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「我作了有罪的事情,这个罪业使令我堕落恶道」,当然这样解释也是对。但是另外还有一个意思,就是我们有修行的人和没有修行的人,在临命终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?就是有修行的人临命终的时候决定是正念分明的,这个有修行的人他临命终的时候也可能有大病、也可能小小病,但是内心决定是有正念,不糊涂、不颠倒,他能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第一义谛,心里面是清净庄严的。这没有修行的人就不行,糊涂啊!因为身体若坏了,这身体的堪能性也很软弱,这心力也不强,那么他没有正念。因为那没有修行的人,就是他那个心常在五欲上活动,常在名利上活动,常在颠倒的境界上活动,那么临命终的时候也还是这样活动的,这样活动就是贪瞋痴的境界了,就假使说有别人帮帮忙念念佛,他也可能会有多少效力,但是也可能没有效。那么那个时候不是贪就是瞋,或是种种悔恨这些烦恼境界出现了。这样的心情就是容易给恶业作因缘发生作用,因为无始劫来的罪业多得很,你内心没有正念的时候,这罪业就容易发生作用,当然也可能会善业发生作用,就是没有把握了!就是随业流转了!
所以这「不应作而作,应作而不作,悔恼火所烧」,我没有修行,我的道力不够,我的正念不分明,临命终「后世堕恶道」,堕到恶道受苦去了。
「若人罪能悔,悔已莫复忧,如是心安乐,不应常念着」,这个等于是开导我们一条的正道。说若是一个人有罪了,应该是你后悔、你忏悔也是对的。「悔已莫复忧」,你依法忏悔清净了,你就不要再忧愁了,就把那件事放过它了。「如是心安乐」,这样子你心里面就安乐自在了,就不要再悔恨,就没有悔恨这件事。「不应常念着」,你不应该不间断的常在念:「哎呀!我这件事做得不对!」老是在难过、忧愁、悔恨,这样子就耽误了你的修行了嘛!不是自己障碍自己了吗?
「若有二种悔」,假设一个人有那两种悔;因掉后而生悔,或者作了重罪而生怖畏,悔箭入心,有这两种悔。「若应作不作,不应作而作」,这也是两种悔,可以说这两种悔。「是则愚人相」,你心里面常有这种悔恨,这个人就是糊涂人了,糊涂人的相貌是这样子的。
「不以心悔故,不作而能作」,你心里面悔恨,那么你不作的事情就作了吗?还是没有作嘛!「诸恶事」已经作了,也不因为你悔故,「不能令不作」,作了、你「悔」也是作了,这个悔恨是没有用的。所以不应该这样子悔,要弃舍这个悔的盖。
「如是等种种因缘诃掉悔盖,令心清净无有覆盖」,就像前面说的这种种的原因,要诃斥这个掉悔的盖是不对的,弃舍它,那么心就安定下来,就清净了。「无有覆盖」就没有这个悔的障碍了。这是「掉悔盖」。
五、弃疑盖者:以疑覆心故,于诸法中不得信心。信心无故,于佛法中空无所获。譬如有人入于宝山,若无有手,无所能取。
第五「弃疑盖者:以疑覆心故,于诸法中不得信心。信心无故,于佛法中空无所获。」弃这个疑盖,这个疑惑它也是一种障碍。因为这个疑惑它也能够障碍我们的心,令我们的心不清净。这疑惑心也还是聪明人常会有这种情形,聪明人他的心很灵,他有一点消息,他就会从这里开始想到另一个地方去,也可能向好的地方疑,也可能向坏的地方疑,但是人容易向坏的地方疑,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容易有点问题。因为这个「疑惑覆心故,于诸法中不得信心」,这个「诸法」后面再解释。就得不到一个信心,总是认为这是有问题的,不可信的。「信心无故,于佛法中空无所获。」佛法本来有很多的功德我们可以成就的,但是因为自己有疑心,就得不到功德了,不能成就。
「譬如人入宝山,若无有手,无所能取。」譬如一个人到很多珍宝的山里面去取宝的,但是这个人没有手他就不能取宝、取不到宝,看见很多的宝只是看看而已,得不到。这是说我们到佛法里面来,戒定慧就是宝,三十七道品,六波罗蜜,这都是宝,这一切大乘经典,经律论都是宝,我们可以学习,可以修行,可以成就的。但是因为我们没有信心,那这个宝就不能成就了、得不到了。
然则疑过甚多,未必障定。今正障定,疑者有三种:一者、疑自。而作是念:我诸根暗钝,罪垢深重,非其人乎?自作此疑,定法终不得发。若欲修定,勿当自轻,以宿世善根难测故。二者、疑师。彼人威仪相貌如是,自尚无道,何能教我?作是疑慢,即为障定。欲除之法,如《摩诃衍论》中说:「如臭皮囊中金,以贪金故,不可弃其臭囊。」行者亦尔,师虽不清净,亦应生佛想。三、疑法。世人多执本心,于所受法,不能即信,敬心受行,若心生犹豫,即法不染心。
