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谁有因缘、谁就可以高树法幢,谁都可以这样子。若是有的人也是佛法的面目,实在内容不是佛教,他不是佛法的善知识,他不能教授佛法,但是也是佛法的面目。我们若是最初来到佛教里来,我们不知道这里面还有这种事情,我们遇见了一个善知识也就这样学习,那么对不对?我们若是遇见了一个恶知识,那怎么办?说:「你不要疑惑,你就跟他学,他就是佛」,这对不对?

  

  这件事,我不是说今天,多少年前我也想过这个问题,很不容易。这个是个很困难的问题。说是「依法不依人」,佛告诉我们「依法不依人」,这句话是佛说的,当然是对的,但是你做起来很不容易。因为我们初开始的时候,我们的道眼未开,我们不能鉴别,我们没有那种知识去鉴别这是正法、这不是正法,说这个人不是善知识、这个人是善知识,我们没有这种智慧。怎么叫「依法」?怎么叫「不依人」?都不能鉴别的,也就是随个人随自己的个别因缘,遇到什么就是什么了,只有是这样子。但是你从长时期的学习,假设你能够…多少还是要有点智慧;还是这句话「依法不依人」,就是书本上的佛法。当然有的人认为「这是糟糠」,书本上的佛法,语言文字是糟糠。其实这个话;已经得无生法忍的人可以这么说话。若是我们是平常的凡夫,还不应该说这句话。我们还是要经律论的佛法,还是最重要的。你嘴说的这样子、那样子,这看看书本怎么说的,我看比较靠得住一点。我们中国大德历来的著作,印度翻译过来的经律论,这《大藏经》就是这么两部分佛法;你都看一看嘛!看一看这等于是一面镜子;我看你这个人说得怎么样,我看镜子里面怎么说的。也等于是一个尺,藏经里面的佛法是说得怎么样,是个尺,这人说的是怎么样,你量一量,喔!是这样子!你就明白了。但是你最初来到佛教里来,你也很难作到这样子,还是不容易。

  

  所以这个「疑师」处于现时代,你叫人不疑也很难的,也是很不容易的。不过这就是个有因缘了,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。禅宗说「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」那是另一回事情,那和这个疑不同,不一样。「此事彼论具明」,这个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说很多。

  

  「三、疑法者:世人多执本心,于所受法,不能即信,敬心奉行,若心生犹豫,即法不染心。何以故?如疑义偈说(T25.184c)」

  

  第三说是「疑法」,看他怎么解释。「世人多执本心」,说世间上的人大多数都是固执自己原来的想法;「我认为这样是对的」。「于所受法,不能即信」,对于后来别人教导我的这些佛法,「不能即信」,我不能立刻就相信的。「敬心受行」,我不能够很恭敬的照你所说的去办、去修行,不能。

  

  「于所受法,不能即信,敬心受行,若心生犹豫,即法不染心」,你后来在佛法里面你学习来的佛法,你对这样的法,你心里面犹豫、疑惑、不决定,「你说得对吗?」这样子。你一疑惑,「即法不染心」,那这个佛法你的心就不能接受它了。这个「染」就是接受的意思,就是你的心不能接受它了,就是有一点拒绝,有一点排斥的味道,就不能接受了,你一疑惑就不行了。

  

  「于所受法、不能即信」,这个态度,我个人的意见,并不能说完全不对。「于所受法、不能即信、敬心受行」,不要立刻就接受,我认为这个态度还是对的。但是呢,你先不要固定,你再继续的学习、思惟,经过一个时期的考虑。譬如说别人要求你一件事,你说:「我考虑考虑!」这个态度是对的嘛!这学习佛法也是,你到一个地方跟一个人学习什么佛法,你不能立刻就接受,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,这个态度是对的,并没有错。不过是因为你有这个态度,那个法你还没能接受,所以「即法不染心」。

  

  何以故?疑障之义如偈中说:如人在岐路,疑惑无所趣,诸法实相中,疑亦复如是。疑故不勤求,诸法之实相,见疑从痴生,恶中之恶者。善不善法中,生死及涅槃,定实真有法,于中莫生疑。汝若怀疑惑,死王狱吏缚,如狮子搏鹿,不能得解脱。在世虽有疑,当随喜善法,譬如观岐道,利好者应逐。

  

  「何以故?如疑义偈说」的,这还是《大智度论》。「如人在岐道,疑惑无所趣」,这是形容这个疑惑心的相貌,就像一个人在岐道。就是走这条道路,旁边又出来一条道,又出来一条道路,这时候你在这个地方,你心里就疑惑了;「我应该走那条路呢?」就不能向前进了,「无所趣」就是不能向前进了。「诸法实相中,疑亦复如是」,你在佛法里面学习佛法诸法实相的道理,你若有疑惑心,也是这样子。

  

