這個不善法它能夠染汙我們的身心,這些不善法是無量無邊、很多很多的。「何故但棄五法?」什麼理由,只是叫我們棄舍這五蓋、這五種法呢?

  

  答曰:此五蓋中,即具有叁毒等分,四法爲根本,亦得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。

  

  說這個不善法是很多的,現在只是說棄舍這五蓋。而這五蓋之中,它也就具足了「叁毒」和「等分」,就是貪欲、瞋恚、愚癡這是「叁毒」。這個「等分」怎麼講?我們人雖然都是凡夫,都有煩惱,但是還不一樣。有的人他的貪欲心很重,瞋心不是很大。有的人瞋心很大很大的,貪心不大。有的人貪心也不大,瞋心也不大,好像沒有什麼脾氣,但這個愚癡心很重;這就不同了,這就叫做叁毒。這個「等分」是什麼?就是這個人貪心也很大,瞋心也很大,他的愚癡也很大,那就叫做「等分」;就是這個人叁樣他都有。「叁毒」是說叁種之中,他只有一種特別強,那就叫做「叁毒」。這樣說,人都有煩惱,但是有這四種差別。「四法爲根本」,這四法是一切煩惱的根本。這五蓋裏面,這「疑」、疑惑,也攝在這愚癡裏面,睡眠也攝在愚癡裏面,這正好就是這四種了。「亦得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」,這個五蓋可以合成四法,這四法雖然數目上不算多,但是它也可以收攝「八萬四千」這麼多的塵勞門,都可以包含在內了。這「八萬四千諸塵勞門」,你查那個大辭典,還有其他的法師的解釋,它有個解釋的,我現在這裏不說了。

  

  一、貪欲蓋即貪毒。二、瞋恚蓋即瞋毒。叁、睡眠及疑,此二法是癡毒。四、掉悔即是等分攝。合爲四分煩惱,一中有二萬一千,四中合爲八萬四千。是故除此五蓋,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。

  

  「一、貪欲蓋即貪毒」,這五蓋裏面第一是貪欲蓋,就是叁毒裏面那個貪毒,這個煩惱就是毒,所以叫貪毒。「二、瞋恚蓋」就是「瞋毒」。第叁睡眠蓋和疑蓋,「此二蓋即是癡毒」,就是愚癡這個毒,「是故具有叁毒」。「掉悔即是等分攝」,就是屬于等分的,就是他這裏面也有貪欲、也有瞋恚、也有愚癡,有這些事情的。「合爲四分煩惱」。「一中即有二萬一千」,這貪毒裏面有二萬一千,瞋、癡、等分,都是有兩萬一千的,所以「四中合有八萬四千」。「是故除此五蓋,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」,所以把這五蓋若是除掉了,也就是除滅了一切的不善之法。

  

  所以說你問:「無量無邊的不善法,怎麼就去掉五法呢?」去掉五法也就去掉了一切的不善法了,這個意思。

  

  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,棄于五蓋。譬如負債得脫;重病得差;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;如于惡賊中得自免濟,安隱無患。

  

  「行者!如是等種種因緣,必棄五蓋」,修行的人,像上面說的這種種的理由,你一定要棄舍這五蓋你才能修行的。不過這裏面是有點問題的,我不知道你們各位想到沒有,但是我這裏先不說。

  

  「譬如負債得脫,重病得差」,(「差」這個字,平賞去入是去聲字),我看字典說念ㄔㄞˋ,「重病得差」。「譬如負債得脫」,譬如一個人欠人家很多的債;欠人家債,我這個債還清了,我不欠債了,那麼心裏很輕松嘛!說「重病得差」,就是這個人有很重的病痛很苦惱,忽然間病好了,好了以後身體很健康,也很愉快嘛!「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」,我們內心裏面有五蓋的煩惱,我們若是把五蓋的煩惱去掉了,就像「負債得脫」似的,像「重病得差」似的,如饑餓的人得至到「豐國」,這衣食住,飲食很豐富的地方,到那裏生活很快樂。「如于惡賊中得自免濟」,像一個人陷在惡賊的苦惱中,現在他能;「得」者「能」也;他能自己解脫惡賊的苦惱,他能夠自己得救濟了、得解脫了。「安隱無患」,那不是很快樂嗎?

  

  行者亦如是,除此五蓋,其心安隱,清涼快樂。如日月以五事覆翳:煙、塵、雲、霧、羅睺阿修羅手障,則不能明照。人心五蓋亦複如是。

  

  「行者亦如是」,修行人也是這樣子。「除此五蓋,其心安隱,清淨快樂。」把這個五蓋除掉了,他心裏面很安隱,他很清淨、很快樂的。我們就說修禅定、修奢摩他的人,到什麼時候,他的五蓋完全去掉了呢?我們看這個煩惱,這色界天、無色界天的人,他也有掉舉的煩惱的。我們是沒得禅定的人,我們靜坐的時候心裏面有掉舉;這已經得禅定,生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上去了,他們還有掉舉的煩惱。所以要真實去掉了,那是要到阿羅漢的境界。去掉了五蓋,要到阿羅漢的境界。如果說是五蓋的煩惱,把所有的煩惱都包括在內,都可以稱之爲五蓋的話,那就唯有佛才究竟清淨沒有五蓋了。不過按一般的情形說,若去掉了五蓋,得初禅。得欲界定的人、得未到地定的人,他那蓋還是有的,還沒能完全去掉,要到初禅的時候,這五蓋才沒有。所以「除此五蓋、其心安隱、清淨快樂」就是初禅的境界。

  

  「譬如日月,以五事覆翳」,譬如這個太陽和月亮,有五種事能遮礙它。什麼呢?這個「煙」、和「雲」、和「塵」土、和「霧」,第五個是什麼呢?「羅睺阿修羅」王的手能遮障日月,他這個手能把日月遮住。「則不能明照」,這個日月的光明就不能照耀世間了。「人心亦複如是」,我們人的內心雖然有明了性,若是有五蓋,它也就不能明照。若除掉了五蓋的時候,它就得初禅的境界,那就是叁昧了。

  

  前面這個譬喻,譬如重病好了,身體很舒服,若是我們把五蓋去掉了,內心的境界是不同的。其中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就是這個欲,我們人間、欲界的人都有欲,這個色界天以上的人沒有人間男女的欲了,沒有欲了。不要說這個,我們就說欲界天,這四王天、忉利天是地居天,他要有一點五戒十善才能生到天上去。但是這空居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你還是要有一點靜坐的功夫才可以,你心裏面多少要有一點靜的功夫,靜的功夫是什麼呢?就多少的能離欲了。這有欲的人是很寂寞的,你常常靜坐這個寂寞就減少,得了禅定了,沒有寂寞的感覺。他就是沒有欲在擾亂,他就沒有寂寞。

  

  經上說,這第六天(他化自在天是魔王天),他化自在天的人是得未到地定的人才能生到他化自在天的,得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