「复次,疑过甚多」,这个「疑」的过失,各式各样的疑惑是很多的,但是不必能障碍人修定的。那么这就是日常生活里面会有很多的疑,忽然间有一件事;我吃饭的时候,这饭里面有虫子吧?这饭熟不熟?对我好不好?种种的疑惑。听见一个人说一句话;这话什么意思?会有什么阴谋吗?这疑惑很多很多的。但是一般性的疑惑不一定能障碍修定。「今正障定疑者」,现在所要讨论的,所要说明的,是说障碍修定的疑惑,是说这个疑。这个疑是那种疑呢?「谓三种疑:一者疑自、二者疑师、三者疑法。」这三种疑。
第一个是「疑自」。什么叫做「疑自」呢?「作如是念:我诸根暗钝,罪垢深重,非其人乎?」说我这个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糊糊涂涂的没有智慧,不明白什么道理,很迟钝的,就算是有所了解也是很慢。「罪垢深重」,我的罪业,「罪」就是「垢」,污染了我的心,这个罪垢是很深又很重的,怎么能够去修那么高深的禅定呢?「非其人乎?」不是,我不是那个修禅定的人,我不够格,我不及格吧?「作此自疑,定法终不得发。」如果你若这样疑惑,你就怎么样努力修行,那个禅定也不会生出来的。就这个疑就障碍了自己的成就了。
在佛法里面,佛教这个理论是诸法因缘生,就是只要有因缘,这件事就会出现。如果没有因缘,这件事就没有,那么我们把因缘准备好了,那么这件事就成功了嘛!说是我宿世有没有善根?谁知道呢?除非佛菩萨知道,别人谁知道?自己也不知道。自己不知道,自己就不必固定说:「我一定没有善根」,不必这么说,也不应该这样子限制自己。所以不应该这样子疑惑。
「若欲去之,勿当自轻」,你若想要去掉这个疑惑,你不要自己轻视自己。「以宿世善根难测故」,那是很难知道的,不知道。所以既然不知道,有没有善根是都不知道的。不必说:「我决定没有善根」,不能那么说。并且这个人能来到三宝里面来,能够接触到佛法,这大乘经典的不可思议功德,你能接触,那就表示有善根了。所以不要轻视自己,这是一种,第一个。
「二、疑师者」,就是疑惑教导你的师长。「彼人威仪相貌如是,自尚无道,何能教我?」说是这个法师,我这个戒和尚,这个教授阿阇黎,他的这个威仪,行住坐卧这个动静表现出来的相貌,就是平平常常的,他能有深定、有好的智慧吗?没有,不像。那么他自己尚且都没有这种修行的圣道,何能教我呢?他能教我修学圣道吗?是不能的。「作是疑慢,即为障定」,你若这样疑惑。这是一个疑惑,但虽然没有确定,可也多数是认为没有。「慢」,也等于轻视他的意思了。你如果有这样心情,那也会障碍自己修定的。
「欲除之法」,你若想要除掉这个疑惑怎么办呢?如摩诃衍中说,这个还是《大智度论》。大正二十五.七八三取意,这七八三,这八字错了,应该是七三三,就是《大品般若经》〈萨陀波伦菩萨品〉那一品,〈常啼菩萨品〉,在那一品里面说的。说「如臭皮囊中金,以贪金故,不可弃其臭囊,行者亦尔!」这个常啼菩萨他去参学善知识,空中有佛叫这个常啼菩萨向东走去求这个善知识,学习般若波罗蜜。并且告诉他:「你不要见这个师长的过失」。就是那一段文说这个话。不过这是《大智度论》的解释。如臭皮囊里面有黄金,「以贪金故」,因为你爱这个金的缘故,你不可以弃其臭囊,这个臭囊是不能弃的。《大智度论》里面是说「如狗皮囊」,但这个文说是「臭皮囊」意思一样。「行者亦尔」,这个修行人想要跟一个师长学习禅波罗蜜,也是这样子。「师虽不清净,亦应生佛想」,他虽然有些污点,但是你不应该见他的过失,你应该认为他就是佛,应该这样子。「此事彼论具明」,这个《大品般若经》,这个萨陀波伦菩萨,就是常啼菩萨,后来去见这个法涌菩萨,这个法涌菩萨,我不知道你们各位读没读这一品,《大品般若经》的最后一品的前一品,一共是九十品,是第八十九品。这个法涌菩萨有很多的五欲的境界,也有很多太太,很多的老婆。那么你跟他去学习般若波罗蜜,这般若波罗蜜是圣人的境界,那么心情怎么样想呢?你读那一品会知道。你请问法,法涌菩萨会说法,说了法,法涌菩萨就走了,他对你也没什么照顾。那种情形,说是一个人很远的地方来跟他学法,他对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照顾。所以常啼菩萨没有见到法涌菩萨之前,那空中的声音是指佛,就告诉他「你不要计较这些事情,你自己努力的学习般若波罗蜜就好了」,是这个意思。
这件事,我们是处在初发心、初开始,一个最起码的程度,去跟一个人学习佛法,学奢摩他、学毗钵舍那,我们对于师长不要疑惑。这个文上就是这样意思,是不要疑惑。说是要跟法涌菩萨学般若波罗蜜,那么我们相信十方佛的话,「不要疑惑」,也或者可以。如果是,不是那个时代,处于现时代;正法的时代也比较好,像法的时代也就不如正法了,若是末法时代的时候,说是我们跟一个师长学习,对师长不要疑惑,不要疑惑倒是对的。但是啊!各位法师我相信也都会想得到,我们佛教是思想自由,是特别的自由,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