  「疑故不勤求」,因为心里面疑惑:「你说的不对吧!你这个不是正法!」那么你就停在那里,就不能精勤的去学习了,不能精勤的去修行了。「疑故不勤求,诸法之实相」,不能够精进勇猛地去求这个诸法实相的,这个「诸法实相」我们不必谈玄说妙那样说,就说「一切法因缘生、自性空」,「诸法毕竟空」,就是诸法真实相,就这么简单说好了。「是疑从痴生,恶中之恶者」,我们这样疑惑,这个疑惑心障碍我们向前进,来到佛法里面来、对于佛法一直的有疑惑,我们不能向前进。那么这个疑惑从那来的呢?我们看一看,「从痴生」,从愚痴生出来的,就是没有智慧啊!这个愚痴,是没有智慧,但是它不只于没有智慧,它也是心所法,这个痴也是心所法,他也是心理上有这么一个分别,他本身也是有种子,有现行的。不能明白道理,不能观察诸法真实相。是「恶中之恶者」,是在恶法之中的最恶劣的东西,这样形容这个疑。

  

  「善不善法中,生死及涅槃,定实真有法,于中莫生疑」,这一切法里面,在这地方分出四类;就是善法、还一个不善法。这个「善」我们前面解释过了,就是你有这样的行为、思想,能使令你将来得到可爱的果报,那么这个就是善法。看这个文,这个善法就是五戒十善和四禅八定,这都叫善法。不善法,那就是五逆十恶了。这是两种法。「生死及涅槃」,这个生死就是世间的有漏法,世间的有漏法包括前面的善不善法都在内,这善法虽然是好,但是你在天上享福,到色界天、无色界天去享受三昧乐,终究有一天也要死亡的,所以也还是不超出生死的范围的,还是有生有死的。也就是你受了很多的辛苦,修学禅定成功了,到色无色界天上去享受三昧乐,等到那里最高的一层天、非非想天,八万大劫以后,你的禅定破坏了,又等于零了,那么你还要重新的随业流转,还是这样子。所以也不是一个好办法。「及涅槃」,「涅槃」这是无漏的境界,修学戒定慧,得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了。这个涅槃是永久安稳的地方,不再会生死轮回了。这一共说到这四种法。

  

  「定实真有法,于中莫生疑」,「定时」这个「时」,我和《大智度论》对照一下是「实在」的「实」。「定实真有法」,世间有善法、不善法,这都是生死法;出世间也有涅槃法,这都是决定的、真实的,真有这种事情,不是虚妄的。所以作恶有恶报、作善有善报,你能修学戒定慧就会得涅槃,这是真实不虚的。「于中莫生疑」,你在这里面,你不要生疑惑,是这样子的。

  

  「汝若怀疑惑,死王狱吏缚,如狮子搏鹿」,假设你疑惑世间上那有什么善不善、因果报应,什么叫生死涅槃?没这回事情,我现在吃饭饱了,这就是真实不虚。你若这样子,当然不能修学圣道了,那么将来临命终的时候,这个「死王」就是阎罗王,阎罗王他还有「狱吏」,那个地狱里面还有些服务员,他来了就把你抓住了。「如狮子搏鹿」,就像狮子去捉鹿似的,这个鹿是不能和它对抗的。这个阎罗王的狱吏把我们抓住了到地狱里去受苦,「不能得解脱」,我们没有力量去解脱这种苦恼境界的。这《法华经》的〈譬喻品〉,这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,这个火宅只有一个门才能出去。《法华经》说「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,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」,这个房子失火了,房子里面的人向外跑,从那里跑呢?只有从这个门可以跑出去,但是这个火宅有多少门呢?只有一个门,这一个门是什么?就是只有佛法是可以解脱的,那么「到于空地,离诸苦难」,〈譬喻品〉那个偈颂,「到于空地」,这「空地」是什么?就是涅槃,你才把这个生死的苦难解脱了。说是我对于佛法有疑惑,你不按照佛法的道理去学习修行,是「如狮子搏鹿、不能得解脱」,你老在生死里面受苦恼,你没有办法解脱了。

  

  「在世虽有疑,当随妙善法」,若是我们在世间上多少聪明了一点的人,他本身没有真实的正道,你叫他一点也不疑惑也很难的,也是很难的。但是你若是有智慧,你常能思惟佛法的道理,慢慢的这个信心也会生起来,生起来了、这个信心还是很坚固的。有的人不大疑惑,你说什么他相信,但是他这种信心也不是太坚固。总而言之,不管什么程度的人,非要他自己见道了,或者得初果了,或者得无生法忍了,这时候他的信才是坚固的,所以叫「四不坏信」。就是到了圣人的境界的时候,对佛法的信心是不可破坏的。这是经论上佛菩萨说得非常的老实,不说虚浮的话。这个信心什么时候才能确定下来,要到圣人的境界,到初果才得四不坏信。说「在世虽有疑」,我们生存在生死的境界里边,我们很难说一点也不疑惑,你给我说的法我是相信,但是没有见道的时候总是「是吗?」,还有一点疑惑的。不过你若有智慧的话,你慢慢的会感觉到「有道理」,还是可以相信的,那么你就应该随顺佛菩萨所教导的微妙善法去学习,就应该这样子。

  

  「譬如观岐道,利好者应逐」,譬如说一个人走一条道路忽然间有岔路了,这个岐道我应该走那条路呢?那么你就可以看一看,「观岐道」,你看一看。「利好者应逐」,这条路对你有利,这条路是很安全的,那么你就随这条路走就对了。「利好者应逐」。

  

  佛法之中,信为能入。若无信者,虽在佛法,终无